孫 莉 張志亮
(1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學 安徽合肥 230601 2安徽省合肥市行知學校 安徽合肥 230011)
種群數量的增長是中學生物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也是高考命題的重要內容。教材中提到種群數量的增長有J型和S型2種曲線增長,筆者認為除了分析教材內容外,還應該使相關的內容得到適當的升華。本文以2019年全國Ⅰ卷理綜試題的第6題為例,對種群數量的增長提出一些新思路,以期加深探討與交流。
某實驗小組用細菌甲(異養生物)作為材料來探究不同條件下種群增長的特點,設計了3個實驗組,每組接種相同數量的細菌甲后進行培養,培養過程中定時更新培養基,三組的更新時間間隔分別為3 h、10 h、23 h,得到a、b、c 3條種群增長曲線,如圖1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細菌甲能夠將培養基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
B.培養基更換頻率的不同,可用來表示環境資源量的不同
C.在培養到23 h之前,a組培養基中的營養和空間條件都是充裕的
D.培養基更新時間間隔為23 h時,種群增長不會出現J型增長階段
(參考答案:D)
上面這道題是2019年全國Ⅰ卷理綜試題的第6題,體現了對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中的科學思維的考查。從內容分析,該題主要考查的是種群的J型增長和S型增長;從能力分析,該題考查的是理解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本文根據這道題分析探討2個問題。
3組實驗培養的時間均為23 h,比較短暫,培養細菌甲所用的空間較大,所以,可認為23 h前,3組實驗的種群增長均不受空間條件的限制。a組每3 h換一次培養基,意味著種群增長基本不受營養物質的限制,這種情況下的種群增長曲線大致呈J型。c組每23 h換一次培養基,意味著種群增長受營養物質的限制,這種情況下的種群增長曲線大致呈S型。b組更新培養基的時間為10 h,大于a組的3 h,而小于b組的23 h,說明b組的種群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受營養物質的限制,且這種限制程度是小于c組的,所以,b組的種群增長曲線既不呈a組的J型,也不呈c組的S型,而是介于J型和S型之間的曲線。是否a組的J型曲線和c組的S型曲線之間只有b組的1條曲線?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每隔5 h、7 h、9 h……更新培養基,則得到的多條種群增長曲線均是介于J型和S型之間的曲線。并且更新培養基的時間在3~23 h范圍內變化時,可發現更新培養基的時間越接近3 h,種群增長曲線越接近J型,更新培養基的時間越接近23 h,種群增長曲線越接近S型。如果更新培養基的時間為2 h、1 h等,即小于3 h時,種群增長曲線與更新培養基為3 h的增長曲線相距很近,可認為是同一條增長曲線,可視為J型增長曲線。如果更新培養基的時間大于23 h且大得不多時,例如,24 h或25 h時,種群增長曲線與更新培養基為23 h的增長曲線相距也很近,同樣可認為是同一條S型增長曲線。
理論上,種群的J型增長和S型增長只是2種模型,而實際增長情況可能很多種,有的增長曲線更接近于J型,有的更接近于S型,中間還有很多過渡類型[1]。因此,種群增長不僅有教材中介紹的J型和S型增長,還有介于二者之間的增長。
從圖1中可知c組的種群增長曲線與a組的在培養初期(3 h之前)是重合的,這是否意味著種群增長S型曲線的開始部分能看作J型曲線?分析如下。
種群J型增長是在理想條件下的一種模型,該模型的假設為環境資源是無限的,所以,種群的增長與密度無關,即種群的增長率隨種群密度的增加而不發生變化,這種種群增長模型可用以下方程[2]表示:
其中,Nt表示種群數量,N0表示種群的起始數量,e是自然對數的底數,r為種群增長率(大于0的常數),t表示時間。
種群S型增長是在環境資源有限條件下的一種模型,該模型與密度無關的種群J型增長模型相比增加了2個假設:1)有一個環境容納量(通常以K表示);2)增長率隨密度上升而降低的變化是按比例的。這種種群增長模型可用以下方程[2]表示:
其中,Nt表示種群數量,K表示環境容納量,e是自然對數的底數,a的值取決于起始數量N0=K/(1+ea),r為種群增長率(大于0的常數),t表示時間。
當t=0時,Nt=N0ert與Nt=K/(1+ea-rt)相等,即起始數量N0相等;可證明,當t>0時,Nt=K/(1+ea-rt) 由圖2可知,種群增長S型曲線的開始部分不能看作J型曲線,而由圖1可將種群增長S型曲線的開始部分看作J型曲線。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別?這是因為圖2中的曲線是根據種群增長模型建構的方程得出的,是從理論上考慮的,而圖1中的曲線是根據實驗數據得出的。 從種群的J型增長模型和S型增長模型可知,J型增長模型是在無環境阻力的理想條件下的種群增長模型,即種群增長不但在開始時無環境阻力,而且種群密度不論多大均不存在環境阻力,S型增長模型是在有環境阻力的條件下的種群增長模型,其有環境容納量K,從N0開始每增加一個個體,就占據了1/K的資源和空間等,產生了1/K的抑制效應,一開始就有環境阻力。所以,從模型構建分析不能將S型增長曲線的開始部分視為J型增長曲線。 而在現實中,種群從遠小于K的起始數量N0增長時,由于資源和空間等條件充裕,環境阻力非常小,可忽略不計,所以,S型曲線的開始部分可看作J型曲線,這就是圖1中c組的與a組的種群增長曲線在培養初期重合的原因。因此,從現實分析可將S型增長曲線的開始部分視為J型增長曲線。 種群數量的增長是高中生物學中的重點內容,也是難點內容,同時也是高考命題者青睞的內容,因此,在高三復習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教師不能照本宣科,否則,學生就會認為種群數量的增長只有J型和S型2種曲線增長,除了分析教材內容以外,還要使相關的內容得到適當的升華。2019年全國Ⅰ卷理綜試題的第6題是一個很好的導向,根據上述分析由這道題可得出:1)種群增長不是只有J型和S型增長2種情況,還有許多介于二者之間的增長;2)從理論上的模型構建分析不能將S型增長曲線的開始部分視為J型增長曲線,但從現實分析可將S型增長曲線的開始部分看作J型增長曲線。 在復習備考種群數量增長的教學中,建議教師多舉一些實例,幫助學生理解種群數量的增長有的呈J型曲線,有的呈S型曲線,有的呈J型和S型之間的曲線;同時也要舉例說明可將種群的S型增長曲線的開始部分看作J型曲線,但從模型上不能將種群的S型增長曲線的開始部分看作J型曲線。4 總結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