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改相 (甘肅省蘭州市第四中學 甘肅蘭州 730050)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課程目標在學科領域的分解細化與落實,是對學科具體內容進行教學達標狀態的描述,決定著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到的教學效果,是教學的靈魂體現。教學目標可分為課程教學目標、模塊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及課時教學目標。其中,課時教學目標是教學目標的下位概念,與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聯系最為密切,本文結合具體教學案例,在分析教學目標基本要素的基礎上,就如何依據《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程課標準”)[1]制訂基于核心素養的課時教學目標進行了探索。
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應包含哪些要素,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但至少需要包含學習內容、學習行為及相應的行為水平3個基本要素,同時還應體現清晰的核心素養要素。例如,課程標準附錄2給出的“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教學目標,內容如下。
目標1: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討論,能用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和輸出平衡觀點,認識具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目標2:通過對生態系統各種成分功能和營養結構關系的討論,以及運用反饋調節的原理,能初步判斷不同生態系統維持其穩定性的相對能力。
目標3:能根據生態系統各種成分、結構及數量關系構建穩定性生態系統模型,并制作簡易生態瓶。
目標4:能為常見生態系統的合理利用和維持可持續發展提出有價值的建議[1]。
上述4個教學目標,都包含了學習內容、學習行為及行為水平3個基本要素。目標1的學習內容是認識具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學習行為是分析案例、合作討論;行為水平是能用物質與能量的輸入和輸出平衡觀點,認識具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在行為水平中,包含了清晰的核心素養發展要求,即生命觀念中的物質與能量觀、穩態與平衡觀。目標2的學習內容是不同生態系統維持其穩定性的相對能力;行為水平是能初步判斷不同生態系統維持其穩定性的相對能力。要達到這一行為水平,要通過對生態系統各種成分功能和營養結構關系的討論,以及運用反饋調節的原理進行分析等學習行為才能實現,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分析與判斷、歸納與概括等科學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目標3、目標4可用同樣的方法分析,這里不再贅述,但它們承載的核心素養維度不同,目標3著重體現了科學探究的要素,而目標4著重體現了社會責任的要素。
這樣敘寫的教學目標,具有較強的現場畫面感,可清楚呈現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和材料、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習行為,以及學習行為達成的水平,每一目標都清晰地體現了相應的核心素養要素[2]。
上述案例中的教學目標,是依據課程標準中的內容要求、教學提示、學業要求和學業質量標準,圍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制訂的。如何依據課程標準制訂基于核心素養的課時教學目標?本文以“細胞生活的環境”為例,從教學目標制訂的依據和思路、路徑及策略2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
2.1 教學目標制訂的依據和思路 圖1用框架圖概括了教學目標制定的整體思路,包括教學目標制訂的依據及教師在其中的作用,具體體現在:依據課程標準中的內容要求,教師在挖掘與知識相關聯的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上,設計安排學生的學習內容;依據學習內容和教學提示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用不同的學習行為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依據學業要求和學業質量標準讓學生明確學習行為應達到的水平。對于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進行深入的挖掘和提煉。
2.2 教學目標制訂的路徑及策略
2.2.1 依據內容要求,挖掘知識關聯的學科核心素養 素養不是知識,但素養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知識。課程標準中的內容要求,是圍繞學科大概念,依次劃分為具有學科邏輯、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是學生要學習的生物學知識。例如,“細胞生活的內環境”,對應的學習內容是大概念1下位的重要概念1.1中的1.1.1、1.1.2 2個次位概念。課程標準中的內容要求如下[1]。
概念1 生命個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各結構協調統一共同完成復雜的生命活動,并通過一定的調節機制保持穩態。
1.1 內環境為機體細胞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機體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1.1.1 說明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等細胞外液共同構成高等動物細胞賴以生存的內環境。
1.1.2 闡明機體細胞生活在內環境中,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同時也參與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
1.1.3 簡述機體通過呼吸、消化、循環和泌尿等系統參與內、外環境間的物質交換。
上述是用不同層級的概念,概括地描述了本課題的學習內容,但與具體的教學目標之間還有一段距離。要確定本課題的具體教學目標,首先需要挖掘顯性知識背后隱含的學科觀念、方法、價值等隱性知識,同時還需要思考通過怎樣的教學過程、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才能調動學生認知的內驅力,在持續深入地探究、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本節內容隱含的隱性知識主要包括:1)“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科學研究的基本觀點;2)“思考與討論、分析與建模、科學論證”等教學方法;3)內環境是讓每個細胞分享,又靠所有細胞共建的“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的價值引領。挖掘出顯性知識背后的隱性知識,就可較容易地找出與知識相關聯的素養要素,例如,1.1.1可通過運用視頻、模型和圖示等方法,在觀察、分析比較和概括的過程中發展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關聯的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有生命觀念和科學思維;1.1.2對標的學科核心素養有結構與功能觀、穩態與平衡觀等生命觀念,還可通過模型與構建、資料分析與討論等方法關聯到科學思維,以及從細胞生活在內環境中得到的啟示,上升到“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的價值引領。
2.2.2 依據學習內容、教學提示設計學生活動不同的學科核心素養需要不同的學習行為實現,學生的學習行為往往取決于不同的學習活動,而學生活動是基于對學習內容挖掘的基礎上,依據課程標準的教學提示設計的。“細胞生活的環境”的教學提示有2點:①觀看血液分層實驗的視頻,討論血細胞與血漿的關系;②用概念圖教學法揭示內環境與外界物質交換的關系[1]。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提示,本節課可設計安排以下的學生活動。
1)觀看血液分層實驗的視頻,討論血細胞與血漿的關系;觀察比較草履蟲、人的血細胞生活環境的異同。
2)觀看Flash動畫或觀察圖片,用概念圖表示體液中各種成分,從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的結構特點及淋巴循環等方面分析討論,并用圖示表示組織液、血漿、淋巴液、細胞內液之間的關系。
3)分析血漿的化學組成資料、細胞外液滲透壓和酸堿度相關內容,分析討論細胞不僅依賴于內環境,也參與了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
4)以某一具體物質(例如,葡萄糖)為例,分析討論并用圖示揭示其經過哪些途徑進入組織細胞,其代謝產物(例如,CO2)又是經過哪些途徑排到體外。安排這一學生活動,其用意不僅讓學生意識到“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同時還有檢測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學習過程中的有效持續性學習評價的功能。
2.2.3 依據學業要求和學業質量標準,確定行為水平層次 學業要求是學生完成本節學習后,學生應該能達到的目標水平。本節課的學業要求是:學生應能運用圖示和模型等方法,表征并闡釋內環境為機體細胞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并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1],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與科學思維。學業質量標準是學生完成生物學學習任務后,學科核心素養應達到的水平。學業質量標準明確將學業質量劃分為4級水平,每一級水平均對學科核心素養的4個維度進行了質量描述,明確了學生完成相關學習任務后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應達到的水平。由于本節內容屬于等級性考試命題的內容,故學業質量標準應達到4級水平。就本節內容而言,對標生命觀念的質量描述為:能運用結構與功能觀、穩態與平衡觀等觀念,闡釋穩態的維持和調節機制;運用進化與適應觀闡釋生物的多樣性與統一性,以及與環境的關系;在新的問題情境中,能以生命觀念為指導,解釋生命現象,探究生命活動規律。對標科學思維的質量描述為:能基于事實和證據,采用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模型與推理等方法,以恰當的形式闡釋穩態與調節概念的內涵;在面對生產、生活中與生物學相關的新問題情境時,熟練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展開探討、審視或論證[1]。可見,本節內容的行為水平,應該達到生命觀念和科學思維2個維度的水平四。
綜合上述分析,可將“細胞生活的環境”課時教學目標表述為。
1)基于血液分層實驗、草履蟲與人的血細胞生活環境不同、血漿的化學組成分與海水類似等事實和證據,能運用進化與適應觀闡釋生物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2)通過對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結構特點的分析討論,小組合作總結出組織液、血漿、淋巴液、細胞內液之間的關系并用圖示表示。
3)通過對血漿的化學組成、細胞外液滲透壓和酸堿度等相關內容分析討論,能用穩態與平衡觀認識細胞不僅依賴于內環境,也參與了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
4)以某一具體物質(例如,葡萄糖)為例,分析討論并用圖示表示其經過哪些途徑進入組織細胞,其代謝產物(例如,CO2)又是經過哪些途徑排到體外,體會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的制訂,要對教學內容的價值、課程資源、學生實際情況、目標達成的水平等多方面通盤考慮,準確定位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層次,才能制訂出切合實際的課時教學目標,使學科核心素養最大化地落實到課堂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