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張利娟
債鬧不但擾亂金融市場秩序,加劇了金融風險擴散,還破壞了相關企業正常經營活動,對社會穩定和誠信風氣造成惡劣影響。
“征信修復”“征信洗白”“代理處置信用卡債務”……近兩年來,在網絡平臺上經常能看到此類推廣信息。最近,類似的廣告也頻繁在線下出現,甚至在出租車座位上赫然打廣告,聲稱能提供信用優化、逾期修復、企業個人信用服務、失信人數據修復等服務。
“這些現象由來已久,疫情后類似案件更是出現井噴式增長。”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協商還款”“征信修復”實際上是一種惡意逃廢債行為,又稱為“債鬧”。其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債務人通過偽造病歷證明等文件、編造艱難處境,甚至惡意投訴金融機構、助貸平臺或催收人員等方式達到逃避債務的目的。二是各類“反催收”組織打著能為債務人減免債務的幌子,向債務人傳授減免息差、延期還款“技巧”,教唆、煽動其主動逃避債務,甚至以違法手段拒絕償還債款,目前“反催收”已成為一條龐大的黑色產業鏈。
2020年,“打擊惡意逃廢債”內容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反催收”已經引起國家層面的高度關注。
但“反催收”短時間內難以“熄火”。今年5月,金融服務平臺分期樂發現用戶提交的50余份因重癥、貧困需停催的申請有很多疑點:證明材料模板一致,并非用戶本人提交,微信號備注均為同一家公司名稱,另外來電手機號碼歸屬地也均集中為湖北同一地級市,而用戶戶籍實際分布在全國多地。了解這些情況后,分期樂立即向湖北警方報送了相關線索。日前,警方已將這一團伙一舉抓獲。

一位長期關注“反催收”黑產的業內人士告訴《中國報道》記者,當前的“反催收”套路主要有5個,一是假冒第三方專業人士身份進行宣傳,發布虛假信息。如以“揭露銀行收費陷阱”“停息掛賬”“代理維權”“法務咨詢”“債務優化”等為噱頭,編造成功案例,利用短視頻、微信朋友圈等媒體平臺,以律師或法律工作者、相關專業人士的名義,發布虛假或誤導性的金融代理維權信息。二是假冒工作人員,誘導消費者進行投訴等行為。三是誘導消費者偽造虛假證明。如謊稱用戶受疫情影響,偽造貧困、重病與殘疾證明等材料,要求機構減免息費等行為。四是慫恿消費者進行惡意逃廢債,引導消費者錯誤認為機構貸款利息違規,慫恿消費者否認了解合約條款等。五是誘導代理,套取用戶信息,阻礙有關部門與消費者取得聯系,切斷正常維權渠道,進行違法犯罪行為。
“隨著數字經濟和金融科技的發展,金融服務更加下沉,個人債務快速擴張,進而出現一些圍繞債務的違法違規行為,這是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表現。”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濤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債鬧是特殊時期出現的特殊問題。”
在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李亞看來,產生債鬧黑產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2020年最高法出臺民間利率借貸新司法解釋后,別有用心的機構或個人曲解司法解釋,以“機構收取超過一定利率上限即涉嫌高利貸違法”為由躲避還款。二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部分小額信貸的借款人收入下降,有關部門有針對性地出臺了一些延期還本付息的政策,這也使得一些欠款人認為躲避還款有理由、有空間。

2021年5月14日,湖南湘西保靖縣公安局清水坪派出所民警在清水坪鎮街頭給留守婦女和老人講解防范金融詐騙知識。
非法代理債鬧已形成完整的黑灰色產業鏈,不僅嚴重擾亂正常社會、金融秩序,還涉嫌欺詐,導致債務人本人的利益往往遭受多重損害。
日前,北京銀保監局提示廣大消費者,非法“代理處置信用卡債務”存在三大風險:一是個人信息泄露隱患多;二是個人信用受損影響大;三是個人資金損失風險高。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除了對個人的危害,對行業及社會來說,非法代理債鬧等行為嚴重影響到金融市場和經濟社會的穩定,危害社會信用體系整體建設,對金融行業發展、整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會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沖擊。惡意投訴,給貸款機構增加降訴壓力,破壞行業營商環境。冒充貸款平臺向用戶實施違法詐騙,危害貸款機構形象及聲譽。誘導用戶提交虛假信息材料,增加貸款機構的經營風險。增加貸款機構對資金回收的難度。
“惡意逃廢債一直都是行業毒瘤,危害巨大。一是危害金融機構的正當權益。‘老賴’‘反催收’聯盟組織通過債鬧方式惡意制造借款人與金融機構雙方之間矛盾,最終達到不還款或少還款的目的。二是危害金融秩序,影響信用體系構建。老賴們輕則抵賴不還,而‘老賴’‘反催收’聯盟組織群體逃避信用責任,不利于構建信用體系。”李亞說。
在尹振濤看來,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的天職,但因為債鬧,很多金融機構就會有所擔憂和顧慮,從而束手束腳,這其實也影響到了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動性。債鬧不但擾亂金融市場秩序,加劇了金融風險擴散,還破壞了相關企業正常經營活動,對社會穩定和誠信風氣造成惡劣影響。
有媒體報道稱,市面上涉嫌教唆債務人債鬧的代理維權機構、“反催收”中介、個人債務重組公司、“征信修復”公司在過去一年增長了10倍多,已形成黑灰產業鏈。這類不法行為已引起國家相關部門高度重視。
今年4月,央行印發《關于開展“征信修復”亂象專項治理“百日行動”工作的通知》,要求2022年3月中旬至6月下旬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此項工作。8月底,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消費金融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投訴問題整治的通知》,嚴肅查處以“征信修復、洗白、鏟單、征信異議投訴咨詢、代理”為名行騙的犯罪分子。9月2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更是給“反催收”戴上了法律的枷鎖,該法于今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
此外,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等日前草擬了《金融領域違法違規代理維權活動認定指引(內部過程稿)》和《金融領域代理維權互聯網信息發布基本要求(內部過程稿)》, 對包括抖音、微博在內的多家互聯網平臺進行調研,針對“反催收”“代理維權”“停息掛賬”“征信修復”相關內容加大審查力度,目前正在行業內征求意見。
在央行統一部署下,從去年開始,重慶、湖南、深圳、海南、北京、上海、廣東、福建、山西、黑龍江、山東等多地銀保監局聯合當地公安廳、市場監督管理局、地方金融監管局先后發起聯合打擊非法代理維權活動。
不只是政府及執法部門,不少金融機構也積極加入打擊代理維權的大軍中。今年3月,樂信、馬上消費金融、平安普惠、招聯金融等10余家機構,在重慶成立全國首個打擊金融黑產行業共享互助組織——“打擊金融領域黑產聯盟”(AIF聯盟)。
“打擊‘反催收’,我們采取了以客訴數據為基礎,通過多維度、多方式對黑產投訴客戶進行甄別、預警、監控、歸檔等行動。”360數科相關負責人介紹道,首先通過人機一體的查找方式,將每日客戶投訴的進線渠道、投訴內容、溝通語氣等相關投訴數據整理歸納,從中篩選可疑的數據;然后通過預警、監控,確定與債鬧機構有關聯的客戶,進行內部數據存檔系統流轉,對于已經歸檔客戶,后續業務觸發熔斷機制。
盡管政企各方都在行動,但不少專家提醒金融消費者,應樹立依法維權意識,對于“代理維權”機構勿輕信、勿傳播,通過正規渠道依法合理維權。同時,消費者也應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切勿輕易將本人身份信息、通訊信息、家庭信息和金融信息泄露給他人,或委托他人“代理維權”,避免個人信息被非法利用、泄露或買賣。“債務人還必須明白偽造證明材料是違反犯罪行為。”360數科相關負責人補充道。
尹振濤表示,因為債鬧涉及金融機構、監管機構、司法部門、經偵等領域,所以各部門的聯動很重要。此外,采取技術手段、科技手段等也很重要。
“打擊債鬧的難點主要在于市場信用體系還不夠健全,債務違約的成本較低,我們當前的手段不能對惡意逃廢債的債務人產生相應的威懾作用。”李亞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建議強化市場信用約束,健全債務違約處置機制,加強借貸領域失信懲戒。對惡意逃廢債、惡意投訴行為的當事人給予聯合懲戒,讓不法分子無處遁形、寸步難行。同時,建議司法部門對“債鬧”黑灰產行為給予法律上界定,讓公安機關、監管部門在執法活動中更加有法可依。
前述業內人士則建議,一方面,各互聯網廣告投放平臺應嚴格審核;另一方面,要加強用戶教育,相關企業要建立健全消費者保護機制,提升消費者意識。同時,立法部門應從法律方面提供支持,相關部門要建立打擊金融黑產聯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