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詩琪
題目:在我們的心里,總有那么一個地方難以忘記和割舍,那個地方有我們的童年,有美好的回憶,那個地方就是家鄉,請你以“鄉情”為題寫一篇文章。
鄉,是一個人內心的歸宿;情,是人心間的情愫、執念。鄉情在我心中是個大竹筐,承載著我的童年,也承載著我與故鄉綿長的情感。(在文章的開頭,運用拆分詞語的方法進行點題)小時候,清晨起床,木質的房屋前,風搖曳著房上的茅草,空氣中彌漫著乳白色的霧氣,親吻著我的臉頰。(環境描寫讓人有代入感)“娃,快來,快來!”爺爺沖我喊道。我循聲來到后院。“你看,我給你編竹筐哩!”我搬來個小木板凳,坐在爺爺旁邊,看著地上切好的竹片條,一穿、一壓成了竹筐的骨骼、肌膚……“爺爺,您留兩個大窟窿眼兒干什么呀?”我盯著兩塊空白納悶。“那個呀,那個是用來編背帶兒的!” (場景描寫語言簡練,動詞的使用和口語化的描寫非常到位,充滿了趣味)哦!我快活了,原來這竹筐是爺爺要背著我去趕小驢兒啊!待爺爺編完了,我便跳了進去,說:“快跑,快跑!”初升的太陽還泛著紅暈,淡粉的,照在驢背上,也照在爺爺和我的身上。(景物描寫非常好,交代了時間,也襯托了我的心情,一舉兩得)小驢馱著爺爺沉甸甸的大布袋子,爺爺馱著我,也沉甸甸的,馱起了我在故鄉的童年,也馱起了對我樸實的愛……
八年后,我又回到故鄉,木質的茅草房變成了如今的白墻小瓦房。當年的小驢已不在,爺爺也因歲月消磨了筋骨,只是耳邊的聲音依然熟悉:“娃,怎么不來吃飯?你奶奶晚飯做了臘肉,要吃熱的!”說著,爺爺把飯用紗罩罩起來,便去了廚房。我湊近飯桌,輕輕坐下來,目光卻在尋找著童年的“記憶存儲片”——大竹筐。(用竹筐承載回憶,將前后情節貫通)我目光最后停留在了木柜子的底層。正當我要打開玻璃門時,奶奶從廚房出來,笑著說:“猜你就在瞧那玩意兒,老頭子把你小時候的玩具給裝里面啦。”紅皮的撥浪鼓、電動的越野車……都在!爺爺把它們連同竹筐一同放在這南方屋里少有的不潮的地方,我的心里卻是潮潮的。我從衣兜里拿出路上買的桃核串,拿了一張紙,寫道:“爺爺,謝謝您這么多年來一直珍藏著我兒時的玩具,保留著我最愛的大竹筐。感謝您一直給予我您全部的愛。我沒有什么能送給您,知道您喜歡小玩意兒,就把這個桃核串送給您吧!愛您!”我輕輕地把它們放在竹筐里,帶上柜門……
從前爺爺用竹筐馱著我成長,如今也該我把釀了多年的溫暖送給爺爺,送給用愛滋養著我的故鄉。
時光雖逝,但我與爺爺之間的愛從未變過——鄉情永在!(結尾采用抒情的方式點題,首尾呼應)(聽名師+作家更多講解、看升格后作文請掃下方二維碼)
特邀名師馮淑娟,北京市特級教師、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校園文學委員會理事、研究生導師。有《作文的“大米”》《走在追夢的路上》《滿分作文就四步》等著述多部。主編教育部語文新課標推薦名著導讀系列叢書17部。
問:寫故鄉或親情類作文如何選材、描寫?
答:故鄉或親情類作文往往與自己的經歷或者親人相關,據此,選材的時候建議圍繞自己的經歷,選擇那些能突出情感的載體,以及與這些載體有關的人物。這篇文章選擇大竹筐承載自己對故鄉的情感,選擇爺爺作為核心人物。手法上建議采用“五官齊動員”的方法,調動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搜集與主題有關的故事。
本期特邀鄧安慶抒寫鄉情。鄧安慶,青年作家,已出版作品《紙上王國》《山中的糖果》《我認識了一個索馬里海盜》《望花》《天邊一星子》《永隔一江水》等多部。
問:看到這個題目,你最先想到什么?
答:“鄉情”,讓我想起了一個形容:“柔軟的距離。”對我們這些在外工作和生活的人,家鄉已經回不去了,而城市也很難融入。這種狀態讓人有一種游離的漂泊感,但也擁有了一種超然出來的清醒——對于農村與城市都被迫有了一種距離。這種距離是柔軟的,鄉情像是一根線牽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