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椏銘,任鶴民,周千琦,王劍平
(河南省鶴壁市人民醫院藥學部/內分泌科,河南 鶴壁 458030)
糖尿病腎病(Diabetis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見、最嚴重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其已成為世界終末期腎病的第二病因,僅次于腎小球腎炎,據統計,約有40%的新發終末期腎病是由糖尿病腎病發展而來[1]。當前,臨床根據病程及病理生理演變過程將糖尿病腎病分為5期,其中Ⅲ期是早期糖尿病腎病期,又稱“微量白蛋白尿期”,此時雖有持續性微量白蛋白尿,但腎小球濾過率及血壓維持相對正常或輕度升高,是臨床治療的關鍵時期,若治療不及時,一旦進入臨床蛋白尿期,則腎臟的損害無法逆轉[2]。目前臨床治療Ⅲ期DN多以基礎治療為主,如降壓、降糖、調脂、低蛋白飲食等,雖然基礎治療能夠較好控制血糖、血壓、血脂,但對病情的控制并不理想。本研究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加以中醫中藥治療,中醫認為白蛋白的性質及生理作用與中醫學“精”相似,故屬于“精”之范疇,精的生成、運行及功能有賴于脾之運化升清,腎之封藏,若脾腎二臟異常,則精不能正常運化布散而下泄,即精不歸正化,本研究用加味升降散輔治DN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91例,均為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腎病患者,擲幣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齡48~68歲,平均(58.17±6.05)歲;病程7~20年,平均(13.49±1.54)年。觀察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齡45~70歲,平均(57.88±6.45)歲;病程8~18年,平均(13.83±1.27)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兩組均符合《糖尿病腎病防治專家共識(2014年版)》[3]中關于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標準,且均為糖尿病腎病Ⅲ期。腎小球濾過率及血肌酐水平正常,6個月內連續尿檢查,有2次尿微量白蛋白在20~200μg/min,即24h尿蛋白定量30~300mg/d。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內科學》[4]尿濁之脾腎兩虛證。小便乳白如脂膏,精神乏力,少氣懶言,脘悶納差,腰膝酸冷,肢體浮腫,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無力。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標準,存在糖尿病病史,近期未接受其他相關治療,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慢性腎功能衰竭、急慢性腎小球腎炎等其他腎臟疾病,其他原因引起的尿蛋白增加,對研究所用藥物存在禁忌等。
兩組均接受飲食干預、健康教育、控制血糖、降低血壓等常規治療。藥物治療包括胰激肽原酶腸溶片(常州千紅生化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3089),空腹服用,1次120~240U,日3次。
觀察組加用加味升降散治療。藥用白僵蠶9g,蟬蛻9g,姜黃10g,大黃10g,炒白術20g,黃芪15g,芡實12g,覆盆子10g。由藥房統一煎煮包裝,每袋約200mL,每次1袋,每天早晚各1次溫服。
兩組均持續治療8周。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對小便如脂膏,脘悶納差,肢體浮腫等中醫癥狀進行評分,0分為無,2分為輕度,4分為中度,6分為重度,得分越低表示證候越輕。
采集空腹靜脈血,采用全自動生化儀檢測血漿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BG)。
收集24h尿液,取5mL標本經離心后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24h尿微量蛋白排泄率(UAER)以及24h尿蛋白定量(24h Upr)。
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中醫癥狀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小便如脂膏 脘悶納差 肢體浮腫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5 5.07±0.78 3.81±0.63* 4.76±0.71 3.19±0.55* 4.83±0.75 3.53±0.50*觀察組 46 5.14±0.80 3.06±0.51* 4.83±0.70 2.76±0.47* 4.76±0.79 2.75±0.44*t 0.4225 6.2484 0.4736 4.0125 0.4333 7.9048 P 0.6737 0.0000 0.6370 0.0001 0.6658 0.0000
兩組實驗室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mmol/L,±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mmol/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Scr BUN FB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5 98.75±10.12 90.30±8.95* 7.03±0.68 6.04±0.60* 11.59±0.88 7.48±0.76*觀察組 46 99.11±9.69 82.43±7.71* 6.86±0.80 5.12±0.48* 11.70±0.80 6.07±0.58*t 0.1733 4.4973 1.0911 8.0859 0.6242 9.9625 P 0.8628 0.0000 0.2782 0.0000 0.5341 0.0000
兩組蛋白尿相關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蛋白尿相關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蛋白尿相關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Alb(g/L) UAER(mg/d) 24h Upr(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5 33.04±5.18 34.58±5.79* 751.12±71.33 517.83±52.16* 2.55±0.33 2.02±0.25*觀察組 46 32.70±5.42 37.60±7.21* 749.18±73.25 470.20±45.53* 2.63±0.30 1.63±0.18*t 0.3058 2.2002 0.128 4.6436 1.2106 8.5543 P 0.7605 0.0304 0.8985 0.0000 0.2293 0.0000
目前,本病確切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高血糖、高血壓、蛋白質非酶糖化、腎血流動力學改變等因素有關,而蛋白尿作為DN的重要癥狀,不僅是糖尿病腎病腎臟損傷的首要標志物,同時還參與腎小球硬化和腎小管、間質纖維化的發生發展[6]。腎小球內皮細胞是組成腎小球屏障功能的第一道防線,它具有大量窗孔結構,窗孔之間存在一種糖萼結構,含糖萼結構的內皮細胞對血漿蛋白的濾過起到重要屏障功能,糖萼的減少與結構的破壞是導致蛋白尿形成的重要原因,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胰島素樣生長因子、脂肪因子、炎性因子等是導致內皮細胞糖萼減少、結構破壞的重要細胞分子機制[7]。目前,臨床對于糖尿病腎病的治療多以優化降糖、降壓、調脂、低蛋白飲食等基礎治療為主,雖然一定程度上能夠較好控制血糖、血壓水平,但對病情的控制并不理想。
中醫典籍文獻中并無糖尿病腎病相關病名的記載,臨床根據其蛋白尿、周身浮腫等癥狀特征當屬消渴病繼發“尿濁”、“水腫”等范疇,蛋白尿是典型表現,早期蛋白尿并不明顯,尿常規可查見蛋白,并伴有乏力、水腫等癥狀,晚期腎功能進行性下降,蛋白尿逐漸明顯,并伴有二便不通,惡心嘔吐,神志不清等癥狀,最終發展成“關格”危侯。蛋白尿的多少與嚴重程度密切相關,蛋白尿的出現會加重腎臟損害程度,因此及時、有效的控制蛋白尿,對于延緩疾病進展、保護腎功能具有重要積極意義。蛋白其性質及生理作用與中醫的“精”十分相似,均為濡養全身臟腑之物,故將其歸于“精”之范疇。精的產生、運行、功能均依賴脾之升清、腎之封藏、肺之宣肅、三焦通暢。而糖尿病腎病是消渴病累及腎臟所致,其病機與消渴相似,均以氣陰兩虛為本,隨著消渴病程的進展,陰虛日久損及陽氣,而致脾腎陽虛,脾陽虛則運化升清功能異常,腎陽虛則精氣封藏不固,而致“精”失其固攝,運化布散失常,易隨糟粕下泄,加之糖尿病腎病患者體內蛋白質、糖脂代謝失常,日久化為濕濁、熱毒、瘀血,諸邪壅滯,而致機體氣機不暢,升降失司,終至精不歸正化而反下流形成蛋白尿。故對于蛋白尿治療,應以調暢氣機、升清降濁為主,以健脾益腎、加強固攝為輔。升降散出自《傷寒瘟疫條辨》,由白僵蠶、蟬蛻、姜黃、川大黃組成,加味升降散是在升降散基礎上化裁而來。方中以白僵蠶、蟬蛻為君藥,二者均具輕清之性,屬氣分藥,善升陽中清陽,使輕清之精上行布散而濡養臟腑;以姜黃、大黃為臣藥,二者均屬血分藥,善降陰中之濁陰,調節中焦氣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使郁積之濁得以清除;佐以炒白術、黃芪,二者均具益氣補氣之功,炒白術長于健脾燥濕,黃芪長于升陽補肺;佐以芡實、覆盆子,二者均屬益腎固精之品,可固澀精氣,防止精氣下泄。四藥合用,使肺之宣肅、脾之運化升清、腎之封藏功能如常,以助精歸正化,循正道。全方有調暢氣機、升清降濁、健脾益腎之功。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UAER及24h Upr低于對照組,Alb高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中醫征象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加味升降散能顯著降低DN患者UAER及24h Upr,減少白蛋白流失,減輕各項癥狀。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加味升降散中白僵蠶、蟬蛻具有升清功能,能減少精之下泄,同時芡實、覆盆子具有益腎固精之功效,能增強腎之封藏固攝作用,避免精微物質的流失。現代藥理實驗表明,升降散能顯著降低腎組織NF-kB表達,抑制腎小球系膜細胞與基質增生,從而減少腎小球腎炎大鼠模型尿蛋白排泄量,進而減輕腎臟損害程度,延緩病情進展[8]。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Scr、BUN、FBG低于對照組,表明加味升降散能顯著改善腎小球濾過能力,減輕腎臟損傷程度,另外還可更好的控制血糖水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加味升降散中芡實、覆盆子均具有益腎固精、收斂縮尿之功效,能夠補益腎精,進而改善腎功能。現代藥理實驗研究表明,芡實中有效成分可能通過調節糖尿病腎病大鼠模型腎臟MMP-9、TIMP-1的表達,減少細胞外基質積聚,從而減輕腎小球硬化,減少蛋白尿,保護腎臟功能,延緩DN進展[9]。覆盆子中主要成分為二萜類化合物、三萜類化合物、芬酸類等,其能夠顯著降低糖尿病大鼠模型血糖、血脂水平,有效控制血糖、血脂,同時還可降低腎病大鼠血清尿素、肌酐、尿酸等水平,減輕腎臟組織病理學改變,從而對腎臟具有保護作用[10]。
綜上所述,加味升降散輔治糖尿病腎病效果較好,尤其對減少蛋白尿,保護腎功能等具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