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旭
(河南省博愛縣人民醫院中醫門診,河南 博愛 454450)
IgA腎病為臨床常見的原發性腎小球腎病,多以IgA為主體的免疫復合物沉淀于腎小球外膜區域而引起,臨床癥狀多表現為血尿、蛋白尿等,如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較易繼發高血壓等病癥,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質量[1]。IgA腎病屬中醫“腎風”、“尿血”等范疇,認為其發病機制為外邪入侵、淤血阻絡、腎氣陰虛,故治則為化瘀活血、養陰補腎、益氣通絡[2]。本研究用益氣養陰湯輔治IgA腎病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4例,均為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就診的IgA腎病患者,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2例。參照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35~64歲,平均(48.38±5.82)歲;病程3~16年,平均(9.42±3.17)年;IgAⅠ級15例,Ⅱ級14例,Ⅲ級13例。試驗組男27例,女15例;年齡33~66歲,平均(47.86±6.14)歲;病程4~15年,平均(9.83±3.28)歲;IgAⅠ級12例,Ⅱ級16例,Ⅲ級14例。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病程、病理分級)均衡可比(P>0.05)。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IgA腎病診斷標準[3]。經病理檢查,光鏡下顯示腎小球系膜存在彌漫型擴張,系膜細胞增殖迅速;電鏡下顯示系膜區域電子致密物堆積。
中醫診斷標準:符合氣陰兩虛型中醫診斷標準[4]。主癥為面色無華、氣短乏力、水腫腰痛;次癥為舌燥口干、喉痛、舌質暗紅且苔少。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可堅持按研究方案治療,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腎病,對研究藥物過敏,伴有嚴重精神類疾病無法配合,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合并心血管、肝及造血系統嚴重疾病。
兩組均給予降壓、控糖、護腎等常規治療。
兩組均給予常規西藥治療,替米沙坦(江西杏林白馬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070134)40mg,口服,日1次;二甲雙胍片(上海衡山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31021359)0.25g,口服,日2次。
試驗組加用益氣養陰湯治療。藥用黃芪15g,太子參10g,生地黃15g,熟地黃15g,海風藤10g,雞血藤10g,青風藤10g,川芎15g。日1劑,用水煎制400mL,1次200mL,日2次。
兩組均連續治療3個月。
臨床療效。
采集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空腹狀態下外周靜脈血液5mL,采用普朗PUZS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腎功能指標[SCR(血肌酐)、BUN(尿素氮)、UA(尿酸)]水平進行檢測。
采集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空腹狀態下外周靜脈血液5mL置于抗凝管中,采用德國CUBE6型流失細胞儀對T淋巴細胞[CD4+(誘導性T細胞)、CD8+(抑制性T細胞)]及IgA水平進行檢測。
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評估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減分率=治療前后積分差/治療前積分×100%,依據減分率及癥狀、體征改善情況擬定療效。減分率大于等于95%,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為臨床痊愈。減分率70%~94%,癥狀、體征顯著改善為顯效。減分率30%~69%,癥狀、體征有所好轉為有效。減分率小于30%,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呈加重趨勢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 SCR(μmol/L) BUN(mmol/L) UA(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42 98.23±12.38 75.34±9.82 7.58±1.12 5.32±0.68 431.52±93.58 245.73±71.52參照組 42 98.56±12.53 83.62±10.33 7.62±1.18 6.48±0.75 432.16±93.37 276.35±75.23 t 0.121 3.765 0.159 7.426 0.031 1.421 P 0.904 <0.001 0.974 <0.001 0.975 0.042
兩組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及IgA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及IgA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及IgA水平比較 (±s)
組別 例 CD4+(%) CD8+(%) IgA(g/L)治療前 治療3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3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3個月后試驗組 42 54.67±6.58 43.54±5.32 15.32±2.13 22.45±2.56 5.24±0.58 3.27±0.43參照組 42 54.32±6.35 48.62±5.74 15.41±2.18 18.43±2.37 5.31±0.62 4.13±0.52 t 0.248 4.207 0.191 7.468 0.534 8.260 P 0.805 <0.001 0.849 <0.001 0.595 <0.001
IgA為臨床最常見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是導致終末期腎衰竭的首要原因之一,且發病率較高,因此,早期對IgA做出有效治療,控制病情發展尤為重要[5]。
IgA屬中醫“溺血”、“尿血”等范疇。為標實本虛證,其氣陰兩虛型多由濕熱、風熱等外邪侵入體內,淤血阻絡形成尿血而引起,故治則應以活血化瘀、益氣養陰、補腎通絡為主[6-7]。益氣養陰湯方中黃芪、太子參具有補腎益脾、生津益氣之功效,共為君藥;生地黃、熟地黃具有活血化瘀、行氣補血之功,共為臣藥;雞血藤、川芎共為佐藥,可達通絡止痛之功;海風藤、青風藤共為使藥,具有調和諸藥之功[8-9]。諸藥合用可達養陰益氣,通絡補腎之效。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及治療3個月后腎功能指標優于參照組,說明IgA腎病采用益氣養陰湯可促進腎功能改善。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黃芪、太子參可改善腎臟循環,降低對血管內皮功能損傷,恢復腎小球功能,緩解腎小球硬化。
研究表明[10],IgA腎病患者體內免疫功能較為紊亂。T淋巴細胞中CD4+直接可介導體液免疫,促進機體IgA生成,CD8+為細胞毒性T細胞,可間接用于靶細胞。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個月后試驗組CD4+、IgA水平低于參照組,CD8+水平高于參照組,說明IgA腎病用益氣養陰湯治療可改善機體免疫功能,調節體內IgA水平。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太子參、熟地黃、川芎可調節機體免疫力,改善免疫功能紊亂,減輕腎小管損傷,從而降低體內IgA水平,防止病情進展[11]。
綜上可知,益氣養陰湯輔治IgA腎病療效較好,可促進腎功能恢復,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及體內IgA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