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治東
(鹽城市亭湖區鹽東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江蘇鹽城 224050)
鹽城市亭湖區面積為692.5km2,根據區域內畜禽養殖方案與最新的養殖政策,全區劃分了畜禽養殖禁養區,其總面積達到280.29km2,在全區總面積中的占比達到了40.48%。在此背景下,需要了解養殖戶對政策的滿意度,同時應對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以提升區域內疫病綜合防治能力,使得畜牧養殖行業的管理質量與服務水平得以提升。
本文研究使用了問卷調查法,選取鹽城市亭湖區生豬養殖戶作為研究對象,總計發放調查問卷100 份,有效回收100 份,問卷回收率為100%。問卷具體內容如下:①養豬戶基本信息,其中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②養殖戶對生豬扶持政策的了解程度;③養殖戶對扶持政策的滿意度以及對各項指標的評價程度;④養殖戶對病死豬的處理行為。
受訪的養殖戶,男性89 名,女性21 名,其中平均年齡為(48±10)歲,養殖戶中,初中及以下的人數較多,為78 例,占比為78%,高中以上學歷為22 例,占比為22%。通過對問卷的分析可知,養殖戶整體年齡較大,并且受教育程度較低。對鹽城市養殖戶進行了調查分析,發現有70%的養殖戶對國家生豬扶持政策的了解程度不足,未能對肥育豬保險補貼政策進行充分了解。其中只有10%的養殖戶對國家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貼政策有過了解,絕大部分養殖戶對該項政策未能進行關注。調查問卷結果表明,目前當地養殖戶對國家扶持政策的知曉程度較淺,使得自身利益受到損失,不利于畜牧養殖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現階段,在當地受訪的養殖戶中,有超過50%以上的養殖戶曾經申請過國家補貼,但是,對政策滿意度的調查中,部分人員認為目前政策實施效果與自身期望值存在明顯差距。因此,在對農戶養殖進行分析后,需要做出改進的主要內容是對扶持政策進行調整,將養殖戶最關心的問題放在改革的首位[1]。其中,用戶主要關心的問題是補貼手續繁瑣,等待時間較長,大部分農戶對政策缺乏滿意。
通過分析所有農戶對扶持政策滿意度,根據統計學方法,確定了滿意度均值、指標權重、滿意度均值與指標權重乘積等重要參數,以此獲得滿意度的綜合水平。本次調查得到的各指標滿意度熵權如表1 所示:

表1 各指標滿意度熵權計算結果
參考上表,利用熵權法對政策滿意度綜合水平進行計算,將各指標滿意度均值與指標權重乘積進行求和,可知政策滿意度的綜合水平為2.334。生豬養殖戶是扶持政策的直接受惠者,滿意度指標能夠間接反映出相關政策的實施效果。由此可知,目前該地區生豬扶持政策取得一定成績,但是,發展存在顯著不均勻問題,其中畜牧標準化規模養殖扶持政策的滿意度均值較高。
滿意度指標良好的項目一般情況下對農戶養殖具有促進作用,如標準化規模養殖、良種培育,能繁母豬生產補貼。在上述政策中,農戶收益較為明顯,能夠在政策補貼下,獲得良好的技術支持與經濟收入。
生豬養殖政策扶持經驗表明,養殖戶對政策滿意度主要取決于政策預期與執行效果之間的差異[2]。當二者差異較少時,生豬養殖戶對政策的滿意度良好,反之,則欠缺滿意。在本次調查分析中,發現部分農戶對動物疫病防疫補貼政策的滿意度較差,農戶對生豬疫病相關知識缺乏系統全面了解,并對相關預防措施與防治手段未能合理應用。此外,考慮到疫病防治成本與收益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政策補貼額度未能實現對這一差值的全覆蓋,使得養殖戶存在較大的經營風險。
在對鹽城市亭湖區生豬養殖戶的分析中,使用了四分圖模型,共計選取了5 項指標,分別是:①能繁母豬補貼政策;②農業保險支持政策;③生豬良種補貼;④動物防疫補貼政策;⑤畜牧標準化規模養殖扶持政策。在模型構建中,以生豬養殖戶的滿意度作為橫坐標,以各指標所占權重作為縱坐標。通過對四分圖模型的構建,能夠完成對各指標滿意度的定性分析體系,幫助有關人員對數據結果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做出科學決策:
1)I 區代表優勢區,該區域的指標在生豬扶持政策滿意度的評價中占有較大比例,是各種良性指標的集合。在以上5 項指標中,未能落入該區域的點,表示生豬扶持政策的落實難度較大,實際效果不理想。同時也表明該政策的績效較低,對養殖戶的政策支持能力有限,需要對這一政策進行優化調整。
2)區為修補區,在本區域內分布的指標因素較為重要,但是滿意度仍不理想。目前各指標的績效較差,存在較大的改進與修補空間。在對鹽城市亭湖區的養殖戶進行分析后,可知動物防疫補貼政策、農業保險支持政策兩項指標在該區域,由此表明,農戶對上述指標存在不滿意,期望值與實際實施效果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對生豬養殖扶持政策進行調整時,相關人員需要密切監護上述指標,以最大程度改善現狀,為生豬養殖人員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3)區為機會區,在這一區域分布的指標,未能引起養殖戶的足夠重視,但是養殖戶對這部分指標表現出基本滿意。本次調查研究中,落入III 區的指標為生豬良種補貼。鑒于此,日后對生豬養殖行業進行政策補貼時,應重點強化良種補貼政策執行效果,對農戶政策知識進行普及,指導養殖人員利用最新的技術手段,善于引入良性品種,使得生豬對疫病的預防能力獲得提升。此外,需要進一步發掘養殖戶的技術能力,將最新的養殖知識與經驗傳達給農戶,使得養殖人員對目前生豬良種培育的政策更加滿意,提高養殖戶積極性。
4)區為維持區,在這一區域分布的指標,用戶滿意度普遍較高,但是,針對用戶而言,這部分指標不是最為主要的存在,在統計分析中屬于次要優勢因素。因此,在后續政策的落實階段,需要發揮相關政策的維持效果。為達到上述要求,政府方面需要在相關政策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并做好農戶滿意度調查,對政策取得的效果進行分析,以發揮扶持政策的輔助作用。
本文在對病死豬進行無害化政策落實效果分析中,使用了SPSS 19.2 統計學軟件,通過聚類方法,對不同政策的執行效果進行了聚類研究。參考聚類分析譜系圖可知,在類間距離為20 的情況下,可將生豬扶持政策具體分為3 類,實際分層內容如下:第一類為監管處罰類政策,例如,對病死豬的地下市場進行嚴厲打擊,并對違反病死豬處理規定的團體與個人進行了嚴厲處罰。同時制定了以當地衛生防疫站為核心的監督管理機構,對病死豬的處理行為進行嚴格監管,以確保生豬供應市場安全[3];第二類為補償損失類癥狀,其中包括對農戶病死豬無害化的處理補貼政策,做好相關的保險賠償;第三類則為服務保障類政策,其中包括對生豬病死無害化處理設備的支持力度、對專業技術與知識進行培訓等。
利用聚類分析方法,對生豬無害化處理行為進行分析,在具體分析中,將補償損失作為基準層,對不同指標進行構建,其中涉及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貼的政策共計為8 項,均作為指標層。在指標準則層角度進行分析,服務與保障的權重值較大,指標為0.58,在所有指標中,該項權重占有主導地位,其次是補償損失的權重,占比為0.22,最后是監管與處罰指標權重,其占比為0.20。通過對上述指標權重的分析可知,有關人員應加大對地下病死豬市場治理能力,增加處罰力度,并且對農戶行為進行引導,以促進病死豬實現無害化處理。
綜上,以調查問卷的方式對生豬養殖扶持政策進行分析,并構建了四分圖模型,對各政策的落實情況與滿意度進行深入探究,并對各政策滿意度差別進行解讀,了解具體原因。最后論述了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行為,通過本次研究能夠為畜牧養殖行業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