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振華,沈振國,孫倩
(海南職業技術學院熱帶農業技術學院 海口 570216)
豬細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是導致豬繁殖障礙性傳染病豬細小病毒病的病原,該病以造成母豬流產,特別是初產母豬產木乃伊胎、畸形胎、死胎等為主要臨床癥狀[1-3]。PPV 可增殖于豬的多種傳代細胞,如豬睪丸(swine testicle,ST)細胞、豬腎(porcine kidney-15,PK-15)細胞,同時造成明顯的細胞病變效應[4,5]。該病常發生在種豬生產中,造成養豬業重大經濟損失,給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帶來嚴重不利影響。2021 年6 月,海南省某豬場初產母豬發生流產及死胎現象,豬細小病毒PCR 檢測為陽性,經臨床觀察,結合病理剖檢變化診斷為豬細小病毒感染。
2021 年6 月下旬,海南省某豬場初產母豬出現流產、死胎,無其他明顯癥狀。經產母豬也未出現癥狀。對死胎進行剖檢,可見皮下水腫或充血、肝脾腫大等。根據臨床表現及剖檢變化,初步懷疑為豬細小病毒感染。
流產胎兒的脾臟、腎臟、腸系膜淋巴結等組織,剪碎后研磨,用生理鹽水進行5 倍稀釋,3 次重復凍融,用5,000r/min 離心15min,再吸取上清液,然后加入雙抗凍存起來備用。
所用試驗引物位于豬細小病毒(PPV)VP2 基因內,預期擴增片段為415bp,上游引物:5'-AATACTTGGGGGAGGGCTTG-3',下游引物:5'-CTAGGTGCTGCTGGTGTGTA-3'。引物序列送至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
病毒基因組DNA/RNA 提取試劑盒來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DNA 純化回收試劑盒購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瓊脂糖購自為Sigma 公司;dNTP、DL2000 DNA Marker 等購自大連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ExTaq 酶購自購自北京全式金生物公司;6× DNA 上樣緩沖液(DNA loading buffer,6× )購自Solarbio life Sciences 公司;豬PK-15 細胞為本實驗室保存;胎牛血清為四季青浙江天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DMEM 培養基為Gibco 產品;胰酶消化液購自碧云天(Beyotime)生物試劑公司。主要儀器為超凈工作臺、生物安全柜、離心機(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凝膠成像分析儀(Bio-Rad)、PCR 儀(Bio-Rad)、倒置顯微鏡(Olympus/ 奧林巴斯)等。
按照病毒基因組DNA/RNA 提取試劑盒說明書步驟進行操作。在含有20μ L 蛋白酶K 的離心管中加入200μ L 病料上清液,再加入200μ L Carrier RNA 工作液,振蕩15s,56℃孵育15min;加入250μ L 無水乙醇,振蕩后室溫放置5min;將溶液轉移至RNase-Free 吸附柱CR2 后,8,000rpm 離心1min,加入500μ L 緩沖液GD,8,000rpm 離心1min,再加入600μ L 漂洗液PW,靜置2min后,8,000rpm 離心1min;隨后加入500μ L 無水乙醇,8,000rpm 離心1min;最后將吸附柱放入一個RNase-Free 離心管中,室溫放置3min,滴加50μ L RNase-Free ddH2O,室溫放置5min 后12,000rpm離心1min,收集DNA 樣品,-20℃保存備用。
模板DNA 2μ L,Premix Taq 12.5μ L,上下游引物(20μ mol/L)各1μ L,用滅菌的ddH2O 補至25μ L。反應程序為94℃預變性5min→94℃變性30s→57℃退火30s→72℃延伸30s,執行34 個循環,結束后72℃延伸10min。反應完畢,取PCR 產物6μ L,加入1μ L 6× DNA 上樣緩沖液(DNA loading buffer,6× ),經1.0%瓊脂糖凝膠電泳后,使用凝膠成像分析系統進行拍照。發現PCR 擴增后獲得1 條415bp 的特異性條帶(圖1)。將PCR 產物應用DNA 純化回收試劑盒進行回收和純化,純化后的DNA 送至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測序分析,測序結果經比對分析,發現與豬細小病毒VP2 基因的同源性為99.5%。以上結果表明待測樣品呈現豬細小病毒陽性,再同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結合,診斷該豬場病豬為豬細小病毒感染。
將上述處理的病料上清液經0.22μ m 濾膜過濾后接種于PK-15細胞,與此同時,使用正常細胞加以對照,在37℃下吸附1h,加入含2%胎牛血清DMEM 維持液,置于37℃二氧化碳培養箱中培養,然后觀察細胞病變,并用PCR 對細胞培養物進行豬細小病毒檢測。由結果可知,病料經盲傳后,培養96h,PK-15 細胞出現了零星的細胞病變(圖2)。將細胞裂解后,收集培養液進行豬細小病毒檢測,結果顯示,所分離病毒為豬細小病毒。

圖2 接種臨床樣本后,PK-15 細胞呈現的細胞病變
豬細小病毒是單股線性DNA 病毒,無囊膜,基因組全長為4~6.3kb[6],引起母豬繁殖障礙,導致流產或死胎等,在全球范圍內,豬細小病毒是造成豬繁殖障礙的主要致病原之一,對全世界養豬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7]。該病毒適應力較強,耐熱,在56℃溫度下可存活48h,甚至在70℃下也可存活2h,但80℃經過5min 后該病毒就失去了感染性。此外,該病毒耐受pH 范圍廣,一般在3.0~9.0 的pH 范圍內都可保持較高的穩定性[8]。當健康豬感染豬細小病毒弱毒株后,機體自身可產生免疫反應,往往不會使胎盤感染。但產前母豬具有較高的易感性,特別是初產母豬,其發病率高于經產母豬[9]。
豬細小病毒與其它引起豬繁殖障礙的病原如豬乙腦病毒、豬瘟病毒、衣原體、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豬偽狂犬病毒等感染后引起的臨床表現相近[10],因此,只根據臨床癥狀常無法診斷,所以需依靠實驗室檢測才能確診。臨床上對豬細小病毒常采用免疫學方法,如血凝抑制試驗,在豬感染豬細小病毒后約1 周左右的時間里,抗體可維持相對較長的時間,抗體檢查水平顯著提高。血凝試驗和血凝抑制試驗,雖然不需要借助其他特殊設備,但靈敏性相對較差,操作較為復雜且繁瑣,結果判讀也可能受到人為因素影響[11]。乳膠凝集試驗也是較為常用的檢測方法,其特異性較強,并具有敏感性,該法可直接用于抗體檢測以及豬細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學調查,但該法只能進行定性診斷,卻不能有效監測豬血清樣本中的抗體滴度。此外,血清中和試驗是通過細小病毒與待檢血清中的抗體發生中和反應,然后接種細胞,根據病變計算血清的抗體滴度,此法特異性雖較好,但操作過于繁雜[12]。PCR 反應具有特異性強、省時、操作方便、靈敏度高等優點,成為豬細小病毒病診斷的主要方法[13]。豬細小病毒基因中的VP2 基因是一個較保守基因,對豬細小病毒的診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14]。本次診斷以采集的流產和死胎胎兒臟器組織為病料,提取DNA 后,應用豬細小病毒VP2 基因的特異性引物,經擴增后獲得和預期一致的目的片段,PCR 產物經序列測定發現與豬細小病毒VP2 基因的同源在99.5%以上,由此,可確診為豬細小病毒感染。
對于豬細小病毒的分離培養,目前還是研究該病的主要基礎,接種其特異性的PK-15 細胞,可收獲滴度較高的病毒[15]。此次實驗室診斷是用無菌操作采集的死胎和流產的器官組織為病料,無菌處理后接種于PK-15 細胞上,出現比較明顯的細胞病變是在感染96h 時,細胞培養液經PCR 擴增,也同樣出現了豬細胞病毒VP2 基因片段,說明成功分離了豬細小病毒。此診斷結果反饋給養殖場后,管理人員淘汰了陽性經產母豬,隔離陽性初產母豬,并對豬場進行了徹底消毒,加強了免疫接種等綜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