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磊
一
時間推移至1988年夏季的一天傍晚。
杮檳村后的半山坡上,已風生水起的石料場,處處一派機聲隆隆、人聲鼎沸的熱鬧景象。
就在工人們晝夜勞頓,盡心盡力,憧憬著廠子更加繁榮興盛的時候,廠長李水泉卻悄悄登上了高高的窯頂。
望著眼前的一切,他不禁聯想起8年來引領著王祥太、李修信從接手石料廠起,櫛風沐雨帶領著村子里部分父老鄉親日夜奮戰,終于擺脫了貧困。
再看看當下,在廠里和自己一起連天累月苦干、實干的父老鄉親,家家過得還算滋潤的日子。他不禁感慨萬千……
眼前這蒸蒸日上的建材廠,可都是父老鄉親不分白天黑夜,用勤勞的心血和汗水換來的。廠子經營正漸入佳境。可偏偏就在此時,一個不容回避的抉擇擺在了自己面前。
是什么原因,讓這位宛如愚公般堅毅的漢子心情如此深沉呢?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上級黨組織經過反復考察,認為33歲的共產黨員李水泉在柿檳一干人當中,是個有思想、懂經營、有魄力、做事有板有眼、認定的事會一竿子插到底的年輕人。
大家有目共睹的是,8年間,他把建材廠管理得有模有樣,承包款項逐年如數上交外,跟著他干的村民也都過上了好日子。正因如此,上級黨組織才決定讓身為黨員的他在這個時候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要他引領著柿檳村2000多人盡快擺脫貧困落后的面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正值奮斗年華的李水泉,深知讓他扛起這副重任,就是組織對他莫大的信任與器重。
獲悉這一消息后,同為黨員的副廠長王祥太、會計李修信倆人也正圍坐在建材廠院落中的桌子旁,吸著煙、喝著茶、相對無言,他們的眼睛里流露出從沒有過的迷惘和不安。
他們十分了解一起打拼多年的李水泉的性格和做事風格,一旦拿定了主意,一準會堅持到底,誰說也無用。讓他們更為擔心的是建材廠一旦少了李水泉這個主心骨,原本興旺發達的廠子,它的明天又將會走向哪里。
大家伙兒等待著李水泉做最后的決斷。
在窯頂上內心復雜、沉思良久的李水泉,陡然間,黨員的初心使然,終于讓他拿定了主意,他的心里擁有了新的“志向”。
是黨員,就要聽黨話,跟黨走,一切要為黨的利益,為百姓著想。
是黨員,就不能僅站在個人立場上考慮問題,如果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話,黨員和普通百姓還有什么區別?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體現在什么地方?
是黨員,就應當聽從組織召喚,關鍵時刻就應該沖上去。
是黨員,就應該勇于擔當,這是組織對其能力的淬煉,更是自我彌足珍貴成長歷程的開端。
如果能把全村40多名黨員在使命召喚下凝聚起來,人人都能發揮出表率作用,無論是現在、將來,柿檳遇到什么困難,大家都一定會有辦法克服。

干,就得干出個樣子,不能辜負了村里的父老鄉親。
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就得一心一意為村民著想,替村民解難分憂,真正把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出來。
二
經過一系列的思想斗爭后,接下來,李水泉便耐心說服了同樣是共產黨員的王祥太、李修信,待兩人思想認識統一后,遂決定辭掉建材廠的工作,同李水泉一起回村共事。
很快,在上級黨委的大力支持下,柿檳村黨支部適時召開了全村黨員大會,黨員們共同學習了黨章,重溫了入黨誓詞。
黨員大會上,李水泉當選為柿檳村第十五任黨支部書記,王祥太、尹召龍為副書記。
會上,支部書記李水泉當即宣布了一項硬性決定:當村干部就不能再搞自己的企業,搞私企就必須辭去村干部。
于是,村里13名干部,9家個體企業,一時間,轉讓、轉股、變賣,一周時間,與企業徹底脫離了關系。
“也就是從那時起,柿檳村‘兩委’成員集中在村委辦公。每天早上必簽到、參加晨會,非公事不能請假。這項規定,一直堅持到現在幾十年從沒改變過。”現任村黨委副書記李善農在村委辦這樣向我們坦言。
三
在1988年李水泉擔任支部書記的那個時候,柿檳村還欠著80多萬元的外債。這在當時,絕不是個小數目。
面對組織的重托、村民的信任與期望,針對村里的現狀,李水泉帶領著村委一班人反復開會研討,今后柿檳究竟該走什么樣的路子?眼下的突破口在哪里?
班子會上,大家解放思想,面對現實,沉下心來客觀梳理了柿檳村這么多年的風雨歷程,這中間,村子既有成功的經驗,又有失敗的教訓。在總結經驗汲取教訓的基礎上,最終大家達成了共識。
柿檳要想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就必須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只有這樣,柿檳的明天才會有希望。
班子的共識必須盡快轉化為群眾意愿,最大限度取得群眾的支持,使全村上下擰成一股繩,形成合力共同克服困難創大業。
緊接著,村黨支部一班人牢牢抓住柿檳人永不服輸、敢于挑戰的匠人特質,立即組織了黨員干部、村民代表奔赴江蘇華西、臨潁南街、鞏義竹林、新鄉七里營等村參觀學習,大家一路觀摩,一路研討,一路激動。
這些典型示范村鮮活的事例,讓大家的思路明晰了起來。通過實地參觀學習這些基層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典型,極大地觸動并鼓舞了大家的情緒,同時,更激發了廣大黨員干部為柿檳今后經濟發展敢于忠誠擔當的斗志。
這些典型村子的做法,讓支部書記李水泉大開眼界的同時,頭腦也更加明朗了:無一例外,這些典型村莊的共性就是都有一個好支部書記,在支部書記的正確引導下,支部黨員干部充分發揮出了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從而使全村上下形成了共同致富的良性發展格局。這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基層黨建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學以致用,支部引領,腳踏實地,爬坡過坎,面對困境,絕不回避,知難而行。通過外出參觀學習后的支部書記李水泉,心中已初步擁有了以支部黨建工作引領柿檳整體工作的新思路。
四
常言道:一人正,則班子正,一人清,則民風淳。群雁高飛頭雁領。支部書記李水泉明晰這個最基本的道理。
自從他挑起村支書這副擔子后,就一直考慮著如何讓村支部這一戰斗堡壘作用,在農村各項工作中充分彰顯出來。他懂得,這是黨直接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只要把村支部的組織優勢、帶頭作用發揮好,就一定能把基層黨員干部和群眾的思想智慧凝聚起來,柿檳今后的發展才會有希望。
也正因如此,他就任支部書記的開山之斧,就是把抓班子、強隊伍、建堡壘、樹旗幟擺上重要位置、提上議事日程。
從起初村里購買第一輛鏟車時,村里的黨員干部舍小家為大家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就深刻感染了全村的父老鄉親。
那時,村子里實在沒錢,李水泉便號召黨員干部帶頭籌集,大家東挪西借才勉強籌集了12萬元。
當李水泉與李修信兩人帶著大家籌集的這筆款項直奔鄭州生產廠家時,將近20萬元才能購買一臺鏟車的現實,讓二人頓感無望。這個時候,村里已確實再借不了這筆剩余的款項了。咋辦,無功而返嗎?
身上有股韌勁的李水泉,硬是找到了工廠負責人,好話說盡。憨厚的人品、真誠的態度打動了廠家,終于在李水泉用自家房子做抵押的前提下,廠家才答應給他們賒購了一臺鏟車。
可以說,柿檳村也正是從這臺鏟車起步,依據獨特的區位優勢,使其大顯神威,效率倍增。半年凈賺利潤20多萬元,后經幾年的滾動發展,到1994年,村里的固定資產已達132萬元,還清外債的同時,村里還注冊成立了柿檳工程公司。從此,柿檳村集體經濟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的良好態勢。
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讓柿檳村的父老鄉親從中受到了啟發。干群的思想得到高度統一,父老鄉親已完全感受到柿檳村能有李水泉這樣的支部書記及其村委一班人,在他們的引領下,柿檳必將擁有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

二支部民主生活會
五
機遇往往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但尚需努力拼搏。
靠路吃路,吃路有道。住在鐵路邊上,守著火車站,看著鐵路貨運的忙碌,凝心聚力的杮檳村“兩委”,經過認真分析、反復論證,決定依據區位和資源優勢,建一個村級鐵路專用線,一是可緩解鐵路上貨壓力;二是可以解決國家投資鐵路建設壓力;三是合作共贏,杮檳的村民從中可以得到更大的實惠。
一個村級組織要建一條鐵路專用線,這在1994年的中國恐怕也是破天荒的大事。不是干不成,就怕不敢干,沖破體制的紅線,關鍵在于敢不敢沖,有沒人敢去沖。
改革開放,給了人們膽識。這個“人們”,不僅僅包括杮檳村的人們,也包括中國鐵路,他們同樣也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與探索中前行。
當時,濟源火車站的上級主管單位是鄭州鐵路局洛陽分局,能取得洛陽分局的支持,是第一環節。
柿檳“兩委”為了向局領導陳述村辦鐵路的意愿,提出他們的設想,村干部就用幾張報紙鋪在地上,晝夜守在洛陽鐵路分局的大門口。白天還好說,夜里他們就一人值守一人睡覺,有時,半夜還被巡警盤問過。
濟源、洛陽、鄭州、北京,為了節省村里的每一分錢,支部書記李水泉就讓媳婦烙了幾十張燒油饃,而后再買20個濟源的土火燒帶上,就這樣三個人不分晝夜,白天辦手續,夜里住車站,一張涼席三人睡,脫下來的鞋底當枕頭。
當村黨委副書記李善農向我們講起這段往事時,他引用了黨委書記李水泉當時的一番話語:“我們干的就是黨員干部應該干的事情,這是杮檳村百姓的事業,我們黨員干部苦點累點不算什么,也不圖什么,唯一圖的就是能讓我們杮檳村的老百姓得到更大實惠。”
濟源火車站,洛陽鐵路分局,鄭州鐵路局,一路設計民辦鐵路新途徑,一路申批過關開綠燈,鄭州鐵路局于1992年12月,非常罕見地批準了柿檳村以村級建制為主體的辦鐵路專用貨場。
1994年7月,第一條鐵路專用線開通營運。1996年3月,鐵路專用貨場二期工程竣工。鐵路專用貨場每年帶給村里群眾幾百萬元的收入。百姓心里甜了,村干部心里安了。
工業化進程,給杮檳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杮檳村富裕了,老百姓腰包鼓了,村民臉上流露出幸福的喜悅。
柿檳村這幾十年的集體經濟發展,可謂一步一個臺階,爬坡過坎,穩中求進,行穩致遠。離不開以水泉書記為首一班人團結一心、忠誠實干的創業進取精神,離不開柿檳人匠人匠心優秀品質的傳承光大。
正如村里的老人衛錦娥編詠的順口溜那樣:“工廠林立企業多,柿檳經濟登高坡;村里像個大花園,生在蜜中要知甜;新舊社會兩重天,感謝支部好領班。”
六
眼下已發展到3000多口人、130多名黨員的柿檳村,幾乎沒有什么大的矛盾和沖突,更不用說上訪告狀。杮檳村穩定、和諧,自然有它的道理,有它形成的環境。
黨員干部一心為民,吃苦最多,受罪最多,最關鍵是黨員干部身子正,村風自然正,村里經濟財務清,村民心里踏實。
村里企業多了,經濟往來多了,集體經濟收入增加了,就要給村民個明明白白的財務。村子透明的財務賬目,自然會提升老百姓對村“兩委”的信任度。
從1998年開始,村“兩委”便研究決定,實施財務會計人員專業制、持證上崗制、年度培訓制、廉潔考評制、崗位輪換制、專業審計、定期公告制,讓財務會計人員置于專業技能、法制紀律、百姓監督之下。
實施農村財會人員專業化、知識化、職責化,這在當時的濟源來說是新鮮事,很多人不理解。支部書記李水泉和他的班子集體卻有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這是取信于民的最好方式,是農村經濟法制化道路的必然,是集體經濟走向市場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5年以來的27年間,杮檳村共培訓財會人員90多人,每年都要全員參加濟源市財務會計專業培訓,新任的會計必須具備會計證才能持證上崗,全村90%的專業會計都是由財稅專業的大學畢業生擔任。
財務專業化,送給了杮檳村一縷清風。財務管理的高度民主化,讓百姓對村黨支部、村干部、村班子有了充分的信任感。
一張單據要過7道關,7個人復查,7個人負責,每道關口所體現的都是對人民群眾的責任。最后一道關交給百姓,錢花哪了?錢花得合理不合理?錢花得值不值?每筆錢公示出來,都要交給群眾去評判。群眾的心里敞亮了,他們對村“兩委”更加信任了。
制度嚴格,關鍵體現在村干部以身作則。一次,李水泉和李善農出差山東,1000多元錢和兩張400元的發票被小偷偷了,“兩委”開會決定打白條沖掉此賬,李水泉不同意,會計也堅決不予認賬,最終也沒有報銷此單。
潤物無聲,風化于成。這些點點滴滴、瑣瑣碎碎的事情,在李水泉看來正是黨員群眾的黏合劑。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李水泉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激發出整個班子的潛力,促進黨員干部始終保持初心,砥礪前行。
七
自李水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那天起,他就明確提出,一定要讓“每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柿檳村民中樹立起來,讓支部就是一座堡壘的戰斗作用發揮出來。
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為全村父老樹立了標桿,群眾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
1988年李水泉、王祥太、尹召龍組成新一屆黨支部起,李水泉便帶頭退出建材廠管理層,黨員王祥太、李修信也跟著退了出來。
村會計王道新,家里有臺拖拉機,一年在外跑運輸,收入也可以,牙一咬,3000元賣了拖拉機。
1994年,柿檳鐵路專用線開通,支部書記李水泉硬是把前來參加剪彩的10多位領導請到自己家中,由愛人搟面他炒菜,招待客人每人一碗撈面,艱苦創業的精神感動眾人。
黨員李善農和業務員李修凱去成都參加展銷會,隨身帶了3000元和三箱方便面,除去路費攤位費,12天的時間倆人就睡在攤位上,每天的主食就是方便面。
2018年正月,李水泉兒子結婚,他對前來賀喜的親朋和村民說:“我們柿檳村是文明村,從我家辦事開始,不再送禮待客,大操大辦。”
也就在這個月的主題先鋒課堂上,全體黨員村民代表通過決議,全村結婚辦喜事不再設宴和送禮。
八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人,帶領一班人,影響一群人,黨員干部煥發出的時代風尚和標桿力量,已成為廣大村民的行為自覺和道德自覺。
共產黨員楊素珍,出于黨員的擔當和對家鄉的情感,毅然在家鄉最需要她的關鍵時刻,放棄鎮里的工作,謝絕其他企業的高薪聘請,回村擔起了集團公司總會計師的重擔,為集團企業更加規范有序經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個人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黨員王道讓,基層工作經驗豐富,做事認真細致,被群眾稱為老黃牛實干家;黨員黨繼鋒,助人為樂,習以成俗,被人們稱為活雷鋒;王行端退伍不褪色,工作崗位做奉獻,盡心護理病妻人稱贊;李修恒退休后,主動投身于村里的各項公益事業中,有生之年奉獻余熱。
柿檳村的凡人善舉,如滿天繁星,照人前行。
民主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柿檳村40年來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優化產業布局,推動了村辦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強化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堅持不懈培育文明新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廣大村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作為領頭人,村黨委書記李水泉深有感觸:柿檳幾十年能取得較大發展,離不開上級黨委的關懷和支持,更離不開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全村黨員也已由30多年前的40余人發展壯大到現在的142人。柿檳村黨支部,也從成立黨總支發展到了當下的柿檳村黨委。全村黨員堅持“三會一課”制度常態化的基礎上,又充分利用玉川先鋒課堂、黨建主題廣場、百米學習長廊、黨群服務中心紅色元素,營造黨建文化氛圍,使黨建組織建設、思想建設陣地不斷充實加強。所有這些,極大地彰顯了黨建在柿檳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無窮魅力。
眼下,為確保村辦集體經濟持續發力,村黨委一班人按照“產業發展到哪里,哪里就有黨員,哪里就有支部的引領”的總體思路,使黨建融入各項事業中。
在慶祝建黨100周年之際,柿檳村組織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全體黨員重溫了入黨誓詞,全村村民在文化廣場上舉行了莊嚴的升旗儀式,在此基礎上,村里還舉行了濟源市群眾戲曲大賽和村第十七屆運動會,為此,還吸引到央視“我的美麗鄉村”欄目組進行實地采訪。柿檳村的文明富裕給欄目組留下較好的印象。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柿檳村大步走上致富路的同時,牢記黨的恩情,不忘初心使命,豐富多彩的黨建活動,激發了全村干群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跑出了鄉村振興的“加速度”。

為在黨五十年黨員授紀念章
2000年柿檳村黨支部被評為“河南省先進五好黨支部”,2019年獲“河南省首批農村基層黨建示范村”,連年被市、鎮評為“先進黨組織”。黨支部書記李水泉于2000年獲得“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2007年先后當選為省兩會代表、濟源市人大常委會委員、省首屆十大三農新聞人物。
1999年10月,河南省委副書記鄭增茂,省委常委、組織部長支樹平在濟源市委書記鐵代生陪同下實地考察調研了柿檳村整體發展狀況后,對村里取得的成績表示贊賞。
支樹平表示:柿檳村無論從經濟到全面發展到這樣如此厚厚實實、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我覺得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這個地方,說到底一方面是有個好班子,另一方面是因為有個好路子。這樣一個村,已經到了一定的高度,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應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自己不斷加壓,提出更高的標準,來建設一個高標準的文明村。
采訪行將結束時,我們對水泉書記說:“柿檳村能有今天,多虧有你這只領頭雁!”不善言辭的李水泉書記,并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是平靜地說道:“我就是名普通的基層黨員,現在我們村比以前、比周邊村是富了,但比起別的地方還差得遠,我們今后還要繼續艱苦創業。”
盛世鑄偉業,同心創未來。柿檳村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源于多年來他們始終堅守黨建引領一切,緊扣農村實際,緊系村民期盼。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柿檳村,在村黨委的正確引領下,將會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上譜寫出更加輝煌璀璨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