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漢石油工程國際合作公司海外征戰紀實"/>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嚴島影 諶忠澤

2018年6月,時任江漢石油工程公司總經理楊國圣和公司經理肖鵬在玻利維亞國家石油公司與YPFB公司總裁、副總裁會談后合影
如果不是石匠要敲打石頭,那一定是石油人,他們在敲打聲中聽石油的胎位;如果不是游牧民族,他們一定是石油部落,四海為家,他們不是騎在馬背上,而是以大地為鞍,馳騁在石油的羅盤里。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即便是夕陽隨井架滑落,那也是一枚深埋的種子,在他鄉月的澆灌下,一個晚上就能生長出又一個黎明。
——采訪手記
江漢石油人與世界近了,近得你不敢相信,亞馬遜河谷熱帶叢林尖利的原始鳳梨針葉還沒來得及抖落,武漢的櫻花為你灑下了白里透紅的“櫻花雨”。在江漢的某個角落與剛剛歸來的“海歸派”朋友邂逅:“回來休假,過些天到厄瓜多爾!”聽后你并不驚訝。這些年,江漢石油工程國際合作公司先后有數百人到海外參與國際石油工程項目,亞馬遜河、撒哈拉、幼發拉底河等國外一些油氣區塊,都會看到他們的身影。
一身藍色牛仔工衣筆挺地穿在身上,工衣下擺整齊地扎入褲腰之內,腰帶上時刻別著一部對講機,白色安全帽下是一張被太陽曬得略黝黑的臉龐,渾身透著一股軍人的氣質。這幅玻利維亞項目部164隊平臺經理的工作照,出鏡率很高,剛毅、帥氣,如巍巍挺立的鉆塔。
江漢石油工程公司是較早走出國門的專業化公司。2005年初,他們沿緬甸中央盆地西北部的若開山脈,走進了雨季和旱季的原始叢林,也走進了登革熱、痢疾多發地。他們是第一家實現了施工越三季、區域跨三塊、成果創三優的施工隊伍,緬甸當地政府授予江漢緬甸項目部為“文明之師”,項目部經理肖鵬被授予“實皆省榮譽市民”稱號。海外初秀,旗開得勝,把“處女作”做成了“成名作”,為日后國際合作公司走出國門叫響了“江漢品牌”。
2013年初,石油工程專業化重組后,江漢石油工程國際合作公司成為實體經營單位,新體制、新機制、新征程,一個全新的海外“夢之隊”,卻遭遇5年的全球石油寒冬期,且雪上加霜的三年新冠恣肆依然還在抗疫的路上。
天時地利人和,我們都占嗎?
走出國門“天公不作美”啊!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走得出,更要進得去,立得起,扎得深,走得遠,走得高!”江漢石油工程國際合作公司經理兼黨委書記肖鵬對“進得去”感受頗深。這支有著玉門基因、大慶血脈、江漢骨骼的石油工程鐵軍,他們總是在轉戰、會戰、出征的行進中踏上了“走出去”的國家戰略新征程。從一國試水,到如今亞非拉三大洲7個國家的穩步推進,從幾千萬元的第一桶金到數億元的產值收入,實現了從“單一”施工到“多元”賦能、從“一條龍”的技術服務到“1+N”的運行模式,以硬身立本、功身立業、鑄身立市的企業價值觀,實施優質推進、重點厚植、品牌贏市策略,不斷劃大海外優質石油工程市場拓展半徑,如今18支鉆井、修井、固控、壓裂、測試隊伍分布在厄瓜多爾、哥倫比亞、阿根廷、玻利維亞、阿爾及利亞、巴基斯坦、沙特等國家,形成亞非拉江漢海外石油工程遙相呼應的新格局。

2014年10月14日,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到江漢石油工程公司玻利維亞項目YPFB-40鉆井隊視察,出席了由江漢鉆井隊承鉆的BBL-16D井開工儀式
亞馬遜是一條原始和野性恣意瘋長的河流,更是一個以勇士名字命名的河流。到了這里,如果缺了勇氣、膽識,你就不配也不敢靠近這片億萬年由奔騰沖刷出的石油“新大陸”。
第一個到亞馬遜探險的歐洲人是西班牙士兵奧雷利亞納。據說他在報告與部落女勇士激戰時把她們比作希臘神話中的亞馬遜,于是給這條河取名亞馬遜。亞馬遜河長度約為6751公里,為世界第二長河,在南美洲北部。據估計,所有在地球表面流動的水約有20%~25%在亞馬遜河。
你在亞馬遜河放一片樹葉,
收獲的是一條河流。
你在亞馬遜河放一縷風,
收獲的是整個叢林。
熱帶傍上雨林糾纏不清,
我的亞馬遜啊!
你就是野性在流淌。
地上有亞馬遜,地下也有亞馬遜。地下流淌的是豐富的石油資源,那也是一條河。這里有全球數十支鉆井的隊伍,從亞馬遜平原到亞馬遜熱帶雨林無數油區,沒有勇氣,沒有膽識怎能在這片石油的競技場上亮劍?
亞馬遜河穿過玻利維亞,是玻國的母親河,沿河兩岸油區眾多。
2014年,石油的寒冬期席卷全球。油價暴跌幾乎見到谷底,從一百美金一桶一路跌至二十多美元一桶,開采意味著虧損。全球產油國放緩生產甚至關井觀望。
冬天來得讓人始料未及。
2015年12月22日,隊里來了一位尊貴的客人。
這客人是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
在剛剛參加完總統宣誓儀式后,就開啟了他的石油之行。
上午10時,莫拉萊斯總統乘坐的專機徐徐地降落在了江漢石油工程國際合作公司平臺經理郭超承鉆的ITG—X3井場,出席該井的開工儀式,并登上鉆臺與施工人員交談,觀看中方員工司鉆的操作演示,坐在司鉆操作房進行鉆井操作。“這是多么大的榮譽啊!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總統兩次在江漢承鉆的井場出席開工儀式,這在玻利維亞是破天荒的。總統豎起拇指夸郭超,‘Guo,Good’!江漢施工隊伍在玻利維亞留下的業績引起了總統的極大關注。”玻利維亞項目經理袁祥成很有些自豪。郭超所在的SINOPEC164隊是中石化進入該國的第一支鉆井隊,其中承鉆的DRS—1003D井產氣量為甲方預計產氣量的兩倍;DRS—1001井建井周期比計劃提前20天,成為DORADO區塊的模范井,這里還是當地大學生的參觀、實習基地。玻利維亞項目是江漢石油工程公司海外的盈利大戶,他們成功中標玻利維亞國家石油公司3部鉆機租賃項目。按照協議,在合同期內,租用玻利維亞國家石油公司3部鉆機,并提供包括鉆機操作、維護保養、配件供應、施工組織在內的鉆井施工服務,首次打破企業自帶鉆機服務業主的傳統模式。一位在海外石油工程市場摸爬滾打近20年的專家表示:“聽說過國內企業把鉆井設備租給外國公司的,也聽說過國內企業在海外租小型鉆井設備的,但向業主出售鉆機,并為其提供配套服務的,我還是頭一回聽說。”
總統出行線路圖是有方位的,總統的慰問更是一種風向標:石油是玻利維亞的命脈,石油工程也是總統工程,干得出色給什么樣的禮遇都不過分。
帶班隊長歐陽奎把這一天寫在了日記里:
今天總統要來現場參加我們的開工儀式,同時慶祝玻利維亞石油節,想到又可再一次見到總統,很是興奮。一大早就起了床,把自己仔細收拾了一番,一定要有一個好的精神面貌迎接這位貴賓。上午,總統莫拉萊斯在國家石油公司總裁卡洛斯等人的陪同下抵達井場。在隨從的簇擁下,莫拉萊斯滿臉笑容地和群眾揮手致意,并和我們最前排的現場員工親切握手,并祝大家圣誕節快樂!高興之余,他把自己脖子上的花環戴在了一位中方帶班隊長的脖子上,他的這個動作讓我們受寵若驚,他的親民和藹讓我們極為感動。隨后,他登上主席臺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說這是他第三次踏上YPFB的鉆井隊,每一次都有不同驚喜。會后,莫拉萊斯登上鉆臺,興致勃勃步入司鉆操作房,在我的操作演示和講解過程中,他興奮地坐在操作椅子上,并親自緩慢地把鉆頭送入井口,現場頓時掌聲雷鳴。操作完畢后,莫拉萊斯起身和我握手致意表示感謝,他還仔細詢問我在玻國的生活和工作情況,并對我們中方人員不遠萬里遠離親人到這個國家來工作和生活表示深深的感謝和慰問,并提前祝我們圣誕節快樂!他對身邊的卡洛斯總裁交代,要求玻方員工多向中國員工學習,爭取早日安全優質地完工,早日獲得工業氣流。隨后,我把事先準備好的一支記號筆試探性地遞給他,沒想到他愉快地接受并極其認真地在我的安全帽上簽下了他的名字。我不停地謝謝他,他說我們是朋友!這可是一個國家的元首啊!他親切和藹的親民作風再一次令我無比動容,同時我也感覺自己身上的責任和使命更加神圣和重大,唯有認真工作來回報這位老朋友的信任和認可。
總統為什么到我們隊里來?
為什么一年來了兩次?為什么帶頭鼓掌,為什么進司鉆操作房操作?為什么在帶班隊長安全帽上簽名?信息量大得很呢,這份連夢里都沒有的待遇既是對我們工作業績的充分肯定,同時也給了我們信心,讓我們看到了石油寒冬期“冬天里的一把火”。
那一夜,工區和生活區沸騰了:
今夜無眠,
今夜無眠,
當歡樂穿越時空,
激蕩豪情無限。
心相連風雨并肩,
未來不再遙遠,
當夢想挽起明天,
擁抱生活的燦爛。
神奇的厄瓜多爾。
究竟有多神奇?
赤道正好橫貫這個國家的北部,所以人們稱它為“赤道之國”。地球的“中心”在安第斯山脈中段的崇山峻嶺間,有一座獨具一格的紀念碑吸引著人們。在這座8米高的方柱形花崗巖碑上,鐫刻著表示東、南、西、北的4個拉丁字母,一行清晰的碑文映入眼簾:“這里是地球的中心”。碑頂放一個大型地球儀,一條白線把地球儀分成相等的南、北兩部分。這條白線就是赤道線。許多來訪游客都喜歡腳跨白線拍照留念,表示自己到了赤道,站立在兩個半球上。這里海拔高,西邊海洋性氣候的庇護,赤道過境居然熱風中帶來“海風輕輕吹”的濕潤。
厄瓜多爾的云,是挑選出來的展品,即便掉下來也不傷人。
厄瓜多爾的陽光,是風吹來的,追趕著人,便成了影子。
厄瓜多爾,咋樣?
你是問油區、井號,還是設備?
在厄瓜多爾干了十年機械師的鄭勇被譽為《海外十年,做一帶一路市場上的“螺絲釘”》,他的事跡上了《工人日報》。他們自有他們心中的風景。你可以點贊他們的意志,驚嘆他們有極強的生命力,贊美他們因油而來不帶走一棵草去的胸襟。他們總是把世界上的風景給屏蔽了,千萬不要跟他們談安第斯山上的雪、皮欽查火山斑斕的熔巖,他們一無所知。風景在他們眼里,或許是夕陽隨著井架滑落,就像一枚深埋的種子,在他鄉月的澆灌下,一個晚上就生長出又一個黎明。
“我們在海外工作的員工都有一個信念,希望用自己的雙手,推動鉆修井項目在海外市場開花結果,成為公司‘一帶一路’海外項目上的螺絲釘。”鄭勇說。
近日,江漢石油工程國際合作公司開始為海外“老”隊伍、“老”員工開辦故事專欄。一張張老照片、一份份榮譽證書、一個個攻堅故事,讓“身邊的榜樣”走進人們的視野。
厄瓜多爾項目部908隊是海外一支極具代表性的隊伍,“連續”一詞貫穿這支隊伍的“生命線”,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
這個隊連續15年為業主雷普索爾公司提供修井服務,連續5次續簽合同,完成600余井次施工,日費率保持100%,不僅刷新了一項項施工紀錄,而且經常受到業主、國工厄子公司、石油工程公司的表彰肯定,這支隊伍在項目部的帶領下艱苦創業15年,在當地樹立起中國石化良好的品牌形象。
“908隊已經取消了現場西語翻譯配置”,項目部經理介紹說,海外施工用工按4比1比例配備,即一個中方人員得招4名當地員工。比如說,招來的現場翻譯因鉆修井專業性太強,溝通起來就有些困難。
“鉆桿沒到目的層!”
什么叫目的層?翻譯出來成了“鉆桿斷了”,如果按照“斷了”下達指令,那就是亂彈琴。
西班牙語是當地的通用語言,項目部組織中方人員學西語,師帶徒,中方教外方的技術,外方教中方的語言。如今項目部人人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語,現場交流更便捷。
兩道刺眼的車燈光柱照亮通往井場的叢林山道,一群袋鼠驚恐竄逃。車停了下來,車燈也熄了,等叢林里的小生靈先走,然后開燈才離開。這個小故事成了當地的一段佳話。“在國內,我們也是這樣做的。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生命空間,走了不要留下一地雞毛。我們還給井場周圍修隔音墻。畢竟發電機的噪音太大,我們習慣了,那是職業,當地人不習慣,那是生活。”在國際合作公司采訪,他們不僅僅是海外石油工程的建設者,也是安全環保的守護者。

Sinopec907隊員工在進行修井作業
908隊是中國石化鉆修井隊伍在當地進行人力優化“瘦身”的先行軍。隨著連續安全生產500天、1000天、3000天……908隊在安全管理上不斷刷新紀錄。
2019年6月,908隊連續安全生產滿10周年。
這天,業主雷普索爾公司特意在908隊作業現場舉行慶祝活動。雷普索爾全球鉆修井執行總裁、雷普索爾厄瓜多爾分公司總經理出席活動,共同表彰了908隊連續10年安全生產。
雷普索爾全球鉆修井執行總裁埃爾南動情地講道,不容易啊!連續10年安全生產,體現了中國石化海外隊伍的專業性和“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自那時起,908隊成為當地鉆修井服務市場上知名度最高的修井服務隊伍。
鄭勇就站在慶祝活動的隊列里。
為了這個“十年”,他放棄了回國倒休的機會。不敢走,不能走,不忍走。設備開足馬力,萬一“鐵鉆工”不運轉了呢,萬一司鉆房“液壓站”無壓力了呢,萬一“電磁閥”堵死不進氣了呢,多少個萬一停了呢,那一停多大的損失。日費制,按天計費,尤其處在石油的寒冬期啊!守著鉆機心里才踏實。
2021年7月23日,《中國石化報》以《大洋彼岸“旗幟”飄揚》頭條大篇幅報道908隊。該隊始終堅持“安全就是最大效益”的原則,秉持著“以業主需求為導向,誠信對待每一位業主,認真完成每一次修井施工”的服務理念,堅決貫徹各項安全管理規定,嚴格落實業主的作業標準,不斷提升隊伍的管理水平,“深耕”厄瓜多爾鉆修井市場15年,為中國石化與南美業主共建共榮履行一份責任。安全生產是海外發展的“根”。油氣井不出油氣了,出少了,出故障了,修井隊就有了用武之地。有人把這職業叫“油氣醫生”,或“保健醫生”。誰愿意油氣井“生病”?不“生病”他們就沒活干。職業里也有平衡生態,他們在盼與不盼中既興奮,也無奈。他們是離油氣最近的人。原油有時從井口里噴出來,他們就成了油雕,一身烏黑,眉毛在動,手上的活一刻不能停。他們習慣眨巴眼睛,過濾淚水里的原油,從耳朵里掏出鉆聲,從身體最敏感的部位擠出石油直至把靈魂擠出水來。在這個世界上有什么樣的建筑地基比石油的井深?
李雍權把亞馬遜的石油生活寫進了詩里:
一座小島是亞馬遜給石油留出的空地熱帶雨林遮蔽了涼爽的風偶爾幾只虎皮鸚鵡啼叫劃過悶熱的午際低洼的叢林中央一部紅色的修井機巍然聳立江漢908隊伍的旗幟迎風飛舞鉆機的轟鳴,撥動雨林的心弦一年一年。十年的時光轉瞬即逝當初的青年也已添了白發卻依然不改年少的情懷一如既往勇往直前一部修井機一個中國人幾十個老外在亞馬遜河深處叢林的小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佳績十年安全生產無事故區塊第一成本節約考核第一打響了江漢工程品牌贏得了甲方的贊譽江漢工程人走到哪里都是鐵打的漢子不懼風雨不懼酷暑只為了心中濃濃的責任奉獻青春韶華,卻始終不悔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小島,是一座孤島但也是棲息的港灣承載夢想,迎接美好明天,揚帆起航。
劃著船去修井,在亞馬遜河的孤島上,那小島就是甲板,那修井機就是迎風的帆。
撒哈拉,流火的沙漠。
茂盛的陽光明晃晃地照得人睜不開眼。驀然發現路邊稀疏的箭葉像淬過火似的,從陽光里撈出一把把彎彎的鐮刀,陽光被成片成片地收割,一個收割陽光的地方,陽光豐收了;走進這片陽光的曬場,黝黑是最豐沛的化妝品。
建設(化名)說,撒哈拉的陽光真毒,把你曬黑,把你曬傷,把你曬脫一層皮。從阿根廷項目部到了阿爾及利亞,同一個緯度,同一個赤道,阿爾及利亞的哈西區塊沒有植被。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橄欖樹”——三毛就是那棵長在撒哈拉廣闊沙漠的橄欖樹,不過隨著三毛的離去和《橄欖樹》幽怨曲調的漸行漸遠,真正挺立在撒哈拉的就是井架和它的主人。
“有件事講出來有點丟人!”他沉默半刻,對我說:故事可以寫,但不要用真名。
2015年元旦,國內某地正在舉辦一場沒有新郎的特殊婚禮。司儀抱歉地向來賓宣布:非常遺憾地告訴大家,此時此刻,我們的新郎正在萬里之遙的某國與該國石油公司商務代表洽談工程項目合同續簽事宜。我們的新郎是江漢石油工程公司某國項目部經理,回國前臨時取消回國計劃。新郎委托我給大家鞠躬賠罪。禮畢后,司儀將新郎錄制的一段視頻投放在婚慶臺的墻上。新郎衣著深色的西裝婚禮服,左胸前插一朵色艷如火的朱頂紅。視頻定格了,新郎的影像放大了,新娘靠近視頻,新娘和新郎“站”在了一起。新郎在視頻里鞠躬,新娘也對著新郎鞠躬,這是“夫妻對拜”啊!
現在呢,還好!每每立在井架旁,就仿佛身邊有一棵橄欖樹。人回不去,聲音可以“回家”,另一半也有她的橄欖樹啊!
位于非洲西北部的阿爾及利亞,南部則是撒哈拉沙漠。這里條件惡劣,人口稀少,但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在這片宛若被眾神拋棄的土地上,卻活躍著這么一群熱血男兒。他們勇斗酷暑、不懼風沙,在漫天的黃沙中揮灑激情和汗水。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阿爾及利亞項目SINOPEC234機組“沙漠熱血”青年突擊隊,這支8人隊伍成立于2017年9月,平均年齡35歲,均為大學本科學歷,他們常年征戰在撒哈拉沙漠,在異域荒漠展示江漢海外青年的青春風采。
撒哈拉沙漠通常只有兩個季節:風沙季和非風沙季。在這里生存,首先要適應的就是沙塵暴。這里的沙塵暴一刮就是半年,有時看著是晴空萬里,轉眼間就狂風大作,鋪天蓋地,打得人睜不開眼。“如果吃飯的時候來一陣風,那可就慘了,飯菜里滿是沙子,吃不成。”說起撒哈拉沙漠的沙子,機組平臺經理鄧健一臉苦笑,突擊隊員王兵更是不堪回首。沙塵暴以每秒十多米的速度移動,這速度比世界百米短跑冠軍的速度還快。30米外根本看不清任何東西。有時一天能來五六次。2019年3月,機組搬遷至WDZ701井施工,一到新井場,大伙都傻眼了,該井正好處于兩座沙丘之間,狂風從沙丘的豁口處倒灌而來,眼前只見灰蒙蒙一片。
天設地造的“風口”。
鬼斧神工的“風口”。
阿國的當地雇員坐在車里遲遲邁不出腿。現場甲方監督不停搖著頭說:“Bad place,Nowork here!”
現場靜得只有風的聲音和沙的聲音。一群人齊刷刷地站了出來,一面旗幟迎風飄揚。他們蒙上面巾硬頂著風沙開始卸車安裝。一天的勞作下來,身上只要有孔的地方和褶皺處都灌滿了黃沙,用手指掏掏耳朵都能“挖”出沙來。現場的阿方員工豎起大拇指說:“你們中石化人真是比我們沙漠里長大的還厲害!”此次提前3天完成搬遷任務。
旗幟還在,旗桿深深地扎下了根。
這里的風是用來吹旗幟的。
這里的旗幟是用來展開給風看的。
撒哈拉有著更為特殊的考驗,有叫“烤”驗。最高氣溫高達40°C到70°C。“烤驗”著戶外作業人員的意志。人就是站著不動往往也受不了。在烈日下檢修設備成了一項苦差事,設備面板就像燙手的山芋,手一接觸就粘連到一起。人趴上去就仿佛煎“鐵板燒”一樣。拿條氈布往上一墊,人再趴到氈布上做設備保養。熱得實在受不了,就往頭上澆涼水繼續干活。身上的衣服濕了干干了濕,像一幅地圖。
“看看,像哪里?”
“像江漢!”
“還是像撒哈拉!”大伙兒瞅著看,說哪哪像,說哪不像,哪兒都不像。
8月初,正午氣溫高達55°C,234隊正往OMZ801井搬遷作業。強烈的陽光輻射在設備的面板上發出炫目的光芒。泥漿罐上蒸汽騰騰,夾雜著刺鼻的味道,熏得人睜不開眼。講條件嗎?平臺經理兼突擊隊長首當其沖帶領突擊隊員們爬進了泥漿罐進行清罐作業,密封的罐體仿佛一個大蒸籠,大伙兒全身濕漉漉的,衣服沾滿了泥漿藥品,混合著汗液滲透進皮膚里生疼,大家十五分鐘一輪換。作業結束后,他們自嘲道:每天都這樣蒸蒸免費“桑拿”也不錯啊!以后回國了就沒有這樣的“福利”,恐怕還不習慣呢。OMZ801井施工比甲方預計提前7.48天,獲得了來自甲方總部的表揚信。
表揚,意味著什么?他們比誰都知道,那是認可,那是為下一個項目積攢分值。在阿爾及利亞,井場處在沙漠腹地,施工和住宿處分開,每個區域兩個足球場大小。出于安全考慮,一般以鐵絲防護網圍著輔以崗亭及帶槍士兵的守衛——這就是他們幾個月工作和生活的場所。要離開這一圍城,必須有荷槍實彈的士兵護送。于是上網成為大家打發業余時間的主要途徑。但是荒漠井場地處偏遠,網速往往不給力,幾百KB的速度二三十人分,郵件長時間顯示“發送失敗”,QQ能發出消息則要謝天謝地了。對常年在外的石油人來說,這些外在的艱苦還可以忍受,最難扛的,是對家人的思念。突擊隊員馬壘兵的孩子得了重感冒,那一陣為了寬慰在家的妻兒,他下班后總是拿著手機在井場四處找信號,通常都是連打十幾個網絡電話都無法接通。好不容易通了,在轟隆隆的鉆機聲中沒說兩句,信號又斷了。“老婆在家里既當爹又當媽,老人年齡大了,孩子都是她一人帶。”逢年過節忙完了公事,才想起給家人打電話,一看時間已是三更半夜。公司領導慰問家屬時,總會聽到“我爸爸在國外上班,他會忙完了回來陪我”“我兒子是一名鉆井工人,這樣的工作就必須堅守崗位,我們會照顧好自己,不給孩子拖后腿”這樣的話語。
在沙漠里石頭都可以風化成沙子,但沙漠不拒絕生命。臭柏,難道是身處沙漠的精神圖騰?我問DX101隊兩個新分來的大學生怎么看撒哈拉的艱苦,他們充滿自信和陽光,“年輕人要給自己攢點人生的本錢,先要找點苦吃。心中有了綠洲就不懼怕撒哈拉!”這就是石油新生代面對艱苦的“綠洲觀”。
出國了,你可以點贊他們的意志,驚嘆他們有極強的生命力,贊美他們的業績,但不要羨慕他們“海外經歷”。
“鉆機少,我們必須拔尖!”原巴基斯坦項目部劉彪經理說。只有一臺鉆機的巴基斯坦項目部,在該國保有48臺鉆機的鉆井市場、極為激烈的競爭環境中顯得“勢單力薄”,卻被巴基斯坦國家石油列為“最優質和最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承擔重要、重點井位施工。劉彪知道,只有主動提升服務質量,才能抓住市場這個根。
巴基斯坦的公共安全形勢堪憂。恐爆有時就像流星雨防不勝防。一次普通的井隊搬遷就要牽一發而動全身。搬卸要防,車過集鎮高度警惕,眼觀六路加大油門急駛如風。十年來,未發生公共安全事件,鉆井近30口,從塔爾沙漠打到蘇克爾區塊,最艱難的2014年,低油價時全球油公司幾乎按下暫停鍵,江漢海外只有巴基斯坦一臺鉆井在掙“口糧”。149隊海外最后一面旗幟不能倒,也是最后一面沒有倒下的旗幟。
2017年6月,甲方組織對BHAMBHRA—1井進行取芯作業前起出受損鉆頭,甲方決定下強磁加撈杯組合清潔井底。巴基斯坦項目部認為此方案不妥,堅持采用常規鉆具三牙輪鉆頭加撈杯清潔井底方案。
方案實施后,順利進行了兩筒取芯作業,取芯進尺18米,巖芯長18米,收獲率100%,甲方豎起大拇指感謝巴基斯坦項目部的支持。
“今后甲方監督的錯誤指令,你們可以拒絕。”業主從此完全信任該項目部的工作質量。2018年,巴基斯坦項目部連續兩年與業主續簽了年度合同。
終于有人問我們了。
終于有人聽你的意見了。
我們終于可以講話了。
終于有人按我們的方案實施了。
終于被認可了。
因為你行,你就不會被埋沒。
張宇烽:在海外打拼10年,我只干過機械師一個崗位;上萬次維護,我心里只有盡職這個念頭。每當設備歡暢地轟鳴,我會感到無比踏實。同事們的信任是對我的最大褒獎。
賽德是078隊的一名巴基斯坦籍的帶班隊長。最近幾天有點煩,不,應該說是從3月17日078隊開始執行搬遷任務起,麻煩就已經找上了賽德。
這支隊伍是2018年10月新組建的,員工66人,這次搬遷任務也應該是該隊的“出場首秀”。賽德來到井場,現場早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卸車的卸車,安裝的安裝,這一眼望去全是“大胡子”,卻連一個中方人員也沒看到。罷工了?這太陽可是從西邊出呢,過去都是中方的先鋒隊、突擊隊沖在前,干在前,這人呢?原來078隊的首口施工井位于巴國開普省北部山區,該區塊與阿富汗接壤,當地公共安全形勢比較嚴重,臨時決定所有中方人員需取得巴政府石油特許權總理事開具的安全許可才允許進入現場,且資格審核十分嚴格,中方人員因此前期不能及時參與搬遷工作,只能全部依靠巴籍員工,其間中方人員只能靠手機“遠程協助”,但是山區信號不暢,與項目部的聯絡一直時斷時續,這才有了賽德的“煩事”。078隊所有鉆機設備都是從國內配套跨海運來。2月10日才抵達卡拉奇港臨時貨場,本次搬遷路線跨越巴國南北近1400公里,山區路況彎多坡陡,又時值當地雨季,道路濕滑,當地公共安全局勢嚴峻,巴方新員工又缺乏搬遷經驗,只能遠程指導操作。078隊“出場首秀”就遭遇“下船威”。項目部制定了詳細的搬遷方案,為了方便遠程指導及現場操作,他們決定優先運輸安裝步驟較為簡單的大件設備。為了保障搬遷安全,機組安全員杜瑞彬爬上每輛車細致檢查設備穩固情況,對押車的巴籍員工司機反復交代注意事項。終于,經過9天的艱難跋涉,搬遷設備于3月25日陸續運抵井場。此時,中方10名員工的安全許可證也辦理完畢,于3月28日抵達井場。4月5日成功通過了甲方的鉆前驗收,順利開鉆。
平臺經理張全友深有感觸:“這次搬遷是中外員工互信合作實現共贏的很好例證,若是因等待中方人員而延誤工期,整個機組都會受到影響,還是要彼此充分信任,相融互促才能共謀發展。”
其實,這些巴鐵啊,我們不在場,他們也能獨當一面,也爭先恐后,也比學趕幫超。巴鐵這個“鐵”即是鐵桿的“鐵”,還會不會是“鐵人”的“鐵”呢。
開鉆那天,078隊的中外員工在鉆塔下合影留念,異口同聲地說道:“我們都是鐵人!”
洋勞模貝拉的圈紅、薩巴拉小學的聯誼、江漢幸福村的堅守、納哈咻的疫情頂班……這些就像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紅寶石,無不閃爍出中國文化迷人的光芒。
安第斯山西坡的巴巴奧約河,向南流經潮濕低地,再向南流入太平洋瓜亞基爾灣,形成瓜亞基河三角洲和河口灣。常見的棕櫚、箭樹共同點綴這個“赤道之國”少有的濕地,井架、油罐車、油區隔離帶以及衣著紅藍工裝不同膚色的石油人,是這方水土最醒目的工業元素。
微信朋友圈在中國是再常見不過的社交工具,江漢石油工程國際合作公司厄瓜多爾908機組的海外將士每天休息時刷一刷朋友圈,看看國內新聞和家人、朋友近況,偶爾刷到開心的事或關心的人,也會點贊支持。久而久之,就連當地外籍雇員們也都知道了大名鼎鼎的朋友圈,也紛紛下載軟件建立機組朋友圈,也學會了“點贊”。908機組的帶班隊長貝拉就經常出現在圈里:“我們都是靠公司才有飯吃,要像經營家庭一樣對待工作。”一身正能量的貝拉收獲的點贊最多,項目部朋友私底下叫他“大拇指”隊長,甚至他還被中石化集團公司“點了贊”。國際合作公司每次在公眾號里推送公司新聞、公司文化,外籍雇員們也很關注:師帶徒、比學趕幫超、評優選模等也都成了流行語,貝拉在朋友圈里一冒泡就熱鬧起來:“我就要像養孩子一樣,為隊伍培養接班人。”接班人,這是中國人的常用詞,貝拉用得得心應手。貝拉是老隊長,年齡偏大,他帶著徒弟站在站臺上正進行下鉆作業。正在值班巡井的平臺經理見了關切問道:“怎么是你站井口?現在歲數大了,要注意點身體,這些體力活讓班組的小伙子干嘛!”貝拉給出個“謝謝”的表情包,回復平臺經理:ML來機組快滿一年了,馬上要晉級考核,現在是關鍵時刻。大家在朋友群里看完他們的對話,紛紛為貝拉豎起大拇指點贊。貝拉還被中石化集團公司評為勞模,他帶出的徒弟已有兩人成了機組的司鉆。
他干過司鉆。有一天他的徒弟成了帶班隊長,那可稱得上真正的“接班人”。
沙伊爾高中畢業就徑直找到了“江漢幸福村”。說是“村”,其實江漢石油工程國際合作公司阿根廷的項目部基地,9棟野營房被圍墻圈在不足1萬平方米的足球場地里。沙米爾要找的人叫劉曉銘。8年前,江漢石油工程國際合作公司阿根廷鉆井隊在當地打井。該井距離薩巴拉小鎮50公里。一次,項目部安全員去當地政府遞交資料,無意中發現鎮上的小學條件十分簡陋,建議項目部伸出援手在該校開展“獻愛心、傳友誼”活動。這想法得到了項目部的支持。他們決定為孩子挑選一批文具用品。平臺經理劉曉銘和安全員瑪利亞將禮物送到了學校。正是放假,校長既感動又有些遺憾地說:“要是孩子們都在,非要舉行隆重的儀式不可。”一周后,鉆井隊已經搬遷到另外一個區塊打井,接到了校長熱情的邀約。學校特意布置出喜慶的“中外大聯歡”現場,劉曉銘在活動中介紹了中國孩子“手拉手”“獻愛心”“志愿者”等活動,也希望薩巴拉小學越辦越好,學生們將來也可以做一名石油工人,為家鄉的經濟建設出一份力。項目部歡迎大家加盟。
“長大后,我也要當石油工人。”學生代表沙伊爾眨巴著眼睛認真地說。
回到項目部,當劉曉銘用手機放這段視頻時,中方員工十分激動:“下次去那個區塊打井,肯定還要再去看看。看看沙伊爾!”這些文具用品可謂“禮輕情意重”,當這些“中國禮物”陪伴孩子們學習和生活時,孩子們會想什么呢?
這不,已是壯小伙子的沙伊爾來了。
納哈咻是厄瓜多爾項目部的一位外籍井口工。之前在歐美石油公司干過,由于離家比較遠,他就應聘到了江漢工程厄瓜多爾項目。剛招進機組熱情不高,牢騷抱怨不斷,認為現在的雇主哪哪都比不上以前的老雇主。
2017年10月2日早上,納哈咻接完電話,左手時不時做出無賴的手勢。原來,剛下夜班的納哈咻接到醫院通知,他孩子病危。工區位置偏遠,與最近的科拉市又隔一條河。平臺經理張飛及時協調到一艘應急救援快艇,又從兜里掏出150美元給納哈咻,敦促他快上船:“快走吧,到了科拉搭出租車回去,這樣快些。”納哈咻有3個孩子,就靠他一人的收入,家里比較困難。機組中方人員率先提出為他捐款共渡難關。項目部、甲方監督、助理和機組外籍員工也都積極響應。納哈咻接到這筆愛心捐款流淚了。孩子脫離了生命危險,病情轉好,他就提前一個星期趕到機組上班。“我影響了機組的工作,我要把耽誤的時間奪回來!”從此,納哈咻像變了個人似的,再也沒抱怨,工作中下力氣,肯吃苦,還積極向中方員工主動請教學習。他進步很快,逐步從一名普通場地工晉升為井口工,還被納入了項目部的外籍員工人才庫。
2020年4月26日,納哈咻所在的907隊打響了工區16支隊伍復工復產的第一槍。2022年8月28日,納哈咻輪休的日子到了,他主動要求留下來,說,疫情這幾年,機組里還有中國朋友沒回國休假,我替他們頂班。
“你的好意我理解,我們對外籍員工有一套管理制度,你休息是制度,不休息是破壞制度啊!你也有兩個星期沒回家了,明天回家吧。”平臺經理真誠地對他說。

Sinopec191機組順利開鉆
納哈咻愣愣地立在那里,他肯定有點不服氣,他一直把機組當作了家。每年春節團年,他也跟著機組中方員工唱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這里就是我的家呀,留在“家”里怎么就是破壞制度了呢?
阿根廷項目部基地有幾處能移動的“菜地”。那菜地隨季節綠意盎然、生機勃勃。那片白生生的鹽堿地上寸草不生,怎么能長出五顏六色的蔬菜呢?
“提籃小買,哎哎哎,哎”,胡志勇出門總會哼上《紅燈記》里的西皮二黃。他是阿根廷項目部基地管理員,每隔一周都會到30公里外的城區采買生活物資。當地蔬菜品種單一,超市里土豆、洋蔥最多,一般的蔬菜很難買到,蘿卜更是少見。一天晚上,胡志勇與妻子、女兒視頻,看到家人正在吃蘿卜燉肉和絲瓜炒蛋,嘴里饞饞的,心想若能在阿根廷吃上這道家鄉菜該多好啊!
買不來,能不能種出來呢?物資管理專員薩利波不知從哪里弄來了蘿卜種子。基地附近是一片含酸性的鹽堿地,為了能種出蘿卜,就得先改良土壤。他用泡沫箱子、塑料桶底鑿孔,給里面裝滿附有白色鹽堿結晶的土壤,用水浸泡一段時間,再把土壤翻松晾曬,每天重復一次,最后將枯枝燒了漚肥,半個月后鹽堿地改良成了中性泥土。播種、澆水、施肥,每天睜眼第一件事就是看看種子發芽了沒有。嫩芽長出來了,沒過幾天挺不過四五十度的高溫,蔫了。再培土、播種、澆水、施肥,小心翼翼地把“菜地”搬到樹蔭下,屋檐下,終于一棵棵嫩芽破土而出。他用同樣的方法,還種活了白菜、絲瓜、西紅柿、黃瓜、小蔥,項目部基地有了自己的菜園子。
薩利波笑了,這里也有他的一份功勞。綠茵茵的蘿卜長勢喜人。胡志勇決定給大家做一道大菜:蘿卜燉排骨。薩利波也忙前忙后,胡志勇把這道菜拍照分享給家里人。
“你好這一口,同事也好這一口嗎?”妻子在視頻里問。
“我們都好這一口!”薩利波和同事對著視頻齊聲回答道。
“我可是花了幾個月時間種的,花了不少功夫,能不好吃嗎?一個人在基地工作,閑暇時種種蔬菜,真能讓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呢,也能治治鄉愁,一個人在這里就沒那么孤單了!”胡志勇和他的同事們吃著家鄉菜,似乎也咀嚼到了家鄉的味道。
當然,薩利波的種子最最重要。
如今,胡志勇出門采買時把“提籃小買”的西皮二黃換成了《南泥灣》里的“花籃的花兒香”小調,一路哼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