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洺沂
(星海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雨果曾說:“音樂表達的是無法用語言所描述的,卻又不可能對其保持沉默的事物。”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一種娛樂活動,它將我們的娛樂活動與藝術相連接,在娛樂中享受藝術之美。正如葉文玲所說:“音樂是我靈魂的伊甸園。”我們在音樂中獲得感官的歡愉,也在音樂中豐盈生命。地方音樂是各地區歷史文化的積淀,也是各民族人民生活的載體。
嶺南音樂產生于嶺南地區,包含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和客家音樂三大樂種。嶺南音樂以樂種、民歌等音樂現象為主體、以嶺南器樂為補充,廣泛存在于社會生活之中。跨文化傳播是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組織以及國家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推動人類文化傳播活動的基礎上也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1]。嶺南音樂作為中華民族音樂寶庫中的重要瑰寶應當被廣泛地傳播,走到人民生活之中、走出中華民族。嶺南音樂跨文化傳播始于我們繼承民族音樂的自覺意識,是我們保持嶺南音樂文化蓬勃生命力的內在需求,更是我們守護世界文化多元性的使命擔當。
嶺南音樂是嶺南文化的有聲載體,是中華民族音樂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嶺南音樂從廣義上是指嶺南的音樂,由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客家音樂以及少數民族音樂等樂種組合而成,其以風格特點鮮明、旋律節奏明快婉轉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2]。嶺南音樂具有五千年的歷史積淀,始于秦漢、興于唐宋、發展于清末民初以及創新于新時代。嶺南音樂受地理因素影響,具有與其他地區音樂不同的內涵。例如,在唐宋時期,前期政治開明經濟快速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后期北方戰亂社會動蕩不安,人口大量南遷,這些都促進了嶺南地區的開發,也推動了嶺南音樂文化的發展。又如,在改革開放時期,深圳、珠海、廣州以及部分珠三角地區的開放不僅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嶺南音樂的變革與創新,使其適應時代發展的大浪潮。同時,廣州、珠海等部分珠三角地區的快速發展使得嶺南地區的概念擴大到整個珠三角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嶺南音樂的“外移”,以及與其他地區音樂“交流融和”的趨勢。因此,嶺南音樂具有源遠流長的文化內涵、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以及內合外移的文化屬性。
嶺南音樂是我國音樂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也是珠三角地區音樂中的主流。但是當前嶺南音樂傳播卻存在“傳播阻力較大、重視不足”等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經濟快速發展,使得音樂文化出現“多元化”和“外來化”等特征。除了本土嶺南音樂以外,還需要大量的國內音樂和國外音樂的不斷傳入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因此,珠三角地區文化管理部門對音樂重視與投入轉移到外來音樂之中,對嶺南音樂的重視明顯不足、缺乏完善的音樂傳播渠道以及足夠資金投入等問題,這一切都使得嶺南音樂傳播存在較大阻力。同時,嶺南地區教育對嶺南音樂重視不足、普及率較低,這些教育缺位使得中小學生對嶺南音樂的接觸較少、認識不足以及無法切身感受嶺南音樂的魅力。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對嶺南音樂的認識不足使得嶺南地區人民群眾對嶺南音樂的陌生感不斷加劇,這是嶺南音樂傳播的最大阻力,這也在側面反映出嶺南音樂在人口迭代中傳播范圍的遞減,逐漸喪失主流音樂的文化地位。
作品質量是作品的根本內容,也是作品能否成為經典作品、影響傳播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但是當前嶺南音樂存在著作品內容單一、質量參差不齊以及模仿抄襲嚴重等問題,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嶺南音樂傳播受阻。首先,在作品內容單一方面。嶺南音樂包含華麗的廣東音樂、委婉的潮州音樂、質樸的客家音樂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音樂,這使得人們普遍認為嶺南音樂不會存在作品內容單一問題,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嶺南音樂傳播較廣的僅僅只是那幾部經典作品,作品內容相對單一。其次,在作品模仿抄襲嚴重方面。“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短視頻平臺的盛行,作品抄襲的現象不斷加劇,這一現象也延伸到嶺南音樂之中。同時,我國法律對音樂抄襲沒有具體的評判標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音樂作品模仿抄襲現象加重。最后,在作品質量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嶺南音樂的數量在較短時間內得到大幅度增長,但數量的增長并未使得嶺南音樂的經典曲目增多。相反,我們可以看出嶺南音樂作品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下降趨勢,音樂作曲家為了迎合市場需求以及大眾品位而創作出質量較低的作品,這使得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嚴重影響嶺南音樂傳播。
音樂是人們精神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其傳播方式是連接人們精神生活與音樂的重要橋梁,如何更好地發揮音樂的作用,需要在傳播方式上花心思做創新,使其與人類社會信息傳播同步發展。然而,目前,嶺南音樂傳播方式單一、傳播途徑不廣等問題不僅僅影響到嶺南文化的傳播,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嶺南音樂傳播形式單一是主要問題,其表現在嶺南音樂的傳播依然依靠簡單的線下傳播形式,而忽視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能做到因時而變,阻礙了嶺南音樂的傳播。同時,嶺南音樂途徑不廣,它主要傳播于嶺南地區以及珠江流域,對于中國北方或者其他地區的傳播較少影響較小。而音樂的傳播不能局限于部分地區,“十四五”期間中國音樂“走出去”已經逐漸成為主流,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89.3%的音樂都具有“走出去”的趨勢,65%的中國音樂已經走出去、走向國際化。因此,嶺南音樂也不例外,應在解決傳播方式單一問題的基礎上,推動嶺南音樂走出嶺南、走向全國、走向國際。
堅持文化自信是嶺南音樂繼承創新的前提,也是嶺南音樂文化傳播發展的前提。嶺南文化是嶺南音樂繼承發展的基礎,也是其傳播至其他地區的文化底蘊。跨文化傳播意指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組織、國家之間利用言語或者非言語形式進行交流與溝通,傳遞不同的文化信息,促進不同文化價值觀的融合。嶺南音樂跨文化傳播的前提是堅持文化自信,在此基礎上繼承和創新嶺南音樂,推動其“走出去”。嶺南音樂跨文化傳播首先要堅定文化自信,從用傳統文化滋養青年學生起到春風化雨的作用,到以繼承和創新嶺南音樂文化為己任的使命與擔當。嶺南音樂文化是嶺南地區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重要體現,體現了各方水土的自然地理、生活形態以及民俗民風等情況。一切傳統音樂都是需要傳播的,在文化傳播中有需要不斷創新。嶺南音樂也不例外,我們只有在繼承嶺南音樂的基礎上,將其與時代發展趨勢相結合,才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創新和發展。例如,在“南粵古驛道復活”活動上,古琴演奏家蔡文峰采用挖掘出的“二四譜”的方式演奏嶺南音樂經典曲目《柳青娘》,融合古今的吟唱方式,不僅使得他自己熱淚盈眶,也使得數千觀眾全神貫注醉心欣賞。當然,繼承創新嶺南音樂的方式不僅如此,廣東省文旅廳等相關部門經過數年的探索與實踐,已經形成了搜集嶺南古樂、建立嶺南音樂檔案、創作現代化嶺南音樂,以及主題音樂會等一系列的活動,構建了堅持文化自信到繼承嶺南文化再到創新發展嶺南文化的一整套模式。
提升作品質量是推動嶺南音樂跨文化傳播的核心,在堅持內容至上的基礎上促進嶺南音樂跨文化傳播。嶺南音樂有其特有的文化特色,但是其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作品模仿抄襲現象嚴重等問題要盡快解決,才能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面向其他音樂文化具有更大的優勢。在提升作品質量上,政府要積極作為,加強對模仿抄襲現象的管控,以及作品質量參差不齊的監管。當然,創作主體也要提升自身文化水平,不盲目跟從市場需求,也不盲目聽取他人意見,在堅持嶺南音樂文化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創作出大眾喜聞樂見的高質量作品。例如,在嶺南音樂經典曲目《鳥投林》中,作者易劍泉以清新動聽的嶺南風格旋律,以借物喻人的手法,描寫夕陽西下百鳥歸巢的情形[3]。當然,《鳥投林》不只是單單為了描述百鳥歸巢的景象,易劍泉先生在國破家亡的時代背景下,在“九一八事變”發生的惡劣環境下,以鳥喻人,自己像驚弓之鳥,但對家鄉的情感四年無以宣泄,百年歸巢也表現出萬萬中華兒女向往安定的生活、和平的社會環境的心愿。《鳥投林》以高胡作為主奏樂器,既有明朗的律動性,也有“自然幽靜”的抒情性,這些都為這篇經典曲目錦上添花。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拓寬嶺南音樂傳播渠道,線上線下相結合是推動嶺南音樂跨文化傳播的重要路徑[4]。音樂的線下傳播大多采用音樂交流會、音樂學術會等形式的線下推廣活動,在多種類型的線下活動推廣下,嶺南音樂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同時,也要打破單一的線下傳播方式,利用互聯網建立完善的嶺南音樂平臺推動其傳播。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嶺南音樂傳播的方式更加全面、形式更加具有針對性,對于不同年齡的觀眾表演不同的曲目,在拓寬受眾范圍的基礎上促進嶺南音樂傳播。同時,創新嶺南音樂傳播途徑,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平臺融合,推動嶺南音樂“走出去”。嶺南音樂可以通過APP、短視頻以及直播等形式進行傳播,以動畫視頻為主要形式的傳播方式吸引了更多的受眾觀看。同時,線上互動形式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國家的觀眾可以在后疫情時代隨時溝通交流,推動嶺南音樂跨文化傳播的進一步發展。例如,香港“竹韻小集”樂團與廣州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于2022年1月6日開展了一場名為“弦歌不絕”的直播活動,在線觀眾超過一萬人并引發粵港兩地音樂愛好者的關注。這場直播活動不僅有音樂會還有講座,以線上直播的形式進行學術交流,探討兩地在嶺南粵、潮、客三大傳統樂種的保育和傳播情況,共同探討嶺南音樂的傳承之路。
情感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重要因素,是國與國之間交往對話的共通因素,也是文化與文化之間傳播發展的關鍵因素。嶺南音樂跨文化傳播過程中,中國觀眾甚至國際觀眾對嶺南音樂的歌詞內容、樂器種類,以及嶺南文化的認識不多,甚至不認識成為制約嶺南音樂跨文化傳播的重要阻礙。但是情感可以拉近嶺南音樂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可以跨越嶺南音樂與聽眾之間的鴻溝。因此,在大力發展嶺南音樂跨文化傳播技術的同時,豐富嶺南音樂的情感元素,在積極提升嶺南音樂內容質量的同時,增強音樂本身的情感性。豐富嶺南音樂中的情感元素主要有三個步驟:首先在嶺南音樂內容創作上增添情感性內容,其次在嶺南音樂發展中注重揭示情感,最后在嶺南音樂傳播中與聽眾達成情感共鳴。例如,作曲家李方教授的室內樂《瑤村印象》,樂曲中采用了瑤族原生態的音樂元素與舞蹈元素,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聽眾對《瑤村印象》的理解與感悟,但《瑤村印象》中蘊含的豐富情感足以打動每一位聽眾。《瑤村印象》是李方教授長期在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采風中獲得的靈感,是在與瑤胞兄弟尤其是幾代瑤族歌王溝通交流中獲得的啟發。李方教授以嶺南瑤族民間故事為創作背景,利用現代化的創作技法,將瑤族民間音樂與和聲語言相結合,在描繪了瑤村的生活美景的同時,也展現了瑤鄉人的深厚情感,在跨越了不同民族文化鴻溝的同時,也表達了“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的真實情感。
嶺南音樂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嶺南音樂跨文化傳播有利于繼承和發展嶺南文化。嶺南音樂要在繼承中創新與發展,在傳承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利用現代化技術進行創新與發展。跨文化傳播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組織以及國家之間進行交流與溝通,也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間進行學習與發展,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嶺南人具有細膩、包容、大度等特點,這對嶺南音樂創作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嶺南音樂文化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有利于發揚和繼承嶺南文化,引導社會文化建設和精神建設發展。
“十四五”期間,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嶺南文化跨文化傳播有利于豐富多元文化內涵。“多元化”是當今社會的重要特征,多元化社會文化形態強調多種文化之間的交流與溝通[5],多元的音樂文化也不例外。嶺南音樂跨文化傳播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國家具有重大影響,在推動本土文化創新發展的基礎上,也必將促進音樂文化的多元化。當然,嶺南文化本身也必然會迎來較大的挑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特性的情況下“走出去”,這就需要嶺南音樂跨文化傳播。
嶺南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文化也應當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需要。多元文化背景下,嶺南音樂的跨文化傳播既是經典曲目的傳承,也是對音樂作品的發展創新。嶺南音樂文化是我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嶺南音樂跨文化傳播有利于繼承發展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激發地區活力、凝聚民族精神,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