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玲
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山東 濟南 250000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顛覆性技術的發展,日益推動著未來產業的升級轉型,不斷塑造著未來世界教育的新形態。換而言之,“工業革命以來所建立的教育體系正在急劇過時,依靠標準化教學來批量生產人才的模式難以為繼,社會轉型必然會對教育發展提出新的要求。”[1]鼓勵和引導個體學習,創設個性且適宜的學習方式,成為推動未來教育革新與轉型的一大關鍵。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強調:“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營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2]適性學習充分尊重學習者的智能差異,側重于學習者的學習體驗,追求學習者的自我發展,既是促進個體成功發展的有效路徑,也是達成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目標的重要抓手。作為肩負著培養技術技能人才重擔的職業教育,如何認識并促進適性學習應當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立足于我國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當下,探討適性學習的價值取向與實施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詞源的角度探析,《現代漢語大辭典》中將“適性”解釋為“稱心、合意”;將“學習”解釋為“從閱讀、聽講、研究、實踐中獲得知識或技能。”從教育的立場而言,有學者認為“適性學習是指調整學習的環境以使其確切順應學生的個別差異,確使學生可在學習環境中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3]也有學者認為,“適性學習是學習者能夠進行切合其個別特質和需求的學習,發展個人自我潛能,進而得以自我實現。”[4]總結學者觀點,適性學習具有充分尊重學習者的個性差異;肩負學習者的主動角色;提升學習者的關鍵能力與適性經驗;支持學習者的可持續發展等多重內涵,蘊含多元、公平平等以及人本的價值追求。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至少有八種基本智能,而這些智能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組合,使每個人的智能具有不同的特點。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將原本狹隘的個性差異擴展到各種智能領域的差別,拓展了學生觀的視野。也成為適性學習的價值核心。長久以來,社會對職業教育普遍存在偏見,認為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是學業中的失敗者,是智能的弱勢群體。而目前的考試評價制度好像也印證了這種假設——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是考試中的唯一通行證,而大多數在其他智能領域具有杰出表現的學生被普通教育拒之門外,迫不得已才選擇職業教育。事實上,這是一種悲哀而狹隘的學生觀,更是對教育初心的背叛。適性學習從根本上否定這種學生觀,它承認個體不同智能的差別,主張從學生的差異出發,實施適合學生個性的學習方式。適性學習強調根據學生自身的差異性,采用最優的學習路徑,充分激發學習者的潛能,促進個體的成長,回應教育的本原訴求。
追求民主平等就必須實現教育公平。從教育本體的角度來看,教育公平是指對待每個教育對象的公平,但這種公平并非對待每個對象都“一視同仁”,而是應有所區別地對待。適性學習回應了教育公平的訴求,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及發展需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構建學生的學習經驗。適性學習追求的并非形式的公平,而是本質的公平,即強調個體的民主平等。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占據我國教育的半壁江山,肩負著培養面向未來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重擔。適性學習對教育公平的價值追求,體現在職業教育特點與規律中,體現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因此,適性學習體系中,教育公平的起點表現為“提供符合個體智能類型的學習機會”;教育公平的過程表現為“體現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律的學習模式”;教育公平的結果表現為“達成自我實現、自我發展的學習效果。”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適性學習的根本目標。以個體當下的能力為起點,尊重個體的特性差異,實現個體持續發展的目標,彰顯了適性學習的人本價值取向。就教育理論而言,個體來自不同的環境,本身在資質、天賦、性向和興趣等各方面具有個別差異,倘若采用一體適用的學習方式,難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5]更何況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和不平衡性的規律,也對當前標準化的學習方式提出了質疑。就教育實踐而言,職業教育邁入百萬擴張的時代,面對的生源類型和結構更加多元復雜,帶來不同學習者對學習接受度的差異挑戰。
在技術不斷迭代的未來,需要個體持續不斷地學習以應對不確定的機遇與挑戰,這對奮戰于產業變革第一線的技術工作者而言更為迫切。職業教育必須立足于個體發展的動態調整,創新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適性揚才。適性學習能夠結合個體特征、差異表現、適性調整等核心要素,從而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取得更為優異的個體表現。與此同時,借助社會的力量和科技進步,通過大數據與智能網絡系統優化人機協同決策支持的適性學習路徑,為滿足學習者自身的動態調整,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終身教育系統提供了可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41屆教育大會強調“教育可以視為一種社會契約,是全體社會成員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達成的默示協議。”[6]而面向職業教育的適性學習,應當由學生、學校以及企業等主體建立契約、達成協定,各自發揮角色功能以優化適性學習的實施路徑。
適性學習是對學習者身份的主體建構。學生是適性學習的主導者,也是學習信念、學習責任以及學習能力等多種要素的調配者。面向職業教育的適性學習,必須讓學生自我成為適性學習的主導者。
一是承擔自主的學習角色。職業教育的學生具有個性獨立且叛逆、自我中心意識與依賴性強的特點。因此,必須引導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點、興趣和愛好等個體特質,主動地對自身的認知、情感、動機等因素進行自我監控與調適。幫助學生認清自身定位,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與自我監控能力,找尋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通過自我監測、自我調適、自我控向,有效監控自我的學習狀態,讓個體自主決定學習的進度和方向,主動承擔學習的角色與任務;鼓勵學生開發自身的多元智能潛力,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與內在學習動機,讓每個人相信自己能成才,以適性揚才激揚生命活力。
二是培養關鍵的學習能力。“隨著技術的變革,工業4.0對于從業者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和個人能力的要求,將會強調從業人員在多樣化的工作環境中具有不斷適應變化、學習新技能和手段的能力。”[7]因此,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不僅是滿足個體適性學習的內在要求,也是面向未來教育的必然路徑。對職業教育的學生來說,不僅需要具備專長與技術領域的技能與知識,而是更多地具備在復雜變化的環境中學習與成長的能力。如熟悉工具和設備的動手能力以及不斷進步的終身學習的能力,順應社會不斷變化的適應能力、進行良好溝通的社交能力、解決復雜問題的創新能力。
學校的作用在于激發學生的潛能,以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作為技術技能人才學習的主要場所,職業院校應當從傳統的“管理者”身份轉變為個體學習的“引導者”。
一是探索適性的教學模式。職業教育需要落實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基于職業能力建設專業課程群,更多地將專業能力與通用能力相融合,兼顧就業與升學、當前與未來的發展需要。首先,通過“崗課賽證”一體化融通人才培養模式,充分挖掘學生各方面的潛能,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其次,課堂教學中貫通智慧教學的理念,引入SPOC混合教學模式,將線上線下學習動態結合,既能滿足實現自選內容與自定步調的需要,又能實現泛在學習、實時學習與高效學習;最后,采用分層次、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實施基于項目、工作導向、自主交互的教學方式,靈活地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以及個別化的教學方法,從而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自我規劃、溝通交流和團隊協作能力。
二是革新學習評價模式。當前,大部分職業院校的學習評價方式仍然以狹窄的結果評價為導向,體現為僅僅考察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而忽視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一方面,職業院校要實施過程性評價,觀察并記錄學生表現出的能力和表現,關注他們的增值性成長。實施過程性評價,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持續不斷學習、進步與發展的潛力。另一方面,職業院校要樹立多元智能成果的評價觀,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處理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關鍵能力。由此,通過革新學習評價方式,能夠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性學習的活動,培養學生自我規劃和獨立思考能力,為學生開展適性學習提供準確、適度的評價。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調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鼓勵企業參與建設各類職業教育。企業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力量,承擔起成為適性學習的服務者的重任。
一是深化產教融合的合作機制,優化服務供給。職業教育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以幫助學習者順利進入特定工作領域或職業崗位為具體目標,從而滿足個體的生存需要與發展追求。一方面依托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搭建“學校—企業”雙元實踐平臺,全面貫徹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原則。既能引導學生于復雜工作情境中發展各項技術技能與關鍵通用能力,又為實現學生掌握適性的學習能力與經驗提供了真實的模擬場景;另一方面借助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改善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從而為適性學習的開展提供教育資源供給,促進適性學習質量的提高。
二是創設人工智能的學習環境,拓寬服務渠道。“互聯網+教育”、人腦交互等新技術的發展,能夠精準辨析學習者的自我認知與個人畫像,為適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最適合其個性的學習路徑。而借助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技術賦能,從而幫助學生動態調整自己的學習情況成為可能。一是在學習環境中合理運用智能感知系統,通過技術賦能實時監測學生的學習進程,可以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變化和行為狀態;二是通過解讀大數據的分析結果,更好地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特質和學習風格,從而為職業院校針對不同風格與特征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提供了科學的反饋;三是,企業可以運用大數據對實踐訓練、實訓項目中學生的狀態與傾向進行監測與反饋,從而有效地反饋與改進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的不足,因人而異、因時順導,為學生開展適性學習提供技術服務。
人文主義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終身學習、差異化學習的浪潮迭起,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持續增加。適性學習面向未來教育的需要,為每一位學習者的適性揚才提供了機會。基于此,探究面向職業教育的適性學習的價值取向與實施路徑,是對學習方式變革與創新的探索,也是對促進現代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