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旭 林尚靜 田 錦 王池社 陳 健
1.金陵科技學院網絡與通信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9;2.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北京 100876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是戰略性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發展數字經濟的支柱型產業[1]。當前,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發展并實現應用,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最活躍和標準需求最緊迫的領域之一,做好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標準化工作具有重要意義[2]。新工科是面對全球新一輪以新技術、新業態與新模式為表征的產業革命浪潮,是為實現中國工業新發展轉變而生的,它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培育出優秀的人才的關鍵[3]。新工科是指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以及知識生產模式轉型背景下,面向當前和未來發展需要,運用新技術促成發展一批新興工科形態,或改造和升級傳統工科[4],未來的發展不僅需要加強理論研究,更需強化實踐過程,建立健全具備中國本土優勢的教育改革新模式。隨著社會的全面發展,面對工業的新形勢、新環境、新需求,如何建設新工科引起廣泛關注。其中包括著名的“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及“北京指南”,研究發現高等院校教師普遍存在著缺乏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及創新實踐不足的問題[5]。正因如此,產教融合的校企脫離現象引起了國家、企業及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關注,大家都在思考如何進行合理設計達到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的目的。下面將從教師的角色及工作兩個方面進行闡述,為產教深度融合機制提出合理性建議。
傳統高等教育思想具有獨特的架構與特征。它不但是現代大學教育的基礎,更是對現代大學理念的重構,具有積極作用。作為一種文化積淀,我國傳統高等教育思想不但經歷了歷史的考驗,也反映了教育的本質與內涵[6],應該予以繼承與發展。但是不可否認隨著技術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傳統教育思想與理念也與現實出現了一些偏差,當然這不代表是錯的,而是與時俱進的科技發展向如今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高等教育中,教師作為一個傳授知識的主體,站在講堂或教室的前方高臺上,下方的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傳統教育中教師角色的工作主要為教學,表現形式為傳授知識。現代很多觀點認為中國教育為單向傳輸填鴨式教學模式,這其實并不符合中國傳統教育的思想。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早運用文字符號和紙質媒體進行教育的國家,在媒體教育上曾經占據突出的優勢,倡導學習并重、教學相長、學思結合[7]。
可以說,我國的教育自古至今都發揮了自身的優勢與特色,但是教育本身也是一個與時俱進的發展模式,適合以前未必適合當代,因此在科技發展迅速的當今時代中,一些教育弊端和問題就顯現出來,例如可以大致將現代高等教育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教學準備及實施階段:此階段要求教師對教學前中期的相關工作進行準備。一般來講前期教師需準備豐富的教學資料,并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如備課、教學研討、制作課件等,這些過程均需花費教師的大部分精力,之后將由教師站在講臺上進行知識傳授。這個過程體現了大部分教師的基本功,如何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全面而又細致地傳授給學生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吸收與轉化效果,這也是為什么很多高校都安排教授直接進行授課加上新進教師進行助教學習的主要原因;
2.教學反饋階段:此階段要求教師對教學效果進行全面了解以便提升教學質量,一般體現在課中及課后的相關活動上。相關的手段包括課內練習測驗以及作業等,通過課內隨堂練習或小測驗可以實時掌握學生對老師講授的知識掌握情況,通過作業批改可以進一步得到反饋了解學生的真實知識掌握情況,教師可以從以上的學習情況中進行總結分析以便在后續的課程中做好及時改革與完善工作,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3.教學總結階段:此階段一般處于教學后期工作中,通過形式多樣的考試或考查等方式進一步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一般來講,考試及考核也是一種督促學生學習的方法手段,被廣泛應用于高校學習中。此外,考查也是一種較好的督促手段,適用于一些實踐類課程關于學生的學習中。
不管處于哪個階段,采取哪種方法進行教學,雖然教師已經做了盡量全面而細致的準備與設計工作,但其實結合當前的社會與科技發展來看,依然忽略了結合實踐這個重點,有些課程雖然配備實驗內容或課程設計內容,但是一般這些實踐類教學內容還是更多的基于理論知識并且是來自相對較長的教學經驗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學內容設計,并不能夠代表社會生產應用中所需的重要知識及前沿成果,因此當前對現代高等教育中教師的角色提出了更高層次更多維度的要求。此外,針對新技術的學習與應用不足,高校采取關起門來進行人才的教育培養,對內缺少與市場的交流溝通,對外缺少互相學習機制,教育體制落后,這些都勢必導致學用分離、供需失衡的現象。
近年來,隨著德國工業4.0概念的推出,我國相應地推出《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的指導政策,試圖用中國在智能化和信息化領域的強項來促進智能制造領域的發展[8]。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明確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9]。當前,教師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應該增加產業互動、掛職鍛煉,積極提升創新能力,為培養高層次、多維度的應用技術人才做好準備。
通過對傳統高等教育中教師工作進行分析與探討,下面將對產教融合背景下教師的新要求進行分析研究。
首先,傳統高等教育提供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知識儲備,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它使得學生在后續的學習及研究中有了理論依據,亦可根據學生個體發展進行不同后續學習及發展方向的選擇,雖然從傳統教育觀念來看偏重于理論知識基礎的夯實,但如果我們從當前的社會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即可發現:其實社會并不需求每個學習個體都是以科學家或科研工作者為培養目標來展開的,更多的需求恰恰是一些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建設者。因此,如果沒有及時調整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將無法使用當前社會需求而脫離實際。當前各大高校都追求大而全的學科體系,也導致了學科同質化嚴重的現象,這一現象在很多學者的研究分析中都有提及,盲目追求綜合性發展也許并不一定適合所有高校,而追求綜合類大學的直接現象就是導致重理論輕實踐的后果。正因在理論教學中如果缺少了實踐知識的支撐,那直接的結果就將是導致學生畢業后無法選擇合適的工作以及快速適應角色的轉換。因此,當前教師首要的任務是與企業或產業進行互動,取長補短,增進互通,了解當前行業中急需的人才,反過來調整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編排,培養面向社會需求的人才,從而達到提升就業的效果;
其次,傳統高等教育中教師的角色一輩子都是園丁,困在一所“花園”中,雖然從某種角度看是不斷精進和錘煉教學技能,所有教師也是一直在提升個人的教學手段,但是不可否認這種封閉式的提升會帶來與實際社會脫節的嚴重后果,因為這樣的提升僅僅歸類于知識點的累積,技能主要依靠日常的教學研討會溝通學習進步,偶爾參加教學改革學術會議等在學術圈內進行彼此交流提升。這樣的交流雖然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采納百家之長進行自我的學習與進步,但是不要忘了這里面主要都是各位老師經驗的積累和思維火花的碰撞,這些知識主要是在教學領域的提升,但是顯然缺少了一個重要環節,那就是現在提倡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缺少企業鍛煉經驗,這一點在筆者其他論文中也有提及。這樣的教學在地方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中將面臨很多重大問題,如學生畢業后無法及時適應社會,企業無法找到符合企業需求的優質人才的“雙向”問題。所幸的是,在國家政策的指引和引導下,當前很多高校尤其是應用型高校及合作企業正在進行相關改革措施試驗,如增加教師進入企事業單位進行掛職鍛煉的機會,增加行業背景及技能儲備,增加雙師雙能型教師;而企業也為高校提供豐富的實踐場所及案例教學,多種形式豐富的進行校企合作的開展,這些前期的研究與探索實踐都將為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提供寶貴的經驗與進一步實施的有效建議;
再次,還需要加強交流合作,這個合作既包括與企業的產學研教對接,也包含了國際之間的交流合作。從國內環境來看,企業的用工荒和高校就業率低下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現象也說明了高校與企業彼此之間交流互動偏少從而造成的供需失衡。因此,產教深度融合將極大增進對彼此的認知,了解各自需要從而高校可以認真正視市場需求轉換人才培養模式,同時根據實際用工需求調整教學內容,產教融合的好處就是對企業而言可以及時與高校進行對話,根據現實需求合理調整教學實踐內容,并為學生提供實戰平臺,有效解決教學與實用相結合的問題,打造高校企業互動共贏的“命運共同體”;從國際環境看,鼓勵職業及高等學校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優質教育資源,開發符合國情、國際開放的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和協同創新模式[9],探索構建應用技術教育創新國際合作網絡,推動一批中外院校和企業結對聯合培養國際化應用型人才。這也符合我國當前的培養具備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教育理念的政策,鼓勵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參與配合“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培養出來的人才將具備國際視野,能夠緊跟國際發展趨勢,做好服務國家與社會發展的工作;
最后,在技術能力提升的同時要重視德育培養,這也符合國家政策和發展目標。價值觀教育是高校德育的核心內容之一,要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教育根本問題的關鍵著力點[10]。當前學生的個體能力確實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大幅提升,可以說與十幾年前已經完全不同,學生的個人能力和素質的提升改變尤其明顯,這也是符合社會發展形勢的正常現象。但是隨著快速發展進步的大環境下,大家都對“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印象深刻而忽略了“慢工出細活”的古訓,社會步入了快車道似乎只有時間是需要關注的要素,其他要素都是可以退而求其次或者直接被忽略,因此常常可以發現價值觀缺失或偏離的問題。因此,在當前教師的另一項重要工作體現應該是正確的引領學生的價值觀導向,讓學生在學習之余了解主流價值和核心價值,改進教育內容,言傳身教地培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用型人才。
為了應對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背景下產教融合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及挑戰,應以需求為導向,結合最新技術發展建設人才培養體系,教師應該積極面對市場及行業,及時調整自身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主動了解社會的真實需求,以多種形式的開展校企合作,赴企業進行交流學習,與企業進行探討并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及深度產教融合提供服務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