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宇東
祖孫情深,難以割舍。我一直在想,這種不能割舍的情感,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帶孫之后,會不會變成應酬式的來往。我們拿爺爺和孫兒之間的事來說。
孫兒到了十幾歲的年齡,爺爺便收拾行李回老家,結束了帶孫“工作”。一段時間之后,父母帶著兒子去見爺爺,希望兒子陪爺爺散散步。爺孫一起出了門。屋外,年少的自個兒玩去了,年長的被甩掉了。爺爺望著孫兒,也回望起曾經的孫兒繞膝的場景。
爺孫分別之后,頻繁交往本身也是不現實的。爺與孫,各有各的生活圈子。但是,爺與孫,本身就是一個圈子,而且是因為血緣而特殊的圈子。爺與孫的交往理應高質量地存在。爺爺的高質量生活,少不得孫兒的主動關注和參與。
一些現實狀況是,孫兒問候爺爺的電話是父母安排打的;有時候打電話得滿足一些條件,譬如父母獎勵孩子一點錢物;電話里說的話,是父母幫忙準備的,孩子自己沒有話題,或者只是寒暄兩句就放下了電話;與爺爺見了,僅僅是一起吃個飯,就沒有別的了。
其實事情可以有其他的發展。我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朋友跟爺爺通視頻電話,他要爺爺在電話里不斷說“梅花”。爺爺問他為什么。他說,人在說“梅花”的時候,嘴角微微上翹,露出笑容,說這樣“爺爺顯得更好看”。爺爺被逗樂了。
不論是什么樣的方式,祖孫之間都不該是應酬式的,敷衍的。我們作為孫輩,首先是不能遺忘祖孫交往這件事;與他們不常見面,那就真誠地關心他們,讓為數不多的來往有實質內容,把他們逗高興了;那些真誠的表達以及陪伴,余味猶存。
有想念,則要有行動。懂得這樣去愛他們,這也是每一個人愛的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