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相關政策的推動,汽車圈內的一眾車企紛紛開啟了電氣化轉型,以求在即將到來的新時代占據一席之地。但如今的電動車和燃油車卻是有極大的區別,車企們所熟悉的發動機、變速箱等一系列附加配件都已經不再適用,如今的電動車已經以電池、電機、電控為核心,而這些產品大多數主機廠都需要在外界進行采購,其中的動力電池更是電動車的重中之重,而寧德時代正是電動車動力電池的代表。
電池市場,寧王的強勢無可置疑,但隨著動力電池成本占比越來越重,甚至占到整車生產的40%~60%,高昂的成本對于整車廠來說難以承受,甚至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在今年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就調侃稱自己是在給寧德時代打工。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大主機廠紛紛思考其他的道路,試圖脫離寧德時代。

就在前段時間,有消息稱,小鵬汽車將自研電池提上議程,消息人士表示:“小鵬的電池研發團隊有百人左右。”目前已經招募前寶馬高級電池工程師。同時,小鵬也已和上游材料供應鏈有不少溝通,自研電池初步的落地期限在5年左右。
雖然小鵬汽車在11月28日便對此事進行回復:人事變動屬實,沒有電池自研相關計劃。公司目前堅定聚焦汽車主業,控制成本并提高運營效率。
但小鵬汽車將要自研電池的消息絕不是空穴來風。11月16日,廣州鵬博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達 50 億元人民幣。公司法定代表人為小鵬汽車聯合創始人之一的夏珩,經營范圍包括工程和技術研究和試驗發展、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電池制造等。
另外,今年2月,小鵬汽車受疫情影響,導致磷酸鐵鋰電池等關鍵零部件供應短缺,給小鵬P5車型的生產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甚至造成新車交付延遲,這足以讓小鵬汽車對電池方面的抗風險能力有了更多的想法。
并且自去年起,何小鵬便開始對接多家電池廠商,想擴容小鵬汽車的合作伙伴,擺脫寧德時代的影響,不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到了9月份,小鵬總裁顧宏地直接表示,公司已經與多家電池廠商達成合作,目前小鵬的電池供應商已經包括寧德時代、中創新航、蜂巢能源、億緯鋰能以及欣旺達等。對于小鵬汽車來說,不將命運放在寧德時代手里,降低渠道風險,甚至是自研電池,也完全合情合理。

除了小鵬汽車外,國內其他車企則是早在策劃逃脫。廣汽、長城、吉利等廠商更是早就公布了自制電池規劃,特別是比亞迪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實現車用動力電池自給自足,才能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就在近期,各車企開始紛紛爆發,正式與寧德時代展開競爭。
10月27日,廣汽埃安宣布其電池公司——因湃電池科技有限公司注冊成立。因湃電池總投資109億元人民幣,開展電池自研自產產業化建設以及自主電池的生產制造和銷售。因湃電池科技公司的成立,標志著埃安將全面打通上游原材料、研發、制造、電池回收及梯次利用在內的能源生態產業鏈布局,完成能源生態產業閉環。
長城的蜂巢能源雖然名氣不大,但根據SNE Research統計,今年上半年蜂巢能源動力電池裝車量排名全球第十。聚焦到國內,今年1—10月蜂巢能源動力電池裝車量為5.05GWh,國內排名第七,市占率達到2.25%。除了能讓長城方面自給自足外,蜂巢能源已經在動力電池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吉利則是在上游方面進行布局,就在小鵬汽車成立新公司的當天,吉利磷酸鐵鋰材料及電池回收項目簽約宜春。官方稱,吉利科技集團大力布局上游的電池材料開發和利用,雙方將在袁州區投資建設磷酸鐵鋰材料及10萬噸電池回收綜合利用項目。相信對于喜歡什么都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吉利來說,自研電池這一步也不遠了。
主機廠自造電池的好處顯而易見,包括動力電池技術趨于成熟,主機廠具備后發優勢;背靠主機廠,動力電池出貨增長快且穩定;主機廠對車理解更深,車端需求可以直接穿透到電池;新技術、工藝和設備可以快速應用;電池和底盤同步開發,更易應用CTC等技術方案。
對于寧德時代來說,車企們的自立門戶可不是一個好消息,但這就意味著寧德時代沒有未來了嗎?

在今年車企們動作不斷之時,寧德時代便已嗅到危機,開始布局海外。畢竟隨著歐美新能源汽車銷量的不斷攀升,全球新能源市場很可能會在未來構建起以中國、歐美與其他國家三足鼎立的局面,寧德時代需要攻下海外市場來鞏固自己的全球地位。
過去兩年海外市場的電動車發展較為緩慢,如今才開始正式發力,整個市場生機蓬勃,值得已經站在全球汽車動力電池市場中央的寧德時代去攻堅。
今年4月,寧德時代宣布德國工廠獲得電芯生產許可;8月,寧德時代又宣布,計劃投資73.4億歐元在匈牙利建設100GWh電池產能,供應客戶包括梅賽德斯-奔馳和寶馬集團;據了解,寧德時代墨西哥工廠方案也很可能已基本敲定;10月18日盤前,寧德時代又官宣與美國公用事業和分布式光伏+儲能開發運營商Primergy Solar LLC 達成協議,將為Gemini光伏+儲能項目獨家供應電池。
對于寧德時代來說,歐美市場雖然前景廣闊,但要想獲得在國內一般的地位卻并非易事。
松下、LG等動力電池巨頭早已深耕歐美市場多年,更為歐美國家所熟悉。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BISWorld的數據,松下是去年美國汽車電池市場占比最高的廠商,達46%。LG能源解決方案以11%的份額位居第二,EnerSys、A123和三星SDI的市場份額不到4%。而且有業內人士預計,在不久的將來,韓國動力電池企業將占據美國電池供應的50%以上,到2025年,LG能源解決方案和SK創新預計分別占美國電動汽車電池產能的41%和12%。
得益于搶占了歐洲市場先機的窗口期,LG能源在歐洲市場也是格外強勢,市場占有率穩居榜首。寧德時代想在這兩大巨頭手中奪食尤為困難,但好在寧德時代在近期已經獲得來自福特的訂單,這也意味著,寧德時代已經打入特斯拉、通用和福特這三大美系品牌的電池供應鏈之中,邁出了最為堅實的步伐。
但要注意的是,歐美市場也并非沒有競爭,歐美的下游的主機廠也已經正在或準備采用與中國的主機廠同樣的策略——自研電池。如大眾、奔馳、沃爾沃、雷諾等都開始向上游布局,大眾更是計劃在歐洲建設六家電池廠,到2030年規劃年產能達240GWh。
前有日韓巨頭的堵截,后有各大主機廠的追趕,如何在復雜的形勢中脫穎而出,是寧德時代在未來將要面對的一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