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有效融合的背景下,全媒體時代到來,為高校開展教學及人才培養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對網絡思政育人提出全新的要求。當前高校已經普遍實現對線上和線下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大力開展網絡思政育人工作,創新思政教育模式,增強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已經成為當前的首要任務。文章在總結全媒體時代開展網絡思政育人必要性的基礎上,分析網絡思政育人存在的問題,提出圍繞“三全”育人,積極構建網絡思政育人新格局、提升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環境、依托網絡思政育人陣地,改善思政育人成效、借助多樣化校園網絡活動,促進網絡思政教育資源的供給側改革、強化思政隊伍建設力度,推動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創新等途徑,旨在深度融合全媒體時代網絡思政育人,全面強化網絡思政育人成效,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全媒體;網絡育人;思政育人;深度融合;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0-0067-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山西省教育廳立項課題“民辦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機制創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zsszsx159
在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多種媒體技術也實現了深度融合,助推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當代大學生作為網絡原住民,習慣借助網絡渠道來獲取信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應迎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轉變教學思路,開拓思政育人渠道,借助網絡這一載體,開展特色化的網絡思政育人工作,改善育人成效。高校結合思政教育目標和大學生的發展和學習規律,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優勢,開展網絡思政育人工作已經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有利于整合育人合力,構建“三全”育人的局面。
全媒體時代,網絡技術蓬勃發展,其為大學生的互動溝通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作為教書育人的主要場所,高校承擔著艱巨的職責。高校應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打造網絡思政育人模式,增強網絡思政育人效果和針對性。
(一)網絡思政育人是現實發展的趨勢
全媒體時代具有實時終端、交互聯動、全時在線以及即時傳輸等特征,為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借助多種先進技術整合校內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為網絡思政教育平臺注入活力,極大地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創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顯著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針對性[1]。全媒體時代開展網絡思政育人還能極大地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及學習需求,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綜合素質,迎合時代發展趨勢。
(二)網絡思政育人是明確思政教育主旋律的根本需要
面對多元社會思潮的影響,大學生由于思辨能力較差、社會經驗不足,很容易受到歷史虛無主義、享樂主義、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想的影響,動搖自身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最終走上歧途。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思政教育是一種意識形態隱性載體,能夠給予大學生積極的引導和幫助,有效掌控網絡輿論主導權,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幫助大學生提升判斷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助力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思政教育的主旋律。
(三)網絡思政育人實現了傳統及網絡思政教育的優勢互補
高校將傳統思政教育與網絡思政教育進行整合,實現二者的優勢互補,有利于高效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網絡思政教育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便于大學生隨時隨地開展學習活動,極大地改善了思政教學質量,彌補了傳統思政教育模式的弊端[2]。同時網絡思政育人模式的構建,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豐富、充實思政教育內容的作用,能夠整合優質的思政教育資源,研制出更加科學的思政教學方案,突出思政教育內容層次化的特點,大幅提升思政教育的效率。
全媒體時代給思政教育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就高校網絡思政育人現狀來看,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的問題,降低了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質量,無法實現培育優秀人才的目的。
(一)網絡多元化信息增加了思政教育的不確定性
全媒體時代,網絡信息呈現出碎片化和多元化的特征,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政教育的難度,不利于有序開展思政育人工作。大學生已經習慣通過互聯網來獲取知識和信息,但是網絡信息質量參差不齊,甚至存在惡意利用認知盲點誤導大學生的情況,嚴重威脅高校意識形態主陣地的地位[3]。高校如果沒能及時正確引導大學生并積極辟謠,就很可能對大學生的價值理念造成影響,使大學生無法高度認同高校思政教育,從而思政教育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二)缺乏對網絡思政育人工作的正確認知
當前高校對于網絡思政育人工作尚未形成全面、清晰的認知,沒有意識到整合傳統思政教育與網絡思政教育的意義,影響了整合和利用思政育人資源的效果,無法發揮網絡思政育人合力。一些高校并沒有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組織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僅將思政教育看作輔導員和思政教師的任務,不能很好地利用相關的先進技術開展思政教育活動。在缺少正確認知的情況下,高校也就難以打造“大思政”格局,不能取得理想的網絡思政育人效果。
(三)網絡思政育人陣地建設力度有待加強
高校雖然積極開展思政教育改革工作,但沒有形成較強的網絡陣地意識,思政教育工作者缺少互聯網思維,不能充分運用網絡思政育人陣地來落實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任務。高校在開展思政育人工作時,沒有建設網絡思政育人陣地,也沒有利用網絡平臺來了解學生的需求,進而正向影響學生,所提供的服務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導致網絡思政育人工作同大學生的實際生活脫節[4]。
(四)網絡思政育人成效不佳
高校在開展網絡思政育人工作時,沒有強化對思政教育內容資源的供給側改革,導致思政教學內容單一,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再加上高校沒有結合實際情況挖掘校本元素,導致網絡思政育人工作的針對性和目的性不強,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網絡思政育人工作成效大大降低。
基于全媒體時代背景,創新思政育人模式意義重大,開展網絡思政育人工作能夠改善思政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對此,高校應把握全媒體時代帶來的發展機遇,積極探索網絡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途徑,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及發展規律,豐富思政教學內容,打造網絡思政育人新格局,高質量推進“三全”育人的落實,高效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圍繞“三全”育人,積極構建網絡思政育人新格局
高校在全媒體時代實施網絡思政育人工作的過程中,應從整體的角度分析人才培養的主體、空間以及時間,圍繞“三全”育人的中心思想,整合校內外多項育人資源,發揮協同效應,構建網絡思政育人新格局[5]。首先,高校要強化思政工作者的互聯網思維和網絡陣地意識,研制出配套的網絡思政育人管理機制,細化思政工作者的激勵措施,激發思政工作者的積極性,給大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其次,高校應轉變和更新網絡思政教育理念,將思政育人工作同互聯網進行整合,促進網絡平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堂教學的融合,擴大網絡思政教育的影響力,將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同互聯網有效地銜接起來,形成“大思政”的育人格局,培育具有良好政治素養和思想品質的人才;最后,高校還應結合網絡思政教育的特征,創新思政育人模式,充實思政教育內容,開展多樣化的網絡思政教學活動,迎合大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網絡思政教學效率,跟上全媒體時代的發展步伐。
(二)提升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環境
全媒體時代,網絡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不僅對校園網絡環境有較強的依賴性,還和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有直接的關系。對此,高校應面向大學生開展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工作,結合大學生的實際學習和生活情況,設計教育主題和內容,利用電信詐騙、網貸等極具代表性的案例,啟發和引導大學生,全面增強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6]。同時,高校在有序開展網絡思政育人工作的同時還應推廣、宣傳科學價值觀,建立健全應急機制,在全媒體環境下嚴格篩選高質量的網絡信息,提高對校園網的管控力度,及時刪除不良信息,實現對網絡思政育人平臺的有效監控,預防不良網絡信息的傳播,做到快速處理突發事件,確保網絡思政育人工作的穩定開展,營造良好的網絡思政教育環境。
(三)依托網絡思政育人陣地,改善思政育人成效
高校在發揮網絡思政育人融合效用的過程中,需要積極構建網絡思政育人陣地,打造專屬的網絡思政育人平臺,占據意識形態引領和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提供可靠的支撐,進一步拓展網絡思政教育載體。高校在全面掌握網絡思政育人規律的基礎上,要利用媒體技術的優勢,共享思政教育內容資源,促進師生間的溝通和互動,為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提供優質的網絡文化資源。在這個過程中,高校應整合線上、線下教育兩大思政教育模式,以大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打造立體化、綜合化的網絡思政育人陣地,全面提高思政教育質量和育人水平[7]。高校需要積極探索媒體融合運作模式,探索深度融合的傳播渠道,體現教育內容的專業水平,將時效性強的教育內容融入網絡思政教育工作中,利用數字信息平臺加工不同類型的媒體信息,以此實現線上和線下思政教育的聯動,形成高水平的服務理念,逐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借助聯動功能較強的網絡思政育人陣地,能夠面向大學生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就業和創業咨詢等,銜接各個教育模塊,依靠完善的教學服務系統,高效落實網絡思政育人工作。
(四)借助多樣化校園網絡活動,促進網絡思政教育資源的供給側改革
高校還可以組織和開展多樣化的校園網絡活動,加快網絡思政教育資源的供給側改革。一方面,高校可以結合思政教學內容設置專題項目,打造類似網絡文化節的品牌活動,引導學生借助網絡搜集和整理相關資料信息,挖掘網絡中的思政教育資源,進一步豐富教學素材和內容,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高校還需要在紀念日、重大節日期間,根據社會熱點話題,引導學生參與有特色的網絡品牌文化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形成高度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8]。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利用微博、微信、論壇等平臺,鼓勵學生參與到網絡討論及互動中,讓學生自主發表觀點和看法,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育人局面,拉近思政教育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網絡思政育人的滲透力和感召力,提升大學生的綜合政治素養和思想品質。
(五)強化思政隊伍建設力度,推動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創新
在深入開展網絡思政育人工作時,還要重視對思政工作隊伍的建設,確保思政工作者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開闊的眼界和專業的教學能力,同時還可以靈活運用各種媒體技術,有效落實思政育人工作任務,提高育人成效。在建設思政工作隊伍的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兩點:首先,高校應提高對思政工作者的要求,結合全媒體時代的發展需求調整思政工作者的應聘條件,從根本上增強思政工作者的專業素質;其次,高校應推出專項的培訓方案,面向思政工作者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工作,打造一支專業水平高且業務能力強的網絡思政育人工作隊伍,保障網絡思政育人工作的有序開展。在培訓過程中,應圍繞多種媒體平臺的運用能力、網絡思政教育資源整合能力等組織工作者參與科研活動、網絡思政教學技術培訓講座等活動。依靠高質量的網絡思政工作隊伍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成才。
全媒體時代,網絡思政育人深度融合能夠全面推動高校思政教育深化改革,優化育人效果。高校在促進網絡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媒體技術的優勢,通過圍繞“三全”育人、積極構建網絡思政育人新格局,提升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環境,依托網絡育人主陣地、改善思政育人成效,借助多樣化校園網絡品牌活動、促進思政教育資源的供給側改革,強化思政隊伍建設力度、推動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創新等途徑,有效推進網絡思政育人工作的創新發展,提高思政教育效率,培育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吳鵬艷,毛濃國,張力元.融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網絡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究:以陜郵職院易班平臺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2(30):185-188.
[2] 劉艷,雷榮珍.發揮高校新媒體平臺網絡思政育人功能探析[J].教育傳媒研究,2022(4):28-30.
[3] 顧永惠.媒介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網絡思政育人體系的構建[J].機械職業教育,2022(6):31-34.
[4] 李剛,羅小芳.精準思政視域下高校網絡育人長效機制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2(23):100-102.
[5] 李建偉.用心凝聚青年 構建網絡思政育人新格局[J].現代青年,2022(4):50.
[6] 陳秀梅,都靜,仇韶榮.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網絡思政育人工作的機遇與挑戰:以太原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官方公眾號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2,43(10):163-164.
[7] 周佳赟,金明媚,薛羚偉,等.網絡思政視域下發揮協同育人作用的路徑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4):98-99.
[8] 栗冉.基于“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課網絡教學協同育人的分析[J].中國新通信,2022,24(3):230-232.
作者簡介 趙靜,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