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紅
(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重慶 400064)
場所即活動的地方,是由具體的物質組成的一個整體,是物質的性質、形態、質感及顏色等的總和,將決定物質組成的“環境的特性”,即場所的本質[1]。一般而言,場所都具有其“特性”或“氣氛”,因此,場所是定性的、整體的現象。
場所由自然和人造物質組成,其結構通常以“地景”與“聚落”來描述,物質的集中、發散或包含與被包含,形成場所系統,即“空間”,“空間”是三維的環境,集中性、方向感、韻律感是空間具有的主要特質,空間特質讓人感受到場所的“特性”[2]。空間的特性是比空間更普遍而又具體的概念,一方面暗示綜合性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具體的造型,以及空間界定元素的本質。特性一般指能感受到的氛圍,是任何場所中最豐富的特質。人們置身場景中往往被其特性所震撼,如莊嚴的、廣博的,這成為人們體驗的重要部分。在某種意義上,場所的特性受時間的影響,因季節、氣候、文化背景而不同。特性由場所的物質材料和造型所決定。因此,置身于一個場景,天空的顏色、地面的質感、建筑的立面、植物的疏密以及此時的天氣等共同帶給人們立足的氛圍。
場所精神是基于建筑環境的現象學基本觀點。場所精神即人在參與場所活動過程中所感受到的一種場所氛圍,對場所萌生出的歸屬感或認同感,即人和物存在于場所的意義所在。場所的氣氛由場所的空間及其特性形成。場所不同于一般空間的組合,重要的是空間及其特性所構建的方向感和認同感背后所蘊涵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獲得存在的立足點,就需要辨別方向,知道置身何處以及自身與環境的關系。人們感受到歸屬于某一個場所,即表示有存在的立足點。
天景、地景、水景、生景等自然景觀是構成環境的基本要素,優美的自然景觀能引起人的審美和欣賞活動,帶給人難忘的體驗。(1)天景。服務區所在地的天空景象,如日月星辰、旭日夕陽、云霧冰雪、風雨陰晴等,是構成服務區場所的要素,光陰的變化讓人們感知到時間的存在,是設計過程中不可忽視的資源。(2)地景。大尺度的山景、戈壁、沙漠、草原、海岸等地景資源讓人震撼。我國山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3,山景如峽谷、奇峰、石林、洞穴等造就了江山如畫的景色。高速公路穿山越嶺,服務區有的被群山包圍,有的傍山、臨崖,有的可遠觀山景。(3)水景。澤水而居是人的天性,服務區臨近水體,可觀江、觀湖、觀海,包含水景,成為場地中的景觀。(4)生景。主要是森林草原、古樹名木、植物群落等生態景觀,隨季節變化,調節改善氣候,帶給人們清新的環境。在設計中既要保留自然生境,通過效仿生景,如采用鄉土樹種等方式,更好地與生景融合。
1)建筑。服務區的建筑主要有綜合服務樓、加油站、維修站和設施設備用房等。一般建筑在環境中占主導作用,成為主體。通常服務區綜合樓布置于場地的中央,建筑的外觀基本定格了服務區的風格。建筑的造型、色彩、比例、尺度等影響著服務區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建筑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展現了當地獨有的文化,如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沉穩大氣的晉派建筑以及巴渝吊腳樓民居,特色鮮明。
2)公共活動空間。服務區的公共活動空間是停車場和主體建筑之間的場地,是組織交通以及協調使用休息設施相互位置關系的空間。除滿足人的通行外,廣場還具有休息放松、集散交流的作用。適宜的空間尺度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太空曠顯得缺乏層次,太狹窄又顯得擁擠。作為特定的一個區域,廣場的路徑、節點、邊界、標志物等構成的意向以及鋪裝、綠化、文化小品、休閑設施等展現的空間特性決定了廣場的氛圍。
3)綠地。服務區的綠地由外圍綠地、緩沖綠地、節點綠地、建筑周邊綠地等組成。綠地是場所空間中的配套與補充,起到豐富景觀、美化建筑、改善小氣候的作用。植物的豐富性,喬木、灌木、地被的不同層次搭配,以及天然的色彩、質感、氣味,帶給人們不同的景觀體驗。
4)停車場。停車場是服務區用地占比最大的設施,通常一個服務區50%的面積為停車場。服務區須滿足不同車輛的停車需求,如小車、客車、貨車、超長車等,危化品、牲畜等車輛的停靠,無障礙停車區。停車場的布置需要綜合考慮車輛的類型、數量以及停靠時長。停車場的整體布局、地面鋪裝、綠化景觀及標識標線等組成了停車場的特性。
首先,尊重自然是建立在保護的基礎上。服務區沿高速路分布,大致間距為50 km,這就要求設計人員要科學對待服務區的選址,盡可能地避免為建設服務區而造成對環境的破壞。其次,服務區的布局應避免生搬硬套,充分理解周邊環境的特性,并以此為設計的靈感,通過再現、模仿、抽象概括等方法,在形式和內涵上尋求與環境的一致性。在山區高速公路建設中,服務區選址尤其困難,難免會通過填挖來實現服務區的場地平整。
重慶大觀服務區很好地處理了這一問題,為了避免山體開挖,保留服務區場地中的山體和植被,服務區綜合樓與加油站打破了傳統的整體式布局,而分布在山體兩側,整個服務區與環境互相環抱,營造了親近自然的環境氛圍。周邊環境植被茂密,服務區綜合樓建筑則選取了森林元素,詮釋了尊重自然、源于自然的理念。
服務區被周邊環境和高速公路圍合。氣候、水文、植被、地形地貌以及環境的質感、肌理、色彩等形成了環境獨有的特質。要讓服務區融于環境,就是要充分利用好環境資源,強化環境的特性,形成服務區與環境的共鳴,人們置身和諧的氛圍中,留下難忘的體驗,由此對環境產生認同。
其一,在設計中通過采用鄉土元素,體現服務區環境空間的地域性,讓受眾真實感受到所在何處,體現環境對人心理上的關懷;其二,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如水體、林地等,通過依山就勢的布局,讓服務區置身于大自然懷抱中,以開放的形式展現自然風光的美麗,并與之融為一體。
回歸自然、展現鄉土能成為當今環境空間設計的主流,與城市生存空間的緊張與壓抑是分不開的。鄉土元素來源于本土環境,普遍存在和使用于當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和歲月的洗禮,蘊含了人們的記憶和情感、經驗和智慧,鄉土材料已不僅僅是物的概念,更是彰顯地域特性、精神內涵的文化符號。鄉土元素通常分為鄉土材料和鄉土經驗。鄉土材料主要有鄉土植物、石材、木材、竹材、磚、瓦等,與環境有較強的適應性和協調性,易于形成具有鄉土意味的輕松有趣的環境氛圍;鄉土經驗即傳統的結構形式、建造技術以及人們對自然的理解,長久以來與自然的相處之道。它融合了當地人們生存的智慧,是非常富有感染力的文化符號。服務區的建筑、文化小品、休閑設施可以作為鄉土經驗的載體,通過對鄉土經驗的表現,有益于構建意味深遠的景觀空間。
東廬山服務區依山傍水,自然環境的山清水秀與服務區的外向型布局相得益彰,讓服務區成為賞景觀景的好去處。另外,服務區充分利用了濱水和山林資源,采用大量的鄉土植物、當地特色石材,布置了休閑廣場、棧道、景觀廊道等營造親山親水的園林式服務區。
良好的方向性能讓空間更加有序,在環境空間的活動更便捷,從而帶給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適感。方向性對于服務區與環境而言,主要是其空間的特性,如水平延伸、垂直挺立,體現了小環境與大環境的關系。就服務區及使用服務區的人而言,方向意味著從一個起點到目標點的趨勢。場所精神理論將方向性作為環境空間存在的意義所在。路徑清晰、意象明確是構建方向性所期望的效果。
在服務區的環境空間中,讓路徑和節點、空間易于辨識是提高方向性的主要方式。標識系統是最直接的對方向的明示。在節點、交叉口,根據車行和人行的需求合理布置標識牌,引導人們達到目標點。在服務區樓、公廁、車輛維修點等提示人們目標點所在。標識系統以醒目、易識別為原則,在色彩、質感、文化符號上要與環境協調統一,比例尺度、文字大小等要符合人體工程學。
標志性強的綜合樓建筑如高聳的塔樓等,可以讓人們遠遠地看到服務區,清晰地感知自己身在何處。特色鮮明的節點小品景觀、植物造景、景觀廊架、鋪裝色彩和紋理特色等,輕松又自然地向人們暗示了方向。
3.4.1 合理的空間尺度
人作為個體存在于環境中,環境是否舒適怡人,主要取決于與周邊的人、環境的空間關系。心理學將個體空間需求分為4種距離:親密距離(15~45 cm)、個人距離(45~100 cm)、社交距離(1~3m)、公共距離(≥3m)。外部環境不同的空間規模、功能和容量,讓人產生不一樣的感受,表現為心理和行為對環境的適用性。密度過大,個體領域被侵犯,會讓人感到擁擠帶來的壓力;密度過小,人們覺得空間顯得空曠、寂寥。
根據人們在高速公路服務區的活動和行為,可將環境空間分為公共空間領域、友情空間領域、私密空間領域3個層次。選擇適宜的空間尺度可以提高人們在環境中的舒適度。如二人閑聊空間座椅擺放距離不宜太遠,個體放松舒展身體需相對寬松的環境等。友情空間是高速公路服務區內的主要社交空間,活動人數一般在3~5人,5~10 m的空間領域比較恰當。友情空間蘊含在公共空間中,公眾空間可以理解為由多個散布的友情空間組成。服務區空間環境設計中,要考慮友情空間的領域和容量。
3.4.2 倡導通用化設計
服務區的受眾以出行目的劃分為司機、旅客、游客,包含老人和兒童、健康人和病弱的人,殘障人,外國人和本國人等。出于各類人群對環境的感知和需求的差異,服務區面向大眾,需要倡導通用化設計營造無障礙的環境,降低環境對人們能力的要求水平,盡可能讓更多的人利用、享受環境。如在設計安全活動的位置加強標識和色彩提示,減少或避免尖銳物體在環境中的出現,盡可能地去掉臺階、增加扶手,完善中文、英文、盲文文字標識等,這都將讓孕婦、殘障人士、老人和兒童充分感受到環境中自由、平等、尊重的氛圍。
在新的國土空間規劃的大背景下,高速公路服務區勢必將被納入整體的交通規劃、文化旅游產業規劃中,這將更有利于區域基礎設施及資源的共享和開發。服務區是高速公路網的節點,也是一個完整的空間場所系統。服務區要留得住人,成為大區域的旅游路線中不可或缺的中間環節,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景觀規劃設計積極地去處理“環境和服務區的關系”,處理在服務區場所中活動的“人、車、環境”之間的關系,營造和諧共生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