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旭
近日,國家郵政局印發通知,要求各級郵政管理部門要推動地方政府,對于已經關停的郵政快遞基礎設施,滿足解封條件的要盡快有序解封;對于承擔防疫物資、民生物資和重要生產生活物資寄遞的,要按程序優先解封。
小快遞服務大民生。如今,從服務尋常家庭的米袋子、菜籃子、衣櫥子、鞋架子,到裝點幸福之家的邊邊角角、扮美全家男女老幼,可以說,快遞業已經深深嵌入普通百姓的物質生活,并不斷滿足人們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盡管如此,也應看到,疫情發生以來,個別地方出現了快遞物品攜帶病毒案例,于是,很多地方出于所謂的防控需要,通過“一刀切”,就把快遞小哥或快遞物品阻擋在小區大門之外,導致群眾晝夜思盼的快遞件,不是“永遠在路上”,就是丟失找不到了,由此產生的矛盾此起彼伏,因此造成的投訴絡繹不絕。不少快遞小哥輕者被扣了工資,重者甚至丟了工作。而快遞服務點也因新人難招或罰單不斷,抑或“按政府要求暫時關停”,干脆選擇“躺平”,直至關門歇業。
優化調整郵政快遞工作,是郵政快遞業按照國家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條措施,并結合行業實際科學制定出精準之策。這既有利于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穩定、靈活,也有利于促進各地經濟恢復高效運轉,但更有利于平衡好“阻疫情”與“暢物流”之間的關系。
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是因為快遞業“蘇醒”,必將刺激物流環節加速流動,而“二十條措施”關于嚴禁隨意采取“靜默”管理、停工停產、隨意封控、未經批準阻斷交通、長時間不解封等等一系列環環相扣的硬核舉措,不僅糾偏了一些地方層層加碼和“一刀切”,也為物流環節加速流動提供政策保障。
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保物流、保供應,是穩經濟、護民生、保發展的底線和前提。因此,各地在阻擊疫情的同時,要對標對表“二十條措施”,不打折扣、不講條件地確保空運、鐵路、公路、海運等物流渠道暢通,使防疫物資、民生物資和重要生產生活物資在“最后一公里”不缺鏈、不斷鏈、不掉鏈。
尤其是公路物流運輸。此前,一些大貨車司機遭遇了一夜之間健康碼轉黃,只得就近停擺;行程碼帶星,上路起就擔心無法抵達目的地;在高速出口被堵一天半后才得以進城……對于這一服務物流行業的特殊群體,要想方設法消除人為設置的“梗阻”,在做好司乘人員全程閉環引導和服務的同時,加大對他們的關心關愛力度,使其繼續成為“保供穩鏈”的有生力量。
入冬以來,多地呈現出疫情多點散發、頻發以及局部聚集的態勢,越是在這個吃緊較勁的時候,各地就越要嚴格落實“二十條措施”,保持快遞“清醒”狀態,暢通物流渠道,使其為基本民生提供保障,進而鞏固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每一件快遞,都注入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事實證明,物流只要一動起來,人流也會跟著涌動,城鄉的煙火氣也將如期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