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連斌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 四川 廣漢 618307)
山地是景觀多樣性的集聚地,具有景觀異質化的生態環境[1]。四川地處亞熱帶,是典型的內陸山地省份[2],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分別占全省國土面積的74.2%、10.3%、8.2%和7.3%[3],受地貌的影響,其農牧業山地鄉村旅游景觀豐富且獨具特色。四川的山地區域大多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及生態脆弱區,但同時又是旅游資源富集區[4]。山地型鄉村旅游景觀,相對于丘陵、平原和高原鄉村旅游景觀而言,其類型更為豐富,可塑性更強。鄉村振興戰略既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也是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鄉村旅游景觀是兼具生態、生產、生活和文化等多重功能的景觀綜合體,在鄉村旅游業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其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前提;保護鄉村景觀的特色與完整性,挖掘鄉村景觀的生態、經濟和文化價值,是實現山地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2019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十四五”規劃已將“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21年11月,國家發改委等15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培育發展特色服務業,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生態旅游、康養旅游和休閑農業等新產業。然而,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山地鄉村景觀已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5]。一方面,由于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片面追求城市化與標準化,破壞了山區鄉村景觀的鄉土風貌和人文景觀。另一方面,由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不強,致使鄉村景觀品質下降[6]。因此,建設具有鄉土特色的鄉村景觀,可減少鄉村城市化對鄉村景觀環境的沖擊,使得千百年來留存下來的鄉土風貌和文化資源得到保護,鄉村特有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得以延續[7],并通過鄉村旅游助推鄉村振興。
鄉土景觀的研究始于20世紀40-50年代。國內始于20世紀80年代,并從不同角度對鄉土景觀的概念進行了界定,產生了多種相關但又有區別的理解[8]。從系統視角看,鄉土景觀是有生命的文化景觀,包括主體、客體及其相互作用的不斷演化的整體系統[9],具有一定歷史文化與人文價值,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綜合體[10]。從發生視角看,鄉土景觀是指當地人為了生活而采取的對自然過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間及格局的適應方式,是此時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顯現[11]。從空間視角看,鄉土景觀是可開發利用的綜合資源,是在鄉村地域范圍內與人類聚居活動有關的景觀空間,包含鄉村的生活、生產和生態[12]。從表現視角看,鄉土景觀是一個地方文化和精神的體現,源于當地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生產與生活方式等,是一種呈現當地景觀的素材[13]。總體看,鄉土景觀是當地人為滿足生存、生產與生活需要,以自然地理環境條件為載體,在適應自然、改造環境、傳承文化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景觀綜合體。
鄉村地區的自然環境、農林田園、生活場景和地域文化等構成了鄉土景觀的表征,進行鄉土景觀要素的挖掘與利用對造就鄉村旅游景觀非常重要。目前,鄉土景觀的要素構成存在不同觀點,主要有兩要素論、三要素論、四要素論和五要素論。兩要素論認為,鄉土景觀主要包括鄉土的自然景觀要素和人文景觀要素[14]。三要素論認為,鄉土景觀主要包括自然景觀要素、人文景觀要素和社會景觀要素[15]。四要素論認為,鄉土景觀主要包括生態景觀要素、生產景觀要素、生活景觀要素和生命景觀要素[16]。五要素論認為,鄉土景觀主要包括生態景觀要素、生產景觀要素、生活景觀要素、設施景觀要素和人文景觀要素[17]。總之,無論對鄉土景觀構成要素如何分類,主要從鄉土自然景觀與鄉土人文景觀進行劃分,不同之處在于細分的方式不同。現將山地鄉村旅游景觀設計的要素分為生態景觀要素、生活景觀要素、生產景觀要素、文化景觀要素和復合景觀要素。
1.2.1 生態景觀 生態景觀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山地鄉村生態景觀主要包括氣候、山體、水體、植被、動物和昆蟲等生態要素。根據山地鄉村景觀的現狀及特點,堅持先保護后開發的原則。山地生態旅游景觀設計主要表現為較強的山水自然景觀特色,充分利用山地鄉村景觀的特色性與完整性,設計出融入自然、表現自然的生態景觀。
1.2.2 生活景觀 鄉土景觀是景觀構成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域文化特色及地方文化的表征,是人們在歷代生活中創造積累的產物[18]。山地鄉村生活景觀反映山地鄉村居民的生活現狀,主要包括山地鄉村聚落、傳統建筑、民居建筑、場地及非物質文化資源等景觀,是營造美麗鄉村的重點內容,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最終目的。鄉土景觀設計應本著城市居民與鄉村居民關于鄉村地區的核心價值觀,例如追求田園生活、接受與鄉村田園生活有關的文化符號以及重視在鄉村環境中所開展的鄉村休閑、度假娛樂旅游項目,特別是戶外活動項目等。避免建造徒有其表的鄉村景觀而導致影響和限制本土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因此,營造山地鄉村生活景觀的數量、規模和用途,應充分考慮山地鄉村地區的社會因素、經濟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制約,遵循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生態共享的原則。
1.2.3 生產景觀 生產景觀是鄉村旅游景觀的核心內容,山地生產景觀是指山地鄉村區域的各類生產要素,如山地林地、耕地、果園、養殖和產業園地等,都具有較強的經濟功能。在鄉村旅游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凸顯鄉村生產景觀有利于突出鄉村景觀的地域性特點。此外,山地生產景觀還包括部分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和包裝等產業業態景觀,有時與鄉村旅游生活景觀密切相關,主要區別在于產業景觀偏向于對于鄉村居民收入的影響。
1.2.4 文化景觀 鄉土文化景觀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存,呈現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習慣風俗,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19]。鄉土文化景觀與當地自然和人文環境協調共存,賦予濃厚的鄉土氣息,具有很強的識別性,在鄉村旅游景觀的規劃設計中,營造山地鄉村鄉土景觀意境,凸出鄉土特色,具有鮮明的山地鄉村旅游品牌形象,有利于增強山地鄉村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鄉土景觀作為一種文化遺存,具有激發人的感覺,觸動生理感官的情感作用。
1.2.5 復合景觀 山地鄉土復合景觀是具有自然生態、社會經濟特征的山地復合景觀綜合體。鄉村居民生活中對物質和精神的追求是鄉土景觀發展的動力所在。從全域旅游的角度審視山地鄉土復合景觀要素,四川山地鄉村旅游景觀應體現“宜居、宜業、宜游、宜商”的主題,即“住得好、吃得好、玩得好、賣得好”。鄉土景觀作為視覺審美對象,其整體布局、自然風貌、外在形態、民居特征和標志性建筑物等要素本身蘊含視覺美的藝術形象,反映鄉村的審美觀念[20]。
首先,為了滿足更多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山地鄉村旅游景觀設計往往過于追求視覺美,易忽視山地自然生態規律的真實性表達。其次,當前四川山地鄉村旅游發展仍處在分散、簡單、粗放的開發階段,未充分考慮山地鄉村旅游的生態環境脆弱性、季節性和時令性等,產品精深開發不足,造成對鄉村生態景觀的破壞。部分山地自然環境惡劣,各旅游區彼此之間關聯度不強,缺乏聯系紐帶,導致山地景觀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不足。最后,山地鄉村雖森林植被茂密,但相對較為單一,觀賞性森林資源匱乏及功能低下,使其特色不明顯,景觀單調。
四川山地鄉村居民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原來崇尚自給自足的生活景觀一去不復返,山區居民日常生活消費與城市居民相差不大。首先,四川山地鄉村旅游景觀的村落景觀簡陋而單調[21],生活景觀缺少鄉土氣息,且效仿城市景觀;居民建筑景觀的地方特色不明顯。如,南充的鄉村旅游區建設,鄉土景觀缺乏“鄉”味和“野”味,大面積的人工草坪、規則的植物色帶、生硬的硬質廣場鋪裝等具有城市特征的景觀元素使得鄉村變成了城市化的鄉村[16]。其次,四川很多山區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將平地景觀設計方法套用到山地景觀設計中,且過分強調其中的平面構圖效果,對自然已有的山地形態進行大規模場地平整,使得原有的獨特地形地貌與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22]。最后,為了發展旅游,雖然部分鄉村對山地鄉村生活景觀進行全新改造,但對于本地居民而言卻實用性不足。
四川省自2002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以來,其山區農業景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農作物種植業景觀的變化尤為突出。首先,四川省山區農業景觀以林業、果業和茶業等特色產業經濟附加值較高的農業經濟作物為主,傳統的山區糧食作物種植以及鄉村家庭菜園等景觀基本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生產景觀作為四川山地鄉村旅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其農業生產景觀較為單一,缺乏旅游視角變化的多樣性。其次,山地鄉村旅游生產景觀的開發仍停留在觀花賞果、品嘗采摘等較為傳統的初級階段,以鄉土文化為主線的體驗性鄉村旅游產品開發仍然缺乏。最后,由于盲目學習城市鄉村產業經濟發展模式,忽視對鄉土文化深層次挖掘,四川山地鄉村旅游景觀普遍存在景觀設計同質化問題。
一是鄉村旅游的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涌入鄉村旅游目的地,但更多的鄉村居民向“主流文化”看齊,而對自身所特有的鄉土文化缺乏自信。二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全國對城鎮、鄉村大規模的開發,城市文化開始全方位地滲透傳統鄉村,導致生態環境惡化,鄉土景觀風貌遺失、鄉土文化出現斷層。鄉村原有的審美觀念被打破,傳統的鄉土景觀正在逐漸走向消亡[23]。三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部分鄉鎮轄區充斥著各類廣告,且存在虛假宣傳廣告,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假亂俗”的鄉村文化現象;鄉村民俗文化的過度開發、低層次的包裝與演繹使旅游者未能準確真實地了解山地鄉村的民俗文化。
雖然四川很多山地鄉村旅游景區的綜合性越來越強,觀光、休閑、娛樂、度假和學習等旅游景觀一應俱全,但是絕大部分鄉村景觀項目并未做到精益求精。首先,四川多數山地鄉村旅游景區建設缺乏總體規劃,功能劃分不明顯,布點零亂,自發性因素多,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其次,四川山地鄉村旅游的基礎設施不健全,景區可進入性條件差,缺乏專線旅游交通車。最后,山地景區開放開發程度滯后,起點低、規模小、功能不全、項目單調,缺乏吸引力。如,簡單地仿制城市鄉村旅游景觀,不但景區規劃相對滯后,而且開發無序、村民自行發展鄉村旅游現象嚴重。
鄉村最寶貴的資源便是宜人的原生態環境,親近自然是人的天性和本能需求,純凈的土地、清新的空氣等生態環境促進了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24]。首先,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加強對鄉土景觀保護與開發,更加注重區域空間內的山、水、田、林的機理設計,將鄉村生產生活景觀融入鄉村生態旅游景觀,不誤農時,不廢農景,保留鄉村特色,從根本上增強鄉村自然生態景觀的經濟價值。以森林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和風景園林學理論為指導,采用人工促進方法和最新造林技術,逐步恢復為具有生態高效的地帶性森林景觀特色,營造出與各功能區相互協調、多姿多彩的森林景觀。其次,科學調查四川山地鄉村旅游資源種類和數量,梳理維系生態景觀循環的不同部分,合理規劃山地鄉村生態旅游景觀,構建具有鄉土氣息的場景和氛圍,為鄉村居民和旅游者提供自然、舒適、健康的游憩環境。最后,重視山地生態景觀的保護,在保持現有生態林業、牧業等基礎上對其進行改造,對破壞的植被及山體加以恢復及景觀美化處理,栽種觀賞性花卉等。
城市居民前往鄉村地區,主要目的在于觀光游覽山地鄉村景觀、感受鄉村居民生活狀態、暫時融入鄉村民俗文化,獲取愉悅的旅游體驗愿景。首先,在山地鄉村旅游景觀的開發設計中,為滿足城市居民對鄉村景觀的旅游愿景,充分展現鄉村旅游鄉土景觀特點,以使旅游者放松心情,喚醒其記憶。如,四川綿竹清平的“螢飛谷”鄉村旅游景點,以山地鄉村自然生態景觀為依托,開發山地鄉村旅游夜晚景觀,得到越來越多的旅游者認可。每年7月中旬至9月初的清平,游客漫步在寧靜的山地鄉村,不但能聆聽蟲鳴蟬叫和潺潺的溪流聲,而且能欣賞到漫山飛舞的螢火蟲,喚起了游客對童年的記憶,使其回味鄉村生活的情趣場景,體驗到鄉韻與鄉愁。其次,四川山地鄉村旅游景觀的開發設計要符合山地鄉土文化傳統的整體空間布局形態和民居建筑特征;建筑設計生態節能,建筑風格融于自然。對于時尚現代的度假酒店和別墅采用現代設計,對于四合院、民居要采用傳統的建筑設計方式。最后,規范引導較為成熟的山地鄉村旅游景區,通過示范帶動效應,推動整個山地鄉村旅游市場景觀效果的提升。如,山地鄉村建筑的外立面建設,要在滿足實用性的前提下重視外立面視覺景觀的需求;鄉村道路的建設不僅要考慮交通功能,還應符合鄉土的歷史風貌,以提高旅游景點對游客的吸引力,充分利用鄉村地區本土文化,將鄉村休閑、度假等現代旅游元素融入鄉土景觀的設計中,以實現鄉村意向鮮明和鄉土氣息濃郁的鄉土景觀。
鄉土景觀根植于鄉村自然和社會生活中,需要以色彩、材質和裝飾為載體,對當地人習以為常的景觀進行精心設計,將鄉土景觀的核心表達出來,以體現地域特色。如,為帶給游客良好的視覺體驗,四川很多山區鄉村將具有特色的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出桃花觀賞和油菜花觀賞等鄉土景觀,營造出大片的薰衣草、向日葵和種植高粱等鄉村旅游景觀,與鄉村生產景觀配合相得益彰。在山地林區設置景觀亭、木棧道等,不僅能方便本地居民的生產需求,而且還能進一步增加其經濟價值。對生產性景觀規劃設計應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讓鄉村居民意識到鄉土景觀的保護有一定的旅游經濟價值。如,四川綿陽北川的藥王谷旅游度假區,從20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改造山林,種植藥材林地,目前漫山遍野成片的藥材林地已頗具規模,從一定程度上營造了獨特的自然生態景觀,在此基礎上開展鄉土景觀旅游觀光,可增加鄉村山地林業產品的附加值。鄉土景觀是滲透在自然景觀里的當地人的生活形態,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質,是山地居民安身立命的產業基礎。山地景觀種植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動力,建立農、林、牧等產業景觀示范區,深層次挖掘鄉村本土文化,延長鄉村旅游產業鏈,形成產業協調融合發展的局面。如,蜀南竹海旅游景區通過擴大竹林面積,開發竹筍等農產品,為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大力發展竹產品加工業,不僅提高竹產品的附加值,也豐富了旅游要素的內容,并做好竹系列產品的包裝、宣傳與銷售,不斷拓展竹產業市場,促進了本地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
鄉土景觀作為鄉村居民生產、生活的重要表現形式,是人們對鄉村地區的記憶,其融入了本地居民代代相傳的精神。基于城市居民對鄉村文化的追崇以及對原生態環境的渴望,在現代山地鄉村旅游景觀的發展過程中,鄉村旅游景觀營造需要鄉土文化的融入,需要深度挖掘鄉土景觀中的文化內涵,將鄉村旅游發展與地域傳統文化相結合,充分利用本土資源,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盡可能地保留山地鄉村建筑風格,將山地傳統文化元素運用于實際景觀設計,增強當地居民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是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傳承。鄉土景觀雖然可反映鄉村文化的特點,但也需要進行科學的規劃與開發。從品牌角度入手,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通過文化主題串接旅游特色點,將鄉土文化與山地生態文化、養生文化和環保文化等進行整體構思,并融入民俗收藏,地方曲藝表演等,在山地鄉村旅游的環境裝飾和建筑小品上突出地方文化。當今時代環境之下,鄉村文化旅游的特性愈發契合人們的身心追求以及情感文化訴求[18]。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文明鄉風不僅體現在思想上、行動上,也體現在生態宜居、產業興旺的鄉村景觀上,鄉土景觀的表達符號通過藝術性設計,使其更適合時代的潮流,同時又凸顯鄉土氣息。從某種程度看,山地鄉村就是如詩如畫的風景,山水田園就是如夢如幻的景觀,村莊、社區就是有故事的靚麗景區,生產生活就是文化生活化的百科全書。
首先,山地鄉土旅游景觀的營造不僅是本地的幸福家園,也是外來游客的旅游熱土。對于山地復合鄉土景觀設計,應以安全、生態、健康為前提,做到淳樸和回歸田園與自然。其次,從旅游者的感官(看到、聽到、聞到、觸摸到)場景營造,到鄉土景觀文化的創意引領、挖掘和提煉,將鄉村旅游者在山地鄉村旅游體驗從感官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如,以建筑景觀、交通景觀、浮雕與雕塑等裝飾景觀形態表現鄉土文化特色,展現其造型美、色彩美與工藝美,科學規劃和開發鄉村文化旅游主題產品,鄉土歷史穿越、鄉土微視、微影故事、鄉土景觀直播和鄉村夜間景觀等模式。最后,鄉村鄉土景觀設計的核心要素在于充分利用鄉村地區本土文化,將鄉村休閑、度假等現代旅游元素融入鄉村旅游產品的設計中去。進一步完善山地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山地鄉村旅游盡可能做到“進得來、散得開、住得下、出得去”,完善各環節旅游要素,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如,“住得下”在于吸引過夜旅客,將夜間的消費項目和游客游覽的區域用燈光景觀進行串聯,形成山區夜間獨特的景觀元素,同時以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項目為核心,延長旅客在鄉村地區的游玩時間,增加鄉村旅游目的地的綜合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