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崢

煮完速凍餃子,北京的“95 后”小范隨手把裝餃子的塑料托盤洗干凈,在每個格子里裝上一點水,將這兩天特意留下的芹菜根、小蔥根、香菜根等小心泡進去,放在陽臺上。那里,一盤泡在水里的大蒜已長出了一點綠綠小芽。
小范告訴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她是看到一些上海人因物資供應緊張自己動手種菜而受到的啟發,“雖然我身處北京,目前生活、工作、購物都很正常,但疫情之下仍覺得生活不易,更應該珍惜一切。原來我們隨手丟掉的很多東西其實都是有循環利用價值的,我很期待能通過努力吃上自己親手種的菜。”
最近,一則“上海一名女子在家批量水培實現蔬菜自由”的消息,已擁有近800 萬閱讀量,小紅書上“水培蔬菜好快樂”的話題瀏覽量已接近1200 萬。
“原來在家種豆芽是這么簡單,僅等了5 天,滿滿一盒豆芽就出來了。”上海普陀區的 凱文在朋友圈興奮地發布自己的勞動成果。的確,在疫情防控居家隔離這段時間,許多上海人掀起了居家種菜的熱潮,不少年輕人按著小紅書、抖音上的小攻略,經營出自己的一片家庭“小菜園”。
上海網友小辛介紹,她水培了小蔥和青菜,用裝水果的塑料盒和速凍餃子盒做容器,短短4 天,一個個青菜小苗就冒出了新鮮小葉子。“直接把根部放在水里,每天換水,超簡單。”小辛說,“現在每天吃飯已不是糾結吃什么,而是想著吃什么之后還能再種上。”
在開啟“吃什么種什么”模式后,不少人都通過水培蔬菜,在陽臺或廚房里收獲了一小片“迷你菜園”。只要是家里有的菜,都要留下菜根、菜頭,用水培方式養好,準備收割下一茬。在小紅書里提到的蔬菜,出現次數最多的是生菜,其次是小蔥、芹菜。而實踐也證明,水培小蔥、豆芽、生菜都是比較容易種植的。
上海浦西的浦浦發現,水培小蔥最方便、最簡單。只要把帶根的蔥頭洗干凈,留3~5cm,找個透明器皿裝點水,2~3 天就能長出新的小蔥。
第二簡單且能快速收獲的是豆芽。上海美食博主小夜成功水培了大蒜、豆芽,她的經驗是:“把1L 牛奶盒上下開4 個洞,把泡發一夜的綠豆(大概45~50 克)放進去,每天早晚各沖一次水就好了。牛奶盒能自然避光,發出來的豆芽不會發紅,大概五六天就能發滿滿一盒,特別方便。”豆芽發出后,小夜用豆芽炒了干炒牛河和豆芽蒜苗炒雞蛋,自給自足,十分愜意。
網友月光從食堂阿姨那里要來了兩顆生菜,只留最里面的“生菜心”,隔離期間在大學宿舍的陽臺開啟了自己的“水培之路”。“第三天那個長得彎彎曲曲的小生菜居然直立了,里面還長出來小葉子,就覺得很神奇。”她還給兩顆生菜取名為“菜菜”和“萊萊”,“在漫長的封校期間,綠色也能撫平我們波動的心情。”月光說。
的確,在因為疫情不得不“宅家”的日子里,自己動手種菜,為居家生活帶來的不僅是一點小口福,也是一種綠色生活方式和樂觀生活態度。正如一位網友所說:“以前,我想要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現在,我只要一個陽臺,低頭種菜,抬頭看花,不問繁華,只問初心,這便是一種幸福。”
因為簡單易操作,也能在無法出行、居家隔離的情況下增加一個應急選項,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家庭種菜。豆瓣上有一個“我在陽臺種菜吃”的話題,已有1400 多篇帖子分享了自己在家種菜的經歷,收獲近萬人關注以及917 萬次的瀏覽。還有超過7 萬人關注了“陽臺種菜”貼吧,在里面分享了自己的種菜經歷,甚至有人還在自家陽臺打造出“魚菜共生”系統。
2021 年,淘寶發布的《陽臺種菜報告》數據顯示,近年來種子銷量增長迅速,韭菜種子銷量同比增長370%,超越辣椒、薄荷等成為淘寶上最熱銷的種子。報告顯示,購買種子的六成都是“95 后”。
當然,種菜也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陽光、水分、土壤、肥料,哪一個環節都不可或缺。因此,一些都市“菜農”開始尋求科技的幫助。淘寶上被稱為“種菜神器”的各類種植箱、種植盆也變得十分暢銷,有的賣家的銷量超過2 萬件。不少賣家還開發了種子新手套裝,買種子附帶一份詳細的播種說明,不僅配齊了營養土、生根粉、小袋裝有機肥等,甚至還會開直播手把手地教授種菜。

同時,智能種菜機也應運而生,銷量十分火爆。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2022 年第一季度,智能種菜機銷量增加30%以上,來自“90 后”“95 后”的訂單增幅遠超平均水平。智能種菜機是通過計算機智能控制技術,模擬適合蔬菜、水果生長的自然環境,可以智能調節溫度、濕度和燈光,大大縮短生長周期,平均每15 天就能吃上一撥新鮮蔬菜。其中,有智能水培蔬菜機,可以實現自動水循環,還配有植物補光燈;有自動灑水、調光的“智能花盆”,可用于種菜和水果;也有由營養液箱、育苗層、種植層、補光燈和控制面板等部分組成的智能種菜機,蔬菜從播種到采收只需要1 個月,年產可達300 斤。各種智能種菜機里,百元左右的豆芽機最受歡迎,綠豆、黃豆、豌豆、紅豆統統可以培育,24 小時發芽,3~4 天可食用,7 天就可收獲豆苗。
如果說疫情之下上海人的水培蔬菜更多是“臨時抱佛腳”,那么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像北京的小范一樣開啟了在家種菜模式,他們不求產量,真正享受的是除草、施肥、開花、結果的原生態過程。還有不少人認為,在家種植蔬果也是對心靈的一種治愈。
記者的朋友小風說,“我種了一些圣女果、生菜,每天最滿足的就是看到它們一點點長大,享受它們發芽、長葉、開花、結果過程中的不同變化。這讓我每天的生活都充滿了期待,很充實很開心。吃著自己種的蔬菜水果,過著平凡健康的一生,這就是我能想到最快樂的事。”這并非個例,深圳有一對小夫妻,就利用家里5.9 平方米的陽臺搭出了一方生機蓬勃的蔬果園,園子里番茄、檸檬、藍莓、菠蘿、薄荷、辣椒、迷迭香等爭奇斗艷,在都市的高樓大廈里也能與春天親密接觸。
“雖然陽臺上的這幾樣菜不能滿足一日三餐,但通過種植它們,我收獲了一種積極踏實的生活方式。剛開始總是心急,怎么還沒開花?怎么還不能吃?后來慢慢意識到,種植其實最需要的就是耐心。我的陽臺就像是城市里的一小片凈土,每天一睜眼就是綠意盎然,心情真的很好。”“90 后”碧瑩感慨道。
的確,在家種菜,正在成為都市年輕人的一種新愛好,讓他們既能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體驗自己生產純綠色食品的樂趣;還能裝扮美化居家環境,找回久違的充實和快樂。同時,這也彰顯著現代年輕人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腳踏實地,努力創造身邊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