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浩月
《萬里歸途》是一部根據2011年利比亞撤僑事件改編的電影,講述了外交官宗大偉與成朗成功將受困中國人帶出戰亂險境的故事,同時借助對兩人不同做事風格的描述,講述撤僑工作的復雜與困難。當然,影片的濃墨重彩用在了張譯飾演的宗大偉身上,同時用了諸多的細節,強調這一角色的真實可信。
以小人物視角講述大事件與大時代,是近些年新主流電影的主要創作手段。《萬里歸途》的主創對于宗大偉的塑造是大膽的,影片多次展示出宗大偉外交官光環之外的普通人的一面,比如:面對撤僑重任,也曾有退縮情緒;把個人現金拿給索賄的邊境人員,以便更快地幫助受困者通關;被逼與叛軍首領玩手槍輪盤賭游戲,害怕到嘔吐;安全回國后聽到煙花爆炸聲,還會產生應激反應……
類似這種表現宗大偉普通人一面的細節還有許多,這些細節足以撐起這一角色的豐富性,也足以襯托他成功帶領隊伍到達安全撤離地點的英雄壯舉。雖然影片在對小人物內在情感與情緒的挖掘方面,不像韓國電影那樣狠和用力,但導演饒曉志已經帶《萬里歸途》在新主流電影創作方面,前行了珍貴的一步,使得這一類型影片的“進化”,可以被觀眾敏銳地捕捉到。
張譯出色的演繹,讓宗大偉這一角色的戲,看著很過癮。不過,關于他在家待產的妻子這一角色設定,反倒有了模式化的嫌疑,如果去掉這一設定,把更多的表現空間留給宗大偉發揮,或許會使影片更具沖擊力。另外,《星星點燈》作為影片插曲出現,“讓迷失的孩子找到來時的路”這樣的歌詞很扣題,但由于年代感太強,與影片開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配樂并不搭。
《萬里歸途》的拍攝場地是在中國搭建的,但呈現出來的影像效果非常真實,像是在非洲實景拍攝。影片的大部分場景、美術、配樂等也都在展現異域風格,這使得《萬里歸途》擁有諸多帶有“世界電影”元素的特征,對于看多了中國新主流電影的觀眾來說,是非常有新鮮感的。
與此同時,電影對《出埃及記》《一千零一夜》這兩個經典IP的使用,也為影片添彩不少,尤其是荒漠撤離過程中不時將《航海家辛巴達》的語句作為旁白,為電影故事帶來文學色彩的同時,也因對戰爭與人類命運進行了隱喻,而頗具人文關懷。
作為今年國慶檔口碑與票房居首的作品,《萬里歸途》瑕不掩瑜。它的幕后創作故事也頗有意思—— 該片導演饒曉志是從忙于拍《流浪地球2》的導演郭帆手里接過這個電影的,《刺殺小說家》導演路陽參與了影片前期采訪外交官的拍攝,作為該片監制的郭帆更是幫助饒曉志拍攝了影片的彩蛋。
可以說,《萬里歸途》融合了當下最受歡迎的商業主流電影導演所擅長的風格,也意味著這一類型影片的創作在“進化”的同時,也有可能開辟出一條新的前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