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林煒
自網絡誕生之日起,網絡暴力就如影隨形。匿名辱罵、惡意誹謗、丑圖抹黑、人肉搜索……肆無忌憚的網絡暴力破壞著公共秩序、踐踏著道德底線,成為全球網民都頭疼的一種社會現象。7 月7 日,日本新修訂的《刑法》正式施行,其中特意加重了對網暴者的懲處力度——將“侮辱罪”處以“1 萬日元(合491 元人民幣)以下罰款或者30 天以下拘役”的條款改為“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監禁,或30 萬日元(合14730 元人民幣)以下的罰款”。

2019 年,職業摔跤手木村花參與了一檔名為《雙層公寓:東京》的節目錄制。在節目中,一位男嘉賓將木村花非常重要的比賽服洗壞后,木村花非常生氣并責罵了該男子。節目播出后,木村花在社交媒體上收到了大量辱罵她的信息,持續時間長達數月。
2020 年5 月23 日,木村花被發現在家中自殺身亡,年僅22 歲。當日凌晨,木村花在社交平臺上留言稱:“每天收到近百條意見,去死、惡心、消失吧,無法否認這對我造成了傷害。我一直以為我是最好的,感謝媽媽生下我,我這一生是想要被愛的一生。謝謝一直支持我的人,我愛你們。請原諒如此弱小的我”。
該案件被稱為“木村花事件”,經媒體報道后,在日本國內及國際社會引起軒然大波。日本各界人士紛紛在公開場合對此事表示關注。時任日本內閣總務大臣的高市早苗承諾,將推動政府關于網絡暴力立法的討論。時任日本內閣宮房長官菅義偉也對木村花的去世表示哀悼,他呼吁網民提高素質,避免在網絡評論中誹謗傷害他人。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社交平臺推特上呼吁懲罰“懦弱”的匿名網友。
木村花去世后,其母親木村響子一直為恢復女兒名譽、懲戒網絡施暴者而奔走呼告。她堅持對在網上詆毀木村花的人提起訴訟,同時還成立了“記住木村花”的民間團體,從事根除網絡暴力、推進社交媒體教育等活動。因頻頻在公眾場合及媒體鏡頭前曝光發聲,她本人也成了網暴的對象。她向媒體透露,有很多留言指責她“想要獲得巨額賠償金”“用死去女兒的名義發財”。
2020 年12 月和2021 年4 月,兩名男性先后因涉嫌侮辱木村花刑事犯罪被日本檢方起訴至法院,法院最終判決對兩人各罰款9000日元(合441.9 元人民幣)。2021年5 月,東京地方法院判決一名長野縣男性向木村響子賠償精神損失50 萬日元(合24550 元人民幣)以及和該案相關的調查費、律師費等,其計129 萬日元(合63339 元人民幣),這是針對木村花實施侮辱誹謗的第一起民事賠償判決。
但是,有日本媒體批評稱,木村花去世前,社交媒體上有大量對其誹謗中傷的帖子,從過程來看,鎖定和指認發帖人需要復雜的法律程序,受害人維權成本高、維權時間長;從結果看,最終實際被起訴的僅有2 人,僅對其罰款9000日元,懲罰過于輕微,起不到威懾和防止犯罪的刑法效果。隨后,輿論不斷呼吁,要提高對網暴犯罪的懲戒力度。
根據日本《刑法》規定,對他人不基于事實進行中傷的,構成侮辱罪。在今年新修訂的《刑法》實施前,其法定刑是,處以1萬日元以下罰款或30 天以下拘役,公訴時效為1 年。另外,通過散布不實信息貶低他人名譽的,構成誹謗罪。其法定刑為3 年以下有期徒刑、監禁或50 萬日元(合24500 元人民幣)以下罰款,公訴時效為3 年。
據《東京新聞》報道,2020 年,日本全國因誹謗罪受到刑事處分的有179 人,而因侮辱罪被追究刑責的僅為30 人,占1/6。特別是一些通過境外網絡服務商發布惡意信息的情況,很難得到相關公司協助,無法快速鎖定網暴者。可能在案件調查過程中就超過了公訴時效,導致案件最后不了了之。另外,法律定刑太輕,也讓很多受害人不愿報案。
為進一步加強對網暴犯罪的威懾,日本國會于今年6 月13 日正式審議通過關于侮辱罪的修正案。侮辱罪的法定刑為“1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監禁或30 萬日元以下的罰款”,公訴時效也從原來的1 年延長至3 年,實現了侮辱罪和誹謗罪處罰的有效遞進和銜接。
日本懲治網暴的現行法律還有《網絡服務供應商責任限制法》。該法規定,網絡暴力受害者有權要求網絡服務供應商提供施暴者的姓名、住址、IP 地址等個人信息,以便提起訴訟要求賠償或追究刑事責任。但在執行過程中,人們發現,因網絡服務供應商不掌握相關信息,或以侵犯隱私為由拒絕,查詢起來費時費力,受害者不得不忍氣吞聲。因此,有人認為,應該將手機號碼列入可調查行列當中,由此可快速鎖定施暴者。但也有聲音認為,加強立法懲戒網絡暴力,可能侵犯公民的“言論自由”。對此,最高法院長官大谷直人在日本憲法紀念日前夕召開記者會,就近年來不斷增加的網絡誹謗案的審判表示:“法院需要擴大視野,客觀冷靜地汲取雙方對立主張。”
今年10 月,新修訂的《網絡服務供應商責任限制法》將正式實施,其中為簡化鎖定網暴者的程序,將涉及網絡內容運營商和網絡服務提供商前后進行的串聯程序,改為可以同時進行的并行程序,法院可基于受害人的申訴來直接判斷是否公開相關網絡用戶的信息。日本法律界認為,這樣的程序調整可以將受害人維權的時間和成本減少一半以上。加害人法定刑的提高與受害人維權環境的改善,兩相配合或將大幅減少網暴現象的發生。

日本法務省公布的《2021 年日本國內侵犯人權總體報告》稱,在互聯網方面,侵犯人權現象呈現增長趨勢,其中網絡誹謗、侮辱他人的案件數為483 起。較2020 年明顯增加。另據日本警察廳公布的數據,2021 年,日本警方共破獲353 件利用社交媒體誹謗侮辱他人的案件,也較2020 年上升了12%。
在“木村花事件”后,日本總務省就防止和減少網絡暴力發布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提高媒介使用道德素養的宣傳教育活動;支持平臺運營商主動作為、提高透明度,強化發帖人信息披露制度,為受害人提供線上線下咨詢等。
日本總務省、法務省人權擁護局和社交媒體環境整頓機構共同開設了專門網站呼吁,要像現實生活中一樣遵守社交規則和道德,正確使用社交媒體——社交媒體可以輕松地發布自己想說的話,同他人產生共鳴,擴大了與陌生人的交流,但社交媒體也可能擴大對他人的誹謗侮辱、不負責任的傳言、泄露個人隱私信息等。日本政府在專門的政府網站上投放了“網暴讓你失去什么”的宣傳短片,從不經意在網上對他人侮辱誹謗的角度,警示網絡用戶了解對他人的網暴行為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
多家日本互聯網企業還聯合成立了民間團體“更安全互聯網協會”。該協會網站上開設了接受網暴受害人咨詢的熱線,可以幫助受害人聯系內容平臺刪除有關侮辱誹謗的內容;網站還向受害人提供政府及其他民間援助機構的信息,方便受害人根據自身情況盡快獲得相應的行政、法律等救濟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