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杰
(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舊址紀念館,山西 太原 030000)
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舊址紀念館(以下簡稱“彭真紀念館”)由中共太原支部舊址和彭真故居組成,是國家二級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通過立體形象的展示,生動地還原了歷史人物和事件,展現了山西早期共產黨人高君宇、賀昌、彭真的光輝業績和革命精神。
21世紀以來,黨中央從戰略高度深刻闡釋了革命紀念館在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推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支持其發展,革命紀念館步入迅速發展時期。截至2021年6月,全國共有革命博物館、紀念館1600余家,其中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總數達585個。《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在新時代背景下對革命紀念館提出“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教育功能,為社會各界群眾參觀學習提供更好服務”①的要求。《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將革命文物保護與利用置于中小學教育、干部教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文化建設、旅游發展、經濟社會發展、民生福祉改善視域下,對革命文物保護與利用提出了新的期望。
隨著“全民網絡”時代來臨,人民獲取信息的渠道日漸增多,但是網絡上歷史虛無主義與文化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暗流涌動,影響人們對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看法,消解家國情懷,解構民族認同,磨滅理想信念,歪曲價值取向,最終影響黨員干部群眾的“四個自信”,制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革命紀念館肩負社會教育使命,館內珍藏的革命文物、展出的革命史實是反擊歷史虛無主義、樹立正確黨史觀的有力武器,因而要創新利用館藏資源,旗幟鮮明地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
受益于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人民的物質生活需求不斷得到滿足。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極大改善,人民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漸提高。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反映到革命紀念館上,就是希望革命紀念館能夠在基礎設施、展覽設計、傳播方式、教育形式等方面有所創新,推出更加多元化的文化產品,提供更加多樣化與個性化的服務。在此背景下,革命紀念館要開拓創新,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的精神文化產品和個性化的服務,點燃觀眾學習紅色文化的熱情,滿足群眾文化需求。
隨著國家重視紅色資源的傳承與弘揚,革命紀念館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參觀人數日漸增多。但是革命紀念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舊存在,人才隊伍不健全的問題依然存在。現有展覽內容與形式與新的展覽理念不盡相符,現場體驗感和時代感不強,對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吸引力在不斷減弱,觀眾參觀完之后,再次參觀的意愿不強。宣傳教育模式較為單一,不能很好滿足新形勢下國家和社會對革命紀念館的期待。
干部人才是革命紀念館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提升社會服務水平的重要支撐,最終決定革命紀念館未來發展方向。因而革命紀念館需要優化選人用人機制,培養一支德才兼備、忠誠干凈、擔當作為的干部人才隊伍。
管理人員作為革命紀念館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領航掌舵者,要強化使命擔當,緊扣新時代、新征程的要求,守正創新,深入挖掘紅色教育資源,打造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陣地。進入新時期,管理人員更要清晰認識到革命紀念館的政治定位,始終牢記社會主義辦館原則,將政治工作與業務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緊扣國家大政方針、立足當地政治要求以及本館特色資源②,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在展覽展陳中體現黨的最新理論成果,體現黨史國史最新研究成果,展現革命精神,傳播紅色文化,讓紅色成為革命紀念館最鮮亮的底色。最終讓革命紀念館更好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社會發展,服務人民群眾。
不斷增強紅色文化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吸引力,需要一支學術水平高、政治覺悟強的研究人才隊伍。近幾年,彭真紀念館在學術立館理念指導下,不斷深化人才體制改革,開創了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嶄新局面。第一,調整部門結構,增加業務部門數量,編制數目向研究人員傾斜,為本館學術研究奠定基礎。第二,優化人才結構,通過考試選拔具有相關學科背景的碩士研究生,同時鼓勵研究人員在崗提升學歷,從而使在編人員知識結構更為完善,學歷結構更為優化,年齡梯度更為合理。第三,支持研究人員參與業務培訓和參加全國各級各類學術研討會,定期組織文博、黨史方面專家學者到館授課,提升其業務素養。第四,鼓勵研究人員深入挖掘革命人物光輝業績、優良作風、革命精神與崇高品德,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③,深入挖掘革命歷史的當代價值。經過研究人員潛心研究,彭真紀念館先后出版了《照片里的故事:紀念彭真同志誕辰110周年》《懷念:紀念中共山西地方組織成立九十周年》《彭真思想研究》等書籍,作為傳播紅色文化的載體,讓革命文物活起來,讓紅色歷史燃起來,讓革命精神傳承下來。
講解員是革命紀念館和觀眾溝通的橋梁,講解服務好壞直接影響觀眾對于紅色文化的理解與接受,進而影響革命紀念館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作用。為了提高講解員服務質量,彭真紀念館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深化講解員體制改革,完善講解員隊伍建設,建立了以專職講解員為主體,志愿者講解員與“小小講解員”為補充的講解服務體系。第二,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對講解員進行業務培訓,豐富其中共黨史學、博物館學、傳播學與心理學等方面知識,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提升其政治、文化、心理與業務素養。第三,根據觀眾結構層次,采用分眾化宣講策略,適時調整講解方式與語言,創新形式宣傳偉人的革命業績與革命精神。第四,鼓勵講解員走出館內,積極參加館際交流,參與各類講解比賽與節目錄制,在實踐中提高講解能力,從而更好地傳播紅色文化。
隨著時代發展,觀眾對革命紀念館的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革命紀念館要順應觀眾需求,不斷提升服務品質與服務能力,吸引更多觀眾了解紅色歷史,學習紅色文化,傳承紅色精神。
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水平。革命紀念館要強化主動意識,樹牢服務理念,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為觀眾提供優美的參觀環境、便捷的服務設施與貼心的服務內容。彭真紀念館根據觀眾需求增加服務設施和服務內容,升級視頻監控系統,應用智慧消防管理系統,完成館內仿古建筑修繕工作,整治館內外環境衛生,完善便民服務設施,開辟“法律圖書角”,全力打造城市文化地標,建設城市文化會客廳。與此同時,完善多功能報告廳配套設施,在報告廳內舉辦“文瀛講堂”,邀請知名黨史專家、革命老兵、革命后代與時代楷模來館講述紅色故事,讓社會各界群眾感悟信仰的力量,激發奮進的力量。同時多功能報告廳也向社會免費開放使用,承辦黨課培訓、學術研討會、公務員任職培訓等活動,將革命紀念館打造成為群眾的精神家園、知識的殿堂、歷史文化的窗口、城市的客廳、國民思想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④。
加強文物管理,廣辟征集渠道。革命文物承載著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⑤,是革命紀念館服務社會大眾的物質載體。為了加強革命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彭真紀念館一方面建立革命文物的征集、保護與利用條例,按照《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建立館藏文物總賬與分類賬目,加強革命文物防范設施和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項目建設,確保革命文物安全。另一方面,利用館際交流分享利用革命文物,接受革命前輩家屬、烈士遺屬與專家學者捐贈革命文物,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無償捐贈、有償征集革命文物,不斷增加革命文物數量。通過多方努力,彭真紀念館征集到大量革命文物。目前收藏革命文物1.6萬余件(套),征集彭真生前藏書2萬余冊,其中珍貴文物200余件,豐富了館藏,為陳列布展、學術研究、宣傳教育提供了珍貴資料。
展覽提質升級,擴大展覽影響。陳列展覽是革命紀念館的靈魂,是進行“四史”教育的生動教材,在傳承紅色基因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紀念館正經歷從“知識灌輸”到“探索發現”、從“系統知識”到“經驗和體驗”的轉變⑥。為了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提升革命紀念館對于觀眾吸引力,在傳統圖文展板的基礎上,要增加復原場景,有效利用電子觸摸屏、沙盤展示、實時投影、幻影成像等多媒體數字展示技術,為觀眾提供沉浸式體驗,增強展覽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觀眾的參與感與體驗感。同時,為了增強展覽的專題性和時效性,擴大革命紀念館的影響力,還需要通過獨立辦展、聯合辦展、引進展覽等方式舉辦臨時展覽和巡回展覽,將展覽送到農村、送入社區、送到學校、送入機關、送進軍營,擴大紅色文化覆蓋面與影響力,讓革命精神深入大眾內心。彭真紀念館自建館以來,在完善固定展覽基礎上,適時舉辦了“開國領袖將帥在山西大型圖片展”“彭真與山西”等臨時展覽,承制了武鄉八路軍總部舊址“百團大戰展覽”,引進了“偉大開端——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圖片展”,構成綜合展示山西革命歷史的陳列體系,對觀眾的吸引力日益增強,2019年全年接待參觀總人數31.2萬余人次,2020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參觀人數有所下降,僅為19.6萬余人次,2021適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一年參觀總人數達41萬余人次,創歷史新高。
依托現代技術,擴大社會影響。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紀念館亟須通過制作虛擬展廳的方式把展覽搬到線上,向線上拓展、向云端延伸、向群眾靠近,把線上展示傳播作為新陣地、主戰場⑦。為了適應“互聯網+”背景的要求,彭真紀念館與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省傳媒學院共同推出網上全景VR展館,并將其搬上微博、微信和網站,利用VR全景技術等新興多媒體技術手段,全景式還原現場體驗,打造了適應數字時代永不落幕的展覽,讓觀眾足不出戶就可逛革命紀念館,在線上就能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延續了館內展覽的影響力,同時也為大中小學研學課程的開發提供了素材。
革命紀念館作為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是愛國主義教育與革命傳統教育重要陣地、重要場所和重要課堂,需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創新紅色文化教育的打開方式,在傳承紅色基因中彰顯時代性、體現參與性、突出體驗性⑧。
加強館校合作,豐富合作內容。革命紀念館要高度重視發揮革命紀念館培根鑄魂的社會功能,與大中小學校共建革命教育基地,探索館校協同育人模式,把紀念館建設成為思政教育實踐教學的陣地、立德樹人的志愿服務課堂與探索新知的歷史文化平臺⑨。建館至今,彭真紀念館先后與30余家大中小學共建黨史學習教育暨家風家教宣傳教育基地、研習實踐教育基地、法制人才聯合培養基地、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等基地,定期開展具有莊嚴感和教育意義的主題教育活動。一是與路西小學合作舉辦“小小講解員”培訓班,與山西旅游職業學院舉辦“青少年志愿者”培訓班,讓學生在宣講紅色歷史中厚植愛國情懷、砥礪強國之志。二是送展覽進校園,在中國人民大學推出“彭真與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圖片展”,在港道小學建立彭真微紀念館,把彭真生平業績陳列展上法制部分內容送到學生身邊,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弘揚紅色法治文化,培植法制精神。三是選調優秀講解員進學校擔任思政實踐課教師,5位講解員被山西老區職業技術學院聘為思政實踐課教師,承擔開展體驗式社會實踐研修的任務,探索紅色思政課新的打開方式。四是開展紅色研學游,彭真紀念館與太原市迎澤區委合作舉辦“紅領巾心向黨”——迎澤區少先隊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暨紅色研學主題大隊會,通過聆聽志愿輔導員講解與填寫研學手冊,讓紅色基因植入青少年心靈。
整合社會資源,協同進行教育。革命紀念館要加強與宣傳、文旅、關工委等政府部門溝通,深化與其他紀念館、博物館、黨校、黨史研究部門、其他研究機構等事業單位的合作,整合優化資源,激發紅色資源新活力。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彭真紀念館與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山西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單位合作舉辦慶祝建黨100周年主題宣傳活動,讓人民群眾在活動中重溫紅色記憶,在革命歷史中學習紅色文化,在紅色故事中感悟初心與使命。
順應時代潮流,發展紅色旅游。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革命紀念館要進一步融入現代生活,讓紅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脈,打造紅色文旅品牌,繁榮旅游經濟,提升革命紀念館知名度和影響力,實現長足發展。為了順應紅色旅游的熱潮,彭真紀念館應邀加入了由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的太原府城游聯盟,成為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與太原市紀委駐市文旅局紀檢組合作推出的“學黨史尋初心廉政行”主題旅游線路的組成部分,故居館成為山西旅游發展大會的分會場,協助完成了外景拍攝、演播廳采訪的錄制以及現場推介表演工作。通過融入省、市旅游發展大局,讓革命紀念館煥發新的活力,對觀眾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能夠更好發揮其社會教育職能。
總之,革命紀念館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主動融入新時代社會發展大局,一體推進人才隊伍建設、軟硬件設施升級、宣教模式創新,讓革命紀念館成為“網紅”打卡地,傳播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注釋
①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EB/OL].(2019-11-12)[2022-05-30].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②馮艷.論革命紀念館的社會功能——以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舊址紀念館為例[J].呂梁學院學報,2021(5):85-88.
③新華社.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EB/OL].(2021-11-24)[2022-05-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7311235330301087&wfr=spider&for=pc.
④肖志龍,劉紹衛,周春婷.新時代革命紀念館打造教育文化品牌的優勢和途徑[J].廣西教育,2022(5):41-45.
⑤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教育部 國家文物局關于充分運用革命文物資源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2021-07-27)[2022-05-3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2108/t20210816_551494.html.
⑥步雁,曹琳娜.博物館教育文創研發之路及思考——以陜西歷史博物館為例[J].中國博物館,2020(3):117-121.
⑦王春法.什么樣的展覽是好展覽——關于博物館展覽的幾點思考[J].博物館管理,2020(2):4-18.
⑧王小玲,王丹.讓紅色紀念館更有溫度[N].人民日報,2021-06-23(012).
⑨王玲.我校與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EB/OL].(2021-03-17)[2022-05-30].http://syl.njucm.edu.cn/2021/0318/c4069a71741/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