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日前印發《關于加強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自2023年4月1日起,城市供水全面執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22)。通知明確,到2025年,建立較為完善的城市供水全流程保障體系和基本健全的城市供水應急體系。
《通知》提出了推進供水設施改造、提高供水檢測與應急能力、優化提升城市供水服務、健全保障措施4個方面共10項要求。在加強供水管網建設與改造方面,要求新建供水管網要嚴格按照有關標準和規范規劃建設,確保建設質量,加快更新改造,滿足用戶的水量、水壓、水質要求。在加強供水應急能力建設方面,各地要完善供水應急預案,進一步明確供水應急響應機制,加強供水水質監測預警,完善應急凈水工藝運行方案。加快應急水源或備用水源建設,建立應急凈水裝備日常維護制度,落實運行維護經費。(來源:《中國建設報》)
經匯總各地統計上報數據,2022年全國計劃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1萬個、840萬戶。2022年1—8月份,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4.83萬個、799萬戶,按小區數計占年度目標任務的94.4%。其中,湖北、廣東、內蒙古、貴州、山西、山東、河北、江蘇、青海、江西10個省份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數完成年度計劃任務。(來源:城市建設司)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發布國家標準《金屬非金屬礦山充填工程技術標準》的公告(2022年第137號),批準《金屬非金屬礦山充填工程技術標準》為國家標準,編號為GB/T 51450—2022,自2022年12月1日起實施。
該標準是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2017年工程建設標準規范制修訂及相關工作計劃的通知》文件要求,由礦冶科技集團21家單位研究編制而成。
該標準是國內外首部金屬非金屬礦山充填工程技術標準,適用于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充填采礦工程,對礦山充填工程設計、生產作業與質量檢測進行了科學、系統、明確的規定。(來源: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網)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國新增污泥(含水率80%的濕污泥)無害化處置設施規模不少于2萬噸/日,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達到95%以上,基本形成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理體系。污泥土地利用方式得到有效推廣。污泥填埋比例明顯降低。
《實施方案》明確,優化污泥處理結構,加強污泥處理設施建設,強化過程管理三方面政策舉措。要積極回收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資源,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鼓勵將污泥經處理后,作為肥料或土壤改良劑。鼓勵加大污泥能源資源回收利用。鼓勵將污泥焚燒灰渣建材化和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強調,各地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并依法履行監管責任。(來源:《中國建設報》)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2019年工程建設規范和標準編制及相關工作計劃的通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單位起草了國家標準《郵政和快遞設施工程術語標準(征求意見稿)》,日前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22年9月25日。
該標準共分為6章和2個附錄,主要包括總則、基本術語、收寄設施工程、內部處理設施工程、投遞設施工程、其他場所設施工程等內容,適用于郵政和快遞行業設施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維護、管理、科研及相關領域。
該標準指出,郵政和快遞行業設施工程使用的術語除應符合該標準外,還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來源:《中國建設報》)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組織開展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安全管理培訓。本次培訓采用線上視頻直播的方式進行,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干部學院承辦,各級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主管部門、質量安全管理人員和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各參建單位、項目相關人員4萬余人次參加線上培訓。
此次培訓系統介紹了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驗收調研情況和地方實踐經驗,剖析了近年來發生的生產安全典型事故,解讀了《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基坑、隧道施工坍塌防范導則》和《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項目規范》,旨在進一步強化各級監管人員、參建企業負責人、項目一線管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壓實安全責任,深入推進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來源:《中國建設報》)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印發《北京市綠色建筑標識管理辦法》(京建法〔2022〕4號)(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并自發布之日起開始實施。
《管理辦法》明確,新建民用建筑綠色三星級標識認定采用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一、二星級標識認定采用京津冀區域協同工程建設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DB11/T 825);新建綠色工業建筑認定采用國家、《綠色工業建筑評價標準》(GB/T 50878);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認定采用國家、《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評價標準》(GB/T 51141)??⒐を炇諅浒敢院筮M行綠色建筑標識認定。
《管理辦法》明確了市區兩級相關部門綠色建筑標識認定權限和管理職責。規定綠色建筑標識項目認定程序包括申報等6個環節。《管理辦法》提出主管部門應嚴格遵守認定程序;明確申報單位應強化綠色建筑運行管理;明確四類情形應限期整改;明確對發現存在整改期限內未完成整改等情形應撤銷綠色建筑標識。(來源:人民政協網)
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編制了《河北省無障礙設施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并于近日發布。
《指南》對無障礙環境、無障礙設計、無障礙路線、無障礙導識、緣石坡道、行進盲道等14個術語作出解釋,對各類無障礙通行設施、無障礙服務設施、無障礙信息交流設施、無障礙其他類設施等作出設計要求,明確城市道路、行政辦公建筑、商業建筑、教育建筑、醫療康復建筑、軌道交通等的無障礙設計要點。
《指南》結合我省地域特色,強調無障礙設施建設的融合特質,綜合采用示例圖、平面圖和文字描述相結合的方式,直觀地展示出各類無障礙設施的設計要點,為我省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來源: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網站)
黑龍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出臺《黑龍江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和《黑龍江省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并于近日實施。
兩部標準針對黑龍江省嚴寒地區的特點,對標國際發達國家技術標準,綜合考慮建筑全壽命周期的低碳建筑建設和運營管理,將被動式建筑與健康建筑、裝配式建筑、智能建筑相結合,不斷提升建筑綠色化、電氣化、智能化建設水平,為黑龍江省超低能耗建筑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兩項標準還對嚴寒氣候下建筑保溫構造的結構安全、低熱橋設計方法、建筑氣密性保障、熱回收設備防凍及結霜、建筑能源系統等問題的解決作了詳細的規定。注重在設計過程中體現低碳理念和思想,降低資源、能源消耗,通過技術創新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降低建筑用能消耗,為群眾提供更加綠色、健康的生活環境。(來源:《中國建設報》)
在日前舉行的《重慶市關于在城鄉規劃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解讀新聞發布會上,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在城市更新中將嚴格拆除管控,嚴禁隨意拆除具有保護價值的老建筑、古民居,不強制搬遷居民村民等。
《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多層級、多要素的保護傳承體系更加完善,到2035年系統完整的保護傳承體系全面建成。
《實施意見》提出建立保護對象、保護管理體制、保護規劃三大體系。明確各區縣應將本行政區域內各級各類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名錄等納入區縣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要把保護好各類歷史文化資源放在首位,采用“小規模、漸進式”保護整治方式和“繡花”等微改造方式。
重慶還將通過推進跨區域、跨流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工作等方式,進一步傳承利用好各類歷史文化資源。(來源:《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