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國家能源局發布《能源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較為完善、可有力支撐和引領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能源標準體系,能源標準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與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良好互動,有效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節能降碳、技術創新、產業鏈碳減排。到2030年,建立起結構優化、先進合理的能源標準體系,能源標準與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緊密協同發展,有力支撐和保障能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
自然資源部近日印發《關于積極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對國土空間規劃、土地計劃指標、用地用海審批、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節約集約用地、土地供應等提出明確要求,強調以用地用海等資源要素更好地服務于穩增長。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吳海洋表示,這些政策舉措將有效解決重大項目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進一步提高自然資源要素保障能力,推動有效投資重要項目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
近日,財政部、稅務總局、工信部聯合發布關于延續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政策的公告。公告指出,為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促進汽車消費,對購置日期在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間內、符合相關政策條件的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
日前,工信部、國務院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知識產權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原材料工業“三品”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我國原材料品種更加豐富、品質更加穩定、品牌更具影響力。高溫合金、高性能特種合金、半導體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等產品和服務對重點領域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到2035年,原材料品種供給能力和水平、服務質量大幅提升,達到世界先進國家水平,形成一批質量卓越、優勢明顯、擁有核心知識產權的企業和產品品牌。
近日,《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2)》發布。報告顯示,我國地質找礦不斷取得突破,礦產資源家底進一步夯實。截至2021年底,全國石油、天然氣剩余探明技術可采儲量已達36.89億噸、63392.67億立方米,油氣地質勘查在鄂爾多斯、準噶爾、塔里木、四川和渤海灣等多個盆地新層系、新類型、新區勘探取得突破;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取得重大進展,全國新發現礦產地95處,其中,大型38處,中型34處。
日前,由中國三峽集團投資建造的全球首艘新一代2000噸級海上風電安裝平臺——“白鶴灘”號在廣州南沙正式交付投運。“白鶴灘”號是目前全球范圍內起吊能力最強(2000噸)、作業水深最深(70米)、可變載荷最大(6500噸)、甲板面積最大(4200平米)的自升自航式一體化風電安裝平臺,升降系統、起重系統等核心作業裝備均實現全國產化。
10月14日,四川省清潔能源重點工程、全球首個超高海拔光伏實證基地——國家電投四川甘孜州興川實證光伏電站首批發電單元并網發電。該光伏電站總裝機共計600兆瓦,項目總占地面積約13650畝,總投資約32億元,全容量并網后年平均發電量12.68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39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7萬噸,將進一步優化四川省能源結構,助力四川省在極端天氣、突發事件下能源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