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浩潔
(作者單位:青島農業大學)
目前,傳播技術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大眾媒體的繁榮。從媒體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到,從紙媒的沒落到電視的興起,從網絡的普及到新媒體的發展,媒體的發展深深嵌入社會結構中,又積極參與到對社會文化意義的建構中。傳播學泰斗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了“媒介即訊息”[1],尼爾·波茲曼對此解讀為“每一種媒介都為思考、表達思想和抒發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從而創造出獨特的話語符號”,進而提出“媒介即隱喻”的論斷[2],指明了媒介對現實世界的定義與暗示,以及對人類思維方式和文化內容造成的影響。在當前媒體融合背景下,5G、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等新技術不斷被應用,短視頻得到了迅速發展,高校媒體的發展對廣大師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塑造、文化重構等產生了重要影響。
《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 所,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為4002 萬人,普通高等學校教職工256.67 萬人。目前,校園媒體逐漸成為師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校園媒體形態可謂是多種多樣,涵蓋紙媒、電臺、電視臺、網站、微博、微信、知乎、短視頻平臺及各類新聞平臺。
截至2020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9.86 億。當前各類媒體層出不窮,媒體之間的邊界正逐漸變得模糊,即時通信、網絡新聞、網絡視頻、網絡音樂、網絡文學、網絡支付等平臺,正通過細分用戶群,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逐漸成為校園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媒體屬性和功能,筆者將校園媒體大致分為傳統媒體、新興媒體。
傳統媒體主要包括報紙、電臺、電視臺、宣傳欄等,新興媒體涵蓋范圍較廣,根據平臺性質和校園使用頻率,大致可以分為社交媒體(主要包括微博、微信、QQ 等)、視頻平臺(抖音、快手、嗶哩嗶哩、央視頻等短視頻平臺,優酷、騰訊視頻等綜合視頻平臺)、新聞平臺(搜狐新聞、網易新聞、今日頭條、海報新聞等)、音頻平臺(喜馬拉雅、荔枝等)、社區問答平臺(知乎、百度百科等)。此外,校園新媒體還包括獨立的校園直播平臺、網站論壇、LED 屏幕等。
當前校園媒體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涵蓋的媒體類型多種多樣,特別是高校短視頻平臺的異軍突起,已經成為校園媒體格局的重要一環,其發展仍處于黃金時期[3]。同時,微信、微博平臺建設逐漸成為高校開展新聞宣傳工作、提升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抓手。此外,越來越多的高校校園媒體已經逐步進行了融媒體實踐探索,諸多前沿技術被應用到平臺建設過程中。
一是助力教育信息化建設。當前校園媒體建設進程放大了新媒體“全效”特質,多種應用集合在一個媒體平臺上,“媒體+”應用邊界不斷擴張,不僅實現了信息傳播,而且在招生就業、校園治理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是更好地記錄、存儲、傳播信息。校園媒體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實現對信息的全程記錄、存儲、傳播。例如,很多學校在舉辦大型晚會時一般會借助微博、QQ 等平臺進行實時直播,實現信息的實時傳播。
三是引導輿論。校園媒體平臺更加注重互動性和師生的參與,信息的交互傳播彰顯了“全員媒體”的優勢,也提升了自身的輿論引導力。全媒體時代,我國高校更需要強化議程設置和“把關人”角色,凈化校園輿論環境,塑造主流價值觀念。
四是塑造良好的高校形象。從“全息媒體”視角來講,當前校園媒體可以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方式,使用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形式和5G、VR 等技術,優化用戶感官體驗,塑造高校形象,形成流量集聚效應,提升學校的社會影響力。
2.1.1 傳統媒體平臺的建設情況
目前,青島農業大學的校報、網站、電臺、電視臺均由宣傳部主管。其中,校報于1982年3月創刊,歷經39年發刊1006 期,從四開四版的《萊農報》小報,發展到對開四版的《青島農業大學報》大報,面臨著媒體的轉型,校報由周刊轉為半月刊,辦報人員由5人減為2 人,開通網絡版,利用網站、微信等平臺加強宣傳。學校網站于2016年建設啟用站群系統,現已涵蓋26 個黨政機構、27 個教學機構和5 個教輔機構,各網站共用一個站群平臺,可以實現一稿多投、流程追蹤、稿件統計、網站監管等功能,極大便捷了新聞發布、編輯等工作。學校2002年從萊陽搬遷至青島后,隨即建設了校園廣播系統,組建了校園之聲廣播電臺學生團隊,開通了電臺微博賬號,入駐了喜馬拉雅網絡平臺,年均瀏覽量3 萬人次。
當前校園傳統媒體平臺受到新媒體的沖擊較大,網站、報紙、電臺的信息瀏覽量較少,在師生中的影響力比較小,但其因信息發布的權威性,仍然成為社會、媒體了解學校的權威渠道,也是學校重點鞏固的宣傳文化陣地。
2.1.2 新媒體平臺的建設情況
青島農業大學現有校級新媒體賬號13 個,包括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抖音、QQ、今日頭條、搜狐新聞、嗶哩嗶哩等平臺,全面覆蓋網絡和新媒體主流陣地,粉絲超過25 萬,年均發布信息萬余條、瀏覽量超過1 億次、推送熱點話題20 多個,獲得國家、省市各類獎項120余項。同時,青島農業大學還成立了大學生融媒體中心,一共有6 個部門,主要負責策劃、采編、運營等工作。經過運營探索和布局調整,突出社交互動、輿論管控、短視頻傳播、服務師生、對外宣傳五個功能,學校將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抖音、QQ 空間、今日頭條等五個平臺納入重點建設運營平臺,加強規劃、集中發力。另外,學校于2017年成立新媒體聯盟,初步構建起涵蓋“校級、二級單位、社團、班級”四級縱向新媒體矩陣,形成主題宣傳統一策劃、重點選題征集、優質內容推介報送的雙向內容生產機制。目前,學校自媒體平臺集中在QQ 空間、抖音平臺,具有服務化、娛樂化特點,對校園輿論產生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戶外媒體平臺由黨委宣傳部統籌管理,學工、團委、教務、后勤等部門根據需求申請設立戶外電子屏,可依托網絡實現內容調整和廣告播放。雖然戶外媒體平臺的傳播效果難以量化評估,但作為重要的校園文化陣地,戶外媒體平臺在信息發布、文化傳播等方面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綜合來看,校園新媒體格局更為復雜,初步形成了新媒體、自媒體蓬勃發展的格局,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初有成效;新媒體平臺發展呈現出專業化、集中化趨勢;媒體融合不斷深化,單個媒體平臺聚合的功能越來越復雜,呈現出朝著“超級平臺”方向發展的趨勢。
目前,青島農業大學堅持嚴管細管,加強校園媒體管理,不斷規范媒體發展秩序。一是針對網站、新媒體、宣傳欄等分別制定了管理辦法,提升了管理水平;針對校園輿情,制定了校園輿情管理方法,科學處理了校園輿情。二是注重媒體管理和過程監管,制定了媒體信息發布管理辦法、新聞宣傳工作獎勵方案,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統籌納入了管理范圍。同時,學校每年都會開展媒體安全排查和新媒體年度備案工作。三是加強對自媒體和互聯網群組的管理,相繼制定了師生自媒體賬號管理方法、互聯網群組管理方法,明確監管責任和管理規則,提高規范化、科學化管理水平。四是成立了媒體中心、新媒體聯盟,加強上下聯動、內容生產、媒體整合,提升了校園媒體的影響力。五是加強資源扶持。通過輔導員工作室、校園思政課題、媒體培訓班、網絡文化節等,著力打造了一支專業化媒體建設隊伍。同時,學校還通過提供運營經費,設立專項資金,提供辦公場所,成立運營團隊,為校園媒體運營提供了必要的資源支持。
面對國家政策的強力推動、第二輪教育媒體融合試點工作啟動及校園媒體轉型升級的需求,深入推進媒體融合是校園媒體發展的必由之路。學術界也給出了諸多實踐路徑,郭雯、方毅華、李蔚杭指出,應該“搭建一個融信息、內容、資源、效果為一體的全媒體平臺‘信息服務商城’,構建集信息、數據、智能、服務等一站式功能的全媒體大循環體系”[4]。王昕提出,應著力構建中央廚房式內容生產、分發機制,推進從“中央廚房”到“中央餐廳”“中央圖書館”“中央時光機”“中央數據倉”“中央商務區”的建設,以實現“平臺自主”和“流量自由”[5]。胡正榮認為,當前媒體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正逐漸走向智能場景時代,需要明確以云端化為產品存儲平臺、以垂直化為內容整合方式、以場景化為需求對接入口、以智能化為行業演進方向[6]。
我國校園媒體融合要結合學校發展實際,明確媒體融合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新聞傳播工作的社會價值;同時,也要更加關注高校師生群體的信息、服務需求。另外,我國高校要加強移動端媒體平臺的建設,加強內容生產,優化直播、短視頻平臺的功能,著力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校內各二級單位媒體平臺要突破定位限制,主動打破邊界,結合學科、專業、師資、學生等特點,重點打造個性化媒體平臺。
校園媒體聯盟建設是整合校園媒體資源、提升宣傳力的一個重要方式,雖然媒體聯盟建設在實踐過程中存在著組織結構形式化、內容建設同質化等諸多問題,但媒體聯盟建設應引起高校的足夠重視,切實發揮好平臺的集聚效應,引領校園輿論,強化對外宣傳效果。
我國高校要想扎實推進校園媒體聯盟化發展,就要搭建行之有效的組織框架,構建起“主任—輪值副主任—成員單位”的組織框架,發揮組織優勢,加強交流合作;加強新聞策劃,成立聯盟策劃部,整合優秀學生骨干,開展內容策劃、采編,舉辦校園主題活動,推出一批優秀的新聞作品;同時,要建立激勵制度,加強考核獎懲,切實增強聯盟成員單位的主動性、創造性。
隨著5G、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新技術、新手段也將逐步走進校園,融媒體云平臺、算法內容推送等未來可期。我國高校要用好新技術、新手段,重塑內容生產的流程,建設新型主流媒體,有效開展新聞宣傳工作,使其更好地服務教學科研、師生生活,著力塑造主流價值觀念。同時,高校媒體也要提升專業能力,主動反思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加強議程設置和話題引導,讓新技術能夠為我所用,提升信息質量。
全媒體時代,我國要警惕眾聲喧嘩的雜音,加強對校園媒體的監管。針對校園自媒體的管理,要創新方法和手段,加強溝通和引導,為校園自媒體參與學校治理提供必要的渠道。媒體管理要面對一個現實問題,媒體管理的目的在于鞏固校園輿論陣地,營造良好輿論環境,但商業化平臺對校園輿論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如抖音、游戲、影音平臺、直播等充斥著大量娛樂化、負面的信息。因此,在加強校園媒體管理時,更重要的是提高廣大師生的媒介素養,構建自我管理、自我篩選機制,讓用戶對信息進行主動甄別、篩選、過濾,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同時,我國高校要發揮新聞學、傳播學等學科優勢,廣泛開展新聞傳播類課程、講座、論壇、報告會等,加強對師生的媒介素養培養;定期舉辦媒體文化節或網絡文化節,將提升師生的媒介素養作為重要內容。另外,我國高校還可以利用國家網絡安全周等重要節點,加強網絡安全教育,提升師生網絡安全素養。
當前,我國高校在校園媒體的制度建設、媒體融合實踐探索等方面均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校園媒體在加強網絡空間思想引領、網絡空間文化培育、網絡空間行為規范、網絡空間生態治理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應看到,校園新媒體平臺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高質量內容生產機制不暢、數量較少,校園媒體影響力有待提高,新媒體聯盟聚合傳播效果不明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融合存在“鴻溝”,校園內生的移動媒體平臺發展空間有待拓展等諸多問題。特別是隨著校園媒體平臺的數量越來越多,是聚焦一個平臺集中發力還是采取多點突破的媒體運營方式,都需要綜合上級考核機制、校內資源的調動情況等多種因素,制訂符合學校實際的最佳方案。通過本文,筆者希望可以吸引更多人關注高校校園媒體的建設,共同推動高校校園媒體的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