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夢琪
(作者單位:山東廣播電視臺)
春晚作為一種“新民俗”,一直擁有較高的話題度和關注度,以往基本由流量明星帶動話題,觀眾的關注點也集中在明星和節目上。但近幾年來,觀眾對于傳統型春晚產生了審美疲勞,究其原因,一部分文藝作品趨向“病態”審美,質樸之美、陽剛之美、崇高之美被排斥和消解,不符合人們的精神追求。因此,為修正畸形審美觀、加強和鞏固社會主流審美、提升全社會的審美水平,應注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尋給養,不僅要追求形式美、外在美,更要追求內涵美、內在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形成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支撐著中華民族歷經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傲然屹立。在后期實踐中,節目組應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尋審美的文化內核、藝術形式、原創源泉和價值引領,以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有機結合的方式,創作出充滿中國文化元素和東方審美韻味的優質節目,以此彰顯中國文化的審美魅力,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中華美學。例如,2016年的山東春晚主題為花YOUNG年華;2017年為青春在一七;2018年為幸福出發;2019年為幸福久久;2020年為最愛中國年;2021年為幸福中國年。由此可見,山東春晚除了在主題表達上對地域文化、團圓文化等民族性內核進行表達外,更注重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針對各圈層受眾的文化需求設計熱度、觀賞性、藝術性相結合的內容,引發了受眾的共情與共鳴。除了盤點過往一年重大事件,春晚還具備傳統文化吉慶節日屬性,其主題是在定位準確、目標清晰的基礎上形成的,民族性(歷史性)與時代性是其必然屬性,同時春晚貼近受眾生活,給人以對美好未來的信心,與時俱進,肩負起傳播文化、寓教于樂的責任。
一臺主題春晚由多個節目串聯而成,不同節目的功能不同,但其圍繞主題,能夠把一臺晚會打造成一個雅俗共賞的綜合藝術體。每一個節目都是高水準文藝,有其獨特的功用,并且每個節目都緊緊圍繞晚會主題逐漸遞進,起伏跌宕,張弛有度。歷年春晚的精品節目主要是從新視角、新語態、小切口、小細節、大格局、大情懷上深挖、倒推內容創作,以動情、入理、走心作為呈現標準。其中,歌舞、小品、相聲被業內稱為春晚三支柱,適合表現喜慶、熱烈的氛圍,除此之外,還有不斷創新突破的藝術形式,如戲曲、雜技、魔術、武術等,全新的視覺表達藝術如擴展現實(Extended Reality,XR)技術、裸眼3D、全息投影、跨屏直播等。在傳播及收視上具有明顯優勢的語言類節目,其審美背后是社會文化問題,關系到應該以什么樣的文化來滿足和引導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一代。如果不創作出健康且具有崇高審美品位的文藝作品,不提供有文化內涵、有中華文化基因的文化產品,不對丑陋的審美加以駁斥,不對崇高的審美加以弘揚,就會出現美丑觀混亂的現象。近年來,不少語言類節目總是被人們詬病喜頭悲尾,過度煽情,而山東春晚的語言類節目在立意和情感節奏上作出了很好的平衡,既有深度寓意,也能讓觀眾從頭笑到尾,注重與社會熱點、焦點相結合,以喜劇的方式解決工作、生活中的難題,巧設CP 關聯矛盾和笑點,進行有態度的發聲。
歌舞類節目注重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的審美表現形式,如傳統文學、繪畫、書法、戲劇、音樂、舞蹈等文藝門類中的優秀作品,無不是中華美學精神的生動體現。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中華傳統文化積淀了豐富的藝術審美經驗,形成了具備氣韻美、意象美、意境美的文化遺產。人對美的追求蘊涵著對真善人格的向往,追求美的過程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的過程,一味追求表面美、形式美、外表美,容易變得名不副實、徒有虛表,因此,歌舞節目的價值表達在廣泛傳播的基礎上,要做到有態度、有情緒、有意思、有意義。
晚會剪輯是一種綜合藝術,是多種藝術的和諧融合。
春晚主題宣傳片的剪輯,主要通過合理設置景別把握宣傳片的整體節奏,畫面組接多選取具有儀式感的兩極鏡頭。首先展現舞臺縱深大全景及舞美鯨魚符號,營造整體年節氛圍后,穿插舞蹈近景、牛年創意造型近景,進而解說,點明主題主旨“大魚出海、岱青海藍,這是好看的山東”。其次,快節奏穿插主持人、百變絢麗舞臺及嘉賓的精彩互動,如現場黃渤、馮鞏互動“您是喜逢盛世”烘托懸念氣氛,并配合成龍、郭冬臨、金靖的精彩表演瞬間強化看點,“群星匯聚、祝福聲聲,這是歡樂的山東”。再次,字體包裝設計借鑒名家書法和舞蹈藝術的結合,排版突出“好看”“歡樂”“好聽”“情義”“奮進”等主題關鍵詞在畫面留白處,花字幕元素更具國民性。
舒緩類歌曲剪輯以歌曲《墨梅》為例,其由演員于毅與京劇演員劉棟巧妙融合歌聲與戲腔,創新表達國風詩詞的韻律美、哲理美、凝練美。后期剪輯針對歌曲的抒情性、寫意性,重點突出人物關系、細節表情、動作速度等元素象征,并根據人物心理情緒、音樂強弱變化、舞臺虛擬視效,設計每個鏡頭景別、每個淡入淡出銜接點。開場第一個長鏡頭,用20 秒交代于毅孤身深處夜幕,緩緩提起的手臂伴隨節奏的疊化,進而聽到他第一句詩詞:“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他凝望遠處的眼神伴隨戲腔的轉音,緩緩疊入角落里花旦的身影。虛擬花瓣在前景緩緩落下,背景中的人已經疊化成劉棟飾演的花旦,此時遠處于毅望月緩緩唱道:“不與凡花爭奇艷”,淡入近處花旦的表情,感受“傲霜斗雪笑風寒”,力求觀眾在第一個鏡頭、第一組蒙太奇中就融入情境,感受中華文化之美,增強內心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春晚的備播錄制總時長常常幾倍甚至十幾倍于播出時長,取舍海量素材的關鍵是要明確,人們最終記住的不是剪輯,不是故事,而是情感,是他們的感受[1]。這也是春晚近幾年后期敘事方面的進化趨勢:減少紀實再現,強化氛圍的“標準處理”,深挖情感、故事、節奏等,進行影視化呈現處理。面對豐富的鏡頭素材,以往的剪輯方案是線性排列組合景別鏡頭,現在則是在排列組合“情感”,即用一組“剪碎”的鏡頭,排列組合創作出帶有定向情感色彩的蒙太奇段落,對角色和故事內容產生決定性影響[2]。例如,山東春晚的情景劇《為愛出征》,以一對即將結婚的青年情侶展開故事情節,開場內容通過設計、剪輯過的聲音(對白,背景環境音)交代故事發生在春節期間、闔家團圓時。這段素材通過非線性、跳躍的多人對白及鋪墊性的情緒音樂,逐漸轉移故事中心[3]62,從而迅速抵達故事第一個矛盾點:男友準備結婚而女友身為護士即將奔赴抗疫一線。隨后剪接節奏放緩、突出心理情緒細節,男友無處安放、得不到女友回應的兩組眼神與動作變化,體現出男友心中的不理解。第二個矛盾點是當晚女友即將出發,男友心理情緒的轉變。后期通過聲音的改變暗示情緒的變化,在男友詢問出發時間、家人推出行李箱時,鋼琴低沉的獨奏逐漸轉為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的溫暖吟唱,緩緩流露男友表情變化下心底的聲音:“夜空中最亮的星……”同時交織女友的告白:“阿征,答應我……”聲音將他們堅定、深厚的感情外化。
匹配剪輯是內容轉場設計經常用到的方式,要求兩個鏡頭之間必須有可以匹配的元素,如對象動作、相對位置、視線焦點、顏色形狀等,匹配度越高,轉場效果越流暢自然。過去的轉場處理通常為場景線性邏輯過渡,現在則多嘗試挖掘戲劇性細節元素進行匹配剪輯,使觀眾自然代入廣義場景中感受主題,這個細節在這個特定時刻與戲劇(情感)是有關聯的[3]13。《為愛出征》的高潮點是男友了解情況后決定為一線運送物資,與女友成為戰疫隊友,兩人隔著玻璃門重逢,久久凝望。此處后期刪掉所有敘事獨白,將“手”作為唯一的匹配剪輯元素設計轉場進行升華,隔離玻璃上兩手相合的特寫是重逢后的激動與喜悅,繼而是全景、近景兩手相合的鏡頭疊化,同時配合歌曲“你是否相信,那答案就是你”,完成了象征映射,使共情瞬間“無聲勝有聲”。當“所有的磨難都是為了重生,所有的離別都是為了重逢”的主題通過字幕濃縮在畫面上,兩手相合的畫面轉換至抗疫醫生、外賣員、基層干部、警察等無數普普通通的平凡人,觀眾也看到了自己在過去一年所經歷的點點滴滴。
在主旋律歌曲的呈現上,后期在傳承紅色精神的基礎上探索國家記憶的當代表達,逐漸從過去單一、原生態的后期表達,轉向當代背景下多種文化精神符號的融合性表達,形成了全新的藝術風格。以2021年山東春晚歌舞節目《我的祖國》為例,歌曲中涌動的愛國情感、思鄉情懷和強烈的英雄主義氣質,溫柔而有力量的旋律成為幾代人心中永恒的經典。
2020年,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無數優秀中華兒女挺身而出,他們不懼危難,守衛人民的健康防線,這份氣魄與堅守正是“喚醒那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的當代傳承與變奏。因此歌曲節目《我的祖國》后期制作著重考慮了以下要點:
節目前4 分40 秒是全新編舞,配合子彈時間360度環繞技術拍攝,歌曲《我的祖國》充滿對祖國、大地的深情厚誼,但節目對深厚內涵的表達方式是藝術的、青春的、時尚的。節目的舞蹈部分運用了山東地區傳統舞蹈的典型代表“鼓子秧歌”,不僅展現出中國人的英勇頑強,也蘊含一股強大的青春力量,現場舞美、舞蹈藝術家、燈光、子彈時間等技術的運用也讓舞蹈極具戲劇色彩和敘事性,賞心悅目。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當郭蘭英質樸而有力的歌聲穿越半個世紀的光陰而來,配合蜿蜒黃河、黃河口濕地、齊魯大地綠水青山畫卷般的航拍長鏡頭,即刻喚起觀眾對山河錦繡、國泰民安的共鳴。
《我的祖國》節目后2 分30 秒是合唱部分,前兩句歌詞使用了歌唱家郭蘭英的原聲,既溫柔甜美,又充滿力量。隨后,張繼科、許魏洲、于毅的聲音與郭蘭英的歌聲無縫對接,完成了一場跨越時光的對話。當濟南三澗溪村村民、邊境線上的邊防警察、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員、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者、棲霞金礦事故救援隊員、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科技工作者等一起“云合唱”時,節目組通過巧妙設計,實現了屏內屏外、老中青少、線上線下全民大合唱,為受眾營造了沉浸式的視聽體驗,利用鏡頭內和鏡頭間所產生的含義喚起觀眾的共鳴[4]。當《我的祖國》響徹于春晚高潮段落時,歌曲強大的情感共鳴與意識召喚力量充分彰顯——“每當我們心里有一種對國家的激情,充滿了對國家情感的時候,或者要表達我們國家的一種自豪感榮譽感的時候,我們就會自然地唱起這首歌來,它就是我們的心聲”。晚會主題在此得到了印證與突顯,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了新樣本。
晚會的視覺呈現效果借助4K 超高清素材得以提升。具體來說,以往春晚是基于多種標準的高清素材進行制作,但在特定錄制環境中,部分畫面不盡如人意,因此越來越多的節目選擇基于4K 標準進行后期創作。
4K 超高清畫面擁有更大動態范圍與更豐富的色彩空間,使后期創作空間和創作維度不斷擴大。例如,以往舞蹈類節目的視覺呈現常受限于窄色域、畫幅尺寸、每秒幀率等,對特定畫面后期只能進行簡單的放大或重復性處理。現如今,通過4K 高速攝像機可輕松獲得從未捕捉到的細節素材,通過裁剪、調整素材參數進行空間或時間上的二度取舍,就能完成全新的視覺表達和意境渲染。晚會視覺要求較高,會使用大量不同型號及不同成像尺寸的攝像機、特種設備,因而呈現的畫面色彩和色調也不盡相同,后期借助調色軟件對LOG、RAW 素材進行定向色彩管理,可形成統一的視覺藝術風格。但需要注意的是,4K 后期制作中還有很多視覺標準需要聯動調整量化,如燈光、置景、景深等,因此要探索出比高清標準更精致、更細致的配套方案,為觀眾提供全新的視覺體驗[5]。
打破不同圈層文化之間的壁壘,需要后期創作者內蘊崇高的時代精神、開闊的文化格局和鮮活的現實觀照,用豐沛的原創力溝通不同代際的受眾,提升主流價值的向心力和感染力,發揮文藝作品引領社會價值的重要作用。它的突破體現在創新、創意、技術、想象力等多個維度,這些都是以人才為依托的,也是以匠心為前提的。隨著媒體融合進程提速,電視媒體短視頻傳播進一步深入,七成用戶看過電視媒體短視頻,五成用戶看過晚會及活動直播。可見,互聯網已成為春晚傳播的重要載體,成為延展和重塑春晚的“云”平臺,成為人們認知、感受綜藝晚會的公共空間,成為折射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與審美期待的窗口。不同地區、不同背景的人們共同點擊相同的視聽內容,會疊加累積熱點,沉淀深層的情感關聯,因此后期制作要以“視頻基因+創新表達”擁抱受眾群體。后期創作不是一味尋求標新立異,需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地從事創作,關鍵在于后期創作者要堅守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立足地域文化資源,深挖精神內涵,進行藝術化提煉,將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傳遞出大眾對家國、親人的摯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并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喚起不同年齡層受眾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