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振
(作者單位:南充市廣播電視臺)
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時政新聞則是關于國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肩負著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這五個“事關”,明確了新聞輿論工作在我國發展戰略中的地位與價值。
目前,在新媒體多元發展的背景下,電視語言極為活躍,新聞表達的內容也極為豐富,文字、影像、音頻、播音等綜合性手段的使用,對播音主持人特別是時政新聞播音這樣擔任前臺傳播工作的角色來講,挑戰尤其巨大。這就要求播音人員要結合時政新聞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播音技巧進行報道,從而形成良好的新聞信息傳播效果。因此,在時政新聞播音工作中,要重點針對時政新聞信息進行分析,按播音工作的需求開展播音工作,提高時政新聞播音工作的綜合效果。
時政新聞播音工作的開展具有特殊性,時政新聞播音員不是一般的“代言人”,他(她)既要會講別人的話,又要會說自己的話:既是黨和政府意志的傳播者和體現者,又是上傳下達的執行者。在實際開展播音工作的過程中,要注意體現其特點,促進播音工作高水平開展。具體來說,時政新聞播音工作的開展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其一,真實性,即在時政新聞播音工作中,播音員在播報環節必須嚴格遵守客觀性和真實性原則進行播報,講求時效,體現“新”的價值;其二,時政新聞播報的政治色彩較為鮮明,要求播音人員能從宣傳黨政思想的角度對新聞信息進行播報,旗幟鮮明,基調明確;其三,時政新聞播報內容較為廣泛,能從國家、國際的角度對新聞信息進行播報,要求播報用語能引領民眾的思想;其四,時政新聞播報要求堅持嚴謹的播報風格,語言使用標準和規范,播報態度要嚴謹,必須做到邏輯嚴密、層次清晰,播報的語言也要體現出層次性、精準性的特點。
在對時政新聞播報形成系統認識的基礎上,為了能提高播音效果,還要注意明確播音技巧,有目的、有針對性、有技巧地進行播報。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傳播新聞的有聲語言必然要遵循這一原則。《中國播音學》對新聞播音的真實感做了具體的定義:播音員依據新聞稿件提供的事實材料,通過一系列播音創作思維活動,把自己并未親歷的事件,加工成似乎是自己親身采訪的實實在在的事情一樣。這種對新聞事件的耳聞目睹、親臨采訪感覺的語言體現,我們稱之為新聞播音的真實感。時政新聞播音員必須弄清時政新聞事實的基本線索、脈絡、新聞事實的重點,并如實播報。
那么,要如何獲得“真實感”呢?一方面,要注重日常學習積累,關注社會發展、關注民生、深入生活,主動積極參與實地采訪報道,勤思考,多動筆,進行思維加工,再現新聞現場,并充分發揮新聞人的職業敏感性優勢,抓住時政新聞事實的重點和要點,弱化次要信息。經過這樣的思維和備稿,在播報過程中自然不會吞吞吐吐,含混不清,而會思路清晰、表述流暢,真實感強。另一方面,要求時政新聞播音的吐字歸音、發聲必須“實”,用“實”聲,用最真實的中音區,揚而不飄,沉而不咽,真實傳達時政新聞事件的“振奮、自豪、緊張、焦慮、喜悅、悲傷、沉重”等各種情緒。這是時政新聞有別于其他文體類播音、朗誦等的重要區別。例如下面這篇稿件:
今天一大早,從甘孜阿壩的雪域高原到興文苗鄉,從大小涼山彝區到北川羌城,少數民族同胞身著節日盛裝,舉行莊嚴的升國旗儀式,感慨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帶來的新變化,深情表達對新中國72 歲華誕的祝福。
播音員帶著激動、喜悅的心情播報這篇時政新聞,用實聲,氣息飽滿、感情充沛,讓受眾真切感受到喜悅與自豪,感受到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的祖國發生的改天換地的變化。在播報這種稿件時,絕不能出現“軟”“拖”“沉”等方面的問題。
經常有這樣的播音體驗:拿到一篇新聞稿件后,料想有很多人想知道這一信息,播發這條新聞可以幫助很多人,從而產生強烈的播講愿望。《中國播音學》對新聞的新鮮感下了這樣的定義:新聞的新鮮感就是把剛剛在事件發生現場的所見所聞迅速報告給受眾的迫切感。有了新鮮感后,對所播的內容就會產生強烈的播講欲望。這種積極的播講欲望會使有聲語言表現出以下特點:第一,語速適中,語句呈現推進感;第二,語氣、語勢抑揚頓挫,節奏感強;第三,重音突出、停連得當,吐字清晰、語言流暢,能準確反映新聞的內容和重點。播音員拿到稿件,要能迅速找到時政新聞中的“新鮮點”。“新鮮點”概括起來如下:時政新聞事件的大小、新聞內容的實用價值大小、新聞事件發生地點的接近度、新聞要素的知名度,新聞事發的時效性、反常性、沖突性,以及事態的發展變化、涉及的名人效應等。
新鮮感本質上是人類對信息的期盼。新聞報道就是對人們信息訴求、好奇心的滿足。人類也是在這樣“興趣—接觸—傳播”的過程中不斷進步。
在對時政新聞進行播報的過程中,播音員要注意對播音的速度進行控制,體現個人風格,并注意播音的節奏。不能以語速快慢來判斷播音的效果,而是要將時政新聞的內容、時政新聞的重要程度,以及播音速度、播音節奏、播音風格融合在一起進行播音,確保時政新聞播音能被觀眾所接受和認可。例如:
“開展環保督察巡視,嚴格環保執法”是“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的重要內容。實施綜合環保督查是適應當前環境形勢的需要,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污染問題。近日,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通報嘉陵江南充段非法碼頭整治等工作滯后,侵占岸線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典型問題通報后,南充市縣兩級相關部門全面認領、深刻檢視,并立說立行、立行立改,南充市交通運輸局和市航務管理局迅速行動,成立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通報典型案例問題整改工作領導小組,狠抓問題整改。各(市、區)縣參照成立了相應機構,并結合轄區實際,制訂了具體的整改工作實施方案。
南充市縣兩級典型案例問題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嚴格按照國省非法碼頭整治標準要求和《南充港總體規劃修編》規劃,對南充市非法碼頭整治情況開展了一次全覆蓋排查,全面梳理問題,形成整改方案。
這類時政新聞帶有政策性、指導性、宣傳性,播音員在播報這類新聞稿件中要將硬性的規定轉化為有溫度的語言。這就要求播音員播報時找準新聞的“新鮮點”: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污染問題,嚴格環保執法,不容推諉扯皮,敷衍了事。因此,播報時應氣息飽滿、字正腔圓,準確傳達黨和政府的聲音,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語速為中速偏快,可把握在220~240 字/分鐘,并找準重音和停連,播出新聞的節奏感。
在對播音節奏進行控制的過程中,播音員要提前針對新聞的主要內容、新聞信息的重要程度進行分析,并找準新聞的“新鮮點”,按照播音的思想等對播音的節奏進行控制,突出重點層次和重點語句,使時政新聞播音工作的開展能更加精準地傳達新聞信息;能提高觀眾對新聞信息的關注度;能從簡要的新聞信息中找準新聞重點內容,獲取關鍵信息,從而提高時政新聞信息的綜合傳播效果。
時政新聞播音本身能反映黨和政府的形象,并且新聞播音體現出一定的政治性和重要性特點,因此要求時政新聞播音員保持端正穩健的播音形象,從發型、化妝和服裝等都需要進行控制。一般播音員的發型能夠體現出平整的特點。男性播音員的服裝以西裝為主,顏色不要有雜亂感,體現嚴肅端正的特色。女性播音員的服裝也要重視嚴肅性,整體體現出清爽干練的特色,形象端莊,能更好地代表國家的形象。前不久浙江臺一新聞主播遭遇演播事故,現場反應太大,表情有點失控,造成很大影響。這也讓新聞從業人員時刻提醒自己: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直播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心理上的準備,遇到意外情況不慌亂。職業要求時政新聞播音員能顧全大局,有良好的應變能力,能對突發情況進行處理,播音過程中眼神也要盡量飽滿堅定,唇形一般不要出現大幅度的調整,并且要盡量避免頭部的大幅度擺動,手臂基本上應該保持靜止的狀態,力求能向觀眾傳達出嚴肅、穩重的信息,提高觀眾對新聞信息的信任度,形成穩健的播音風格[1]。
時政新聞播音員在對新聞信息進行播報的過程中,要結合新聞信息的內容對播報的情感基調進行調整,使播音信息與播報基調形成統一的狀態,借助聲音更好地對稿件內容進行介紹,突出時政新聞播報的特色。一般而言,時政新聞信息能否進行成功的播報,對新聞信息基調進行判斷是最基礎性的工作內容。只有播音員對稿件內容形成準確的理解,能按照新聞所反映的中心思想對播音的基調進行確定,才能在新聞播報工作中提升受眾群體的觀感,提高受眾群體對新聞信息的接受度,從而增強新聞信息傳播效果。因此,要對播音員基調控制能力進行訓練。新聞事件以傳播事實為主,同時新聞傳播又難以避免帶有某些“個人主觀色彩”。這種“個人主觀色彩”在時政新聞播音過程中必不可少,是時政新聞播音員由時政新聞內容引發的公共情感態度的適度表達。我國的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時政新聞報道必須體現國家意志、人民意愿,絕非時政新聞播音員自己的狹隘的態度。因此,播音員在播音工作中一定要做到聲音有力,凸顯時代感,有生命力地進行播報,在確定整體基調的基礎上,通過新聞播報清晰明了地呈現新聞故事的主要脈絡,切實凸顯新聞播報工作的綜合影響力,為新聞報道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促進新聞播音工作高質量開展[2]。例如:
今天上午,南充市項目建設主戰場再傳喜訊,南充市二季度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營山縣舉行。今天集中開工項目140 個,總投資364.1 億元,這些項目的集中開工,再次掀起全市項目攻堅的熱潮。
在這條消息中,南充人民大干實干的場面令人振奮。在播報過程中,播音員應采用明快的語速、上揚的語調、樂觀洋溢的表情播報這條新聞。播音員在播報中表露出的因事而生的態度和感情會對受眾產生深刻的影響,起著感染受眾、引導受眾、影響輿論的重大作用。
在播報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播音員感情基調把握要準,要避免在播報過程中帶有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強烈的個人情感。備稿時,遵循以下步驟:第一,初看稿件,確定最初基調。分析判斷:這是好事還是壞事?自己是贊成還是反對?第二,看稿件,調整確定播報基調。反問自己:態度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不是正能量?如果自己的態度是消極的,應收起個人情緒,向積極的、正能量方向靠攏。
確定了感情基調,要如何來播報把握呢?一是通過語速快慢來表達;二是通過語氣的抑揚頓挫來表達;三是通過輕重音來表達。例如:
近日,南充市蓬安、儀隴、營山大部分地方普降中到大暴雨,造成58 個鄉鎮、15.36 萬人受災,638 人緊急轉移,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 萬元。災情發生后,南充市迅速啟動抗災救災應急預案,組織抗災搶險自救工作。
由于黨委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對災害情況的高度關注,播音員在處理這條時政新聞時,語速為中速偏快,以盡快傳遞災情的最新報道。同時,所有數字應強調、重讀,表情應嚴肅沉重,絕對不能表現出輕松愉悅的不當情緒。
時政新聞播音工作與一般的民生新聞報道存在一定的差異,時政新聞中一般會應用大量的虛詞,如“很多”“重大”“很大”等,還會經常使用“指出”“強調”“希望”等官方性的語言,語言形式固定性較強。這要求播音人員在播音工作的過程中,關注新聞播報的準確性,要按照稿件的嚴密性和邏輯性進行播報,做到用字嚴謹,能夠準確地對新聞信息內容進行傳達。同時,在播報民生類新聞信息的過程中,要注意對語言進行調整,從關注民生的角度選擇使用相關語言,凸顯語言特色,提高受眾對民生新聞信息的了解度和接受度。比如下面這篇稿件:
昨晚,2021年四川省舞蹈新作比賽閉幕式匯報演出在南充大劇院舉行,20 個優秀作品在當晚的演出中精彩亮相。
由南充歌舞劇院帶來的《大皮影》拉開了閉幕式匯報演出的序幕。隨后,四川省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四川電影電視學院舞蹈系、成都市文化藝術學校等帶來的《江城子記夢》《衣匠》《瓷彩》等多個節目相繼登臺。不同題材、不同風格、不同地域的舞蹈交相輝映,共同演繹出美輪美奐的蜀風蜀韻,贏得觀眾連連喝彩。
這篇稿件就沒有“指出”“強調”“希望”等官方語言,內容輕松而愉悅,因此播報這類稿件應發音輕快,氣息靈動,體現藝術的美感。
時政新聞報道能夠將人民和國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時政新聞報道工作的開展能有效促進新聞信息的廣泛傳播。因此,時政新聞播音員在開展播音工作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播音技巧,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播音,如此才能精準地向社會大眾傳播國家方針政策以及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信息,從而提高時政新聞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