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 杰

數字化大潮正以席卷之勢深刻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而與此同時,許多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對于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一直存在不會用、不能用的現象,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正在悄然形成。日前,2022科技向善創新周上發布的《科技向善白皮書2022》,將目光重點放在信息無障礙、數字助老等問題上,給冰冷的科技注入了暖意。
其實,如何消除“數字鴻溝”,讓特殊群體跟普通社會公眾一樣享受到方便、快捷和高效的數字服務已成為產業共識,信息無障礙已成為社會信息化建設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信息無障礙,是指通過信息化手段彌補身體機能、所處環境等存在的差異,使任何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獲取、交互、使用信息。
無障礙并不是一個特別新的話題,但在過去20年里,數字技術在給普通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卻在某種程度上也給視障、聽障以及認知障礙人群帶來新的學習門檻。相較于老年群體的“學不會”,視覺聽力障礙群體是實打實的“用不了”。
“從2004年開始,我們就開始嘗試以‘視覺講述’的方式為視障人群講述電影,此后又創辦心目圖書館,發揮志愿者的力量為盲人讀書,通過把書籍變成語音的方式進一步擴展盲人‘看’世界的邊際。”北京紅丹丹視障文化服務中心旗下心目影院創始人王偉力表示,在推進視覺障礙群體獲得平等的信息之時,我們不同意也不接受讓視障群體邊緣化,也不愿意把他們變成一個特殊的群體。視覺呈現的故事能給他們帶來的是社會常態的認同、認知和社會文化、思想、情感的一種共享。
優酷視頻日前也上線了一個無障礙電影專區,用的就類似心目影院這種解說的方式,讓視障群體也能夠在線“欣賞”一些電影。
或許,很多人都覺得信息無障礙跟自己并沒有什么關系,但根據世界銀行和世衛組織2011年出版的《世界殘障報告》的數據顯示,每個人一生中平均約有11%左右的時間處于“殘障”狀態。也就是說,信息無障礙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
一直以來,包括騰訊、阿里、百度、字節跳動等在內的國內互聯網企業都在積極推進信息無障礙進程。
“當前很多APP應用需要驗證碼確保信息安全,而這也正是視障用戶苦惱的,他們常常被驗證碼卡在登錄的過程中,能通過全憑運氣。”騰訊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總經理陳妍表示,一些看似不大的無障礙改進,背后的技術并不簡單,應用前沿數字技術很關鍵。
將盲道數字化和無障礙化,讓復雜環境下的盲道真正可用,大數據、5G和AI技術也正發揮著關鍵作用。
“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我們將GPS和雷達波裝置安裝到導盲手杖中,就可以收集盲人出行時的反射數據和位置數據,再將數據投射到地圖上,從而得出盲人行走在盲道上時會在哪些地方遇到障礙。”城市象限創始人茅明睿表示,智能盲杖的出發點其實就是解決怎么以簡單的方式去感知盲人出行的障礙情況,采集障礙信息的同時還能提供導盲服務。
在聽障領域,騰訊天籟實驗室日前對外公布了一個集測聽、輔聽、遠程看護于一體的APP。基于精準測量,可以針對每個人的聽損狀態,在特定的頻段施加不同的輔聽增益,提供個性化的輔聽。
數字技術的進入,讓一直是挑戰的信息無障礙建設逐漸演變成一種機遇。不論是用數字手段去優化城市盲道、讓聽障群體利用數字技術去補足聽覺的信息,亦或是依托遠程辦公形式給予視障群體更多工作機會,都在進一步證明適老和助殘已經成為科技向善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