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師

近日,湯加海底火山劇烈噴發,媒體報道稱威力堪比1千顆原子彈,次生自然災害如海嘯、火山灰、極端天氣等可能隨后而至。地質災害凸顯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地質環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也受到關注。
隨著現代醫學研究越來越深入、分支越來越多,派生出地質醫學、地理醫學、氣象醫學等眾多與健康相關的人與自然因素的門類。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此話是有科學依據的。廣義指人與自然的關系,狹義指生活在某地質和飲水條件下人的狀況。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健康,也“養”一方人的疾病。
人類是地球物質發展歷史的產物。人體中60多種元素含量與地殼及海水中這些元素的分布有明顯的相關性。人體血液中和地殼巖石中元素平均含量相關性曲線趨同,同幅共振。
生物與其所在環境是在相互適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因而生物體內與環境中這些元素能夠保持動態平衡。但由于自然或人為的原因,地球的地質化學條件可能存在著區域性差異,如地殼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等。這種區域性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控制著人類、動物和植物的發展,造成了生物生態的區域性差別。如果這些區域性差異超出了人類所能適應的范圍,就可能造成各種“地方病”,或稱之為“地球化學性疾病”。
地球化學組成帶來的異常,通過飲水、蔬菜、糧食等飲食作用于人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地質決定體質,比如,地質土壤中含硒、碘、氟、砷等元素的多少會影響人體健康。
海南省澄邁縣土壤中富含硒等多種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被聯合國老齡所、國際人口老齡化長壽化專家委員會授予“世界長壽之鄉”稱號。但是,我國從東北到西南的一條過渡地帶上,即黑、吉、遼、內蒙、冀、豫、晉、魯、陜、甘、川、滇、藏、黔、鄂等15個省、自治區的309個縣低硒。
硒等多種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缺乏或失衡,與其他生物因素協同作用,干擾或破壞人的心肌代謝,引起心肌損傷,導致地方性心肌病、非特異性心臟病。
由于在我國黑龍江克山縣發現地方性心肌病,故稱為克山病。根據流行地區的現場調查資料表明,克山病的分布與地質因素如地貌、巖性、土壤、地下水等之間存在著規律性的聯系,即發病地區多位于典型的地質侵蝕區,而相鄰的無病地區多位于地質堆積區。這種地質條件的差異表現在飲水上,發病地區因地表易溶元素的強烈流失而使飲水中離子總量低,主要是鈣、鎂、鉀、鈉、硫等離子減少,而在無病地區因地表易溶元素的富集而使其飲水中離子總量增高。
我國西南、西北、華北等內陸高原、山區鄉村地質土壤中的碘鹽被沖洗流失,以致飲水和食物中含碘量不足,阻礙甲狀腺激素合成,導致代償性甲狀腺腫大,由此因素引發的單純性甲狀腺腫常見于多山地區,例如云貴高原,故又稱地方性甲狀腺腫。在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地區,如碘缺乏嚴重,可出現克汀病。然而,缺碘不一定是地方性甲狀腺腫的唯一原因。有些地區由于碘攝入量過高,抑制甲狀腺激素合成和分泌,也造成地方性甲狀腺腫。
氟是地殼中分布較廣的一種元素,但分布的地區差異很大。在干旱的內陸盆地和鹽漬化的海濱地帶,土壤、水及農作物中含氟量可能較高。我國北方、西南和西北地區人員有因長期攝入過多的氟而引起的以斑釉齒和氟骨癥為特征的地方性氟病。而適量的氟可取代牙釉質中的羥磷灰石的羥根而形成氟磷灰石,它是牙齒的基本成分,可使牙齒光滑堅硬、耐酸、耐磨,有抗酸作用,抑制口腔中的乳酸桿菌,降低碳水化合物分解產生的酸度,從而預防齲齒。
地質化學因素跟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與死亡率有密切聯系。有研究資料表明,某些地區的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的分布與地層結構的類型有關,鈣、鎂以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的過多或供應不足,均可對心血管系統的生理功能造成不良影響;死于冠心病者主動脈內不能檢出鉻元素;鎘可引起小動脈硬化等。
地殼中的砷多與方鉛礦、硫化礦、閃鋅礦等共生,某些地區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的局部含砷量高,達到引起慢性砷中毒的水平,表現為“黑腳病”的地方性砷中毒。
環境是一個極其復雜、辯證的自然綜合體,一切生物都要適應環境而生存。但人適應能力有限,當有害的環境長期作用于人體,或者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引起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不要住在周圍土壤中含有對人有害的特殊元素等的地方。土壤中含有對人有害的物質會間接通過水、空氣等進入人體,使人患病。
不要住在潮濕或臭爛的地方,否則會導致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皮膚病等。潮濕腐敗的地方是細菌的天然培養基地,是產生各種疾病的根源。
不要住在有地下暗河流、雙層交叉河流,或者有坑洞、斷層,或者有復雜地質結構的地方。它們都可能放射出長振波或污染輻射線或粒子流,人會受到有害波的影響,導致人頭痛,眩暈、內分泌失調等癥狀,甚至會導致腫瘤的發生。
不要住在周圍有礦藏的地方。防止特殊元素直接對人產生危害,開采礦引起污染空氣、水源、土地等,間接對人產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