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符曉波

剛剛過去的春節長假,“中國天眼”(FAST)科普基地迎來訪客小高峰。不少青少年天文愛好者前去研學,感受FAST這一大國工程的科技魅力。
其實,貴州的這口“大鍋”自建成以來,對于愛好天文的青少年群體而言一直是魅力無限。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天體物理學家武向平在“中國天眼”FAST系列重要科學成果發布會上透露,“中國天眼”考慮拿出1%的觀測時間,對全國中小學生開放。
消息一出,瞬間令熱愛天文的家長和青少年充滿期待。
“中學生可以申請FAST觀測時間嗎?”早在2021年9月,貴州省“2021開學科普第一課”上,貴州師大附中的一名學生就向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FAST時間分配委員會主任邱科平提出了這一問題。當時的邱科平回答是,“FAST觀測時間中學生原則上可以申請,不過科學競爭非常激烈”。
FAST向全球開放共享,只要有好的科研想法,理論上中小學生也是可以申請的。但是在先前的規則中,要與全球天文學家在同一水平、同一標準下提出觀測申請,尚處在知識水平初級階段的中學生很難通過遴選。邱科平在回答中學生問題時補充:“未來FAST或許對中學生有專門考慮。”
可喜的是,這一設想僅僅幾個月后就被兌現。武向平表示,面向中小學生開放觀測時間意在激發青少年群體的科學興趣,從小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
“作為我國著名的大科學裝置,它不僅服務于科學家,同時也面向下一代,服務于科學教育,這是一個意義深遠,非常有情懷的做法。”知乎天文學話題優秀答主、說青年天文教室連線創始人劉博洋表示,作為天文學研究人員和科普教育從業者,他自己非常樂見這一個重大舉措。
FAST年觀測時長超過5300小時,從FAST觀測時間中拿出1%向中小學生開放,每年大約為50個小時。這些觀測時間對于FAST來說非常寶貴,但這一提議卻幾乎得到不少天文學家的贊同。他們希望以此來支持全國中小學生,激發他們探索宇宙的興趣。
從專業領域和科普角度出發,FAST該如何開放才能既保證科學家們的科研工作正常開展,同時又能讓中小學生在接觸中有切實收獲?有天文學研究者表示,專業觀測涉及比較尖深的課題,特別是向FAST這種大型科學裝置提出觀測申請,需要具有科學價值的想法并經過嚴格的審核程序,而這些對于知識學術水平還處在初級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說,門檻較高。
“為了能讓少量的學術資源最大化的去影響更多學生,使寶貴的觀測時間更有科學價值,需要設計更加嚴格公平的遴選機制。”劉博洋建議,可嘗試前置培養機制,通過前期開課學習、公開選拔,專業輔導,全程幫助真正具有潛力的中小學生提交專業申請,實現觀測愿望并最終撰寫相應成果。
此外,中小學生們可以在老師和專家的組織下,充分利用目前FAST向全球開放共享的巡天數據,并對其進一步挖掘。
“如果有機會,應鼓勵孩子大膽提出科學設想,去參與遴選,爭取機會。”天文愛好者謝宇飛表示,希望下一代能有更好的機會接受科學教育,開闊視野。
和許多家長一樣,中國科學家們也在盡最大努力呵護青少年的科學熱情,渴望能培育更多新生代力量投入到天文科學事業中來。公民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創新的土壤,要從娃娃抓起。國務院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將著力提升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水平。
我國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及海外一些大型科學裝置都有向公眾開放觀測的先例。不僅如此,結合現代先進傳播手段,一些大型科學裝置還通過直播形態讓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有機會參與專業觀測。
劉博洋說,大科學裝置向公眾開放可以有很多種形式。不過基于各類大科學裝置的特點,需要科學教育從業者在前期就設計好規則,從科研價值和科普價值兩個維度做好統籌,提出科學、公平、合理的遴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