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康,王丹丹
(鄭州財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5)
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指出要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提質發展傳統產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計劃,不斷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建設高質量現代化河南,更要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2018年12月17日,鄭州市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國家中心城市是具有較強引領輻射功能的城市,鄭州市提出了重點建設的九項配套工程和六項基礎工作,其中之一就是以中國制造業2025鄭州行動和服務業改善計劃為起點的,以項目為載體的產業再造工程。隨著眾多國家戰略的落地,鄭州市加快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驅動力,不斷創新發展,把制造業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作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在工業發展上力求科技創新,積極創建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實現了一系列新的突破。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建成投用,高新技術企業穩步增加;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獲得“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三全食品”入選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格力電器”入圍省級智能工廠。鄭州市在產業結構、產業層次上還面臨諸多問題,為應對這些挑戰,加快制造業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是鄭州邁入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1-3]。
當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融入企業各種生產活動,互聯網金融、工業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互聯網+”在制造業交叉融合應用日益廣泛,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但是鄭州依然處于先進制造業城市的第三梯隊,在創新能力、經濟帶動及品牌效應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有待提升。
工業物聯網是當前“互聯網技術”政策的深度拓展。工業互聯網就是將大數據技術融入工業生產行業,利用數據統計分析等技術應用,充分釋放制造潛力,從而更好地提高生產力。現階段鄭州市工業互聯網的成熟應用場景較少,信息交流不足,將信息技術充分融合到企業生產中的實體缺乏。其主要原因歸結于企業內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互聯網所帶來的實時、高效、靈活的優勢難以實現;外部環境所要求的5G、大數據、計算中心等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基礎設施也難以滿足制造業新模式、新業態的需求[4]。
首先是在研究團隊上缺乏優秀人才的引領和支撐,對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所應用的場景缺乏調研,綜合性交叉學科優秀人才較少,在相應的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方面研發創新不足。其次是研發經費投入不足,2020公布的社會科研經費,鄭州市達236.71億余元,雖然研發投入增長至2.05%左右,但是依然低于全國其他地區水平,尤其是與廣東省、武漢市、杭州市、青島市等制造業先進城市有較高的差距。研發經費與人才引進兩者相輔相成,科研投入較少必將制約優秀人才的引進,更不利于制造業科學長期發展。三是研發平臺不足,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看,2020年鄭州僅有2 048家,映射到制造業領域,鄭州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并無優勢。
人才是引領科技創新的關鍵核心,而目前我市缺乏高端技術人才。據統計,我省每萬人參與科技活動的總人數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4%,在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和“萬人計劃”的引領專家數量較少。同時,在人才引進政策方面也和西安、武漢等一線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優秀企業家人才短缺。二是企業內部對專門技術人員的培養、開發、設計不足[5-6]。
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將會高度依賴于數據的信息化。在互聯網大數據、云服務平臺、物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趨勢下,整個產業鏈將會實現信息化、數字化管理,從物資采購、生產銷售、售后服務各個環節都將依賴于信息共享,因此對于數據的安全性、保密性、共享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絡安全性更加重要。目前鄭州市對于企業信息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措施還有所欠缺,數據溯源體系還有待完善,企業的信息安全存在一定風險。
鄭州市有部分行業已經在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的已經成功申請為國家或者省級兩化融合示范試點或項目。但示范項目應有的向行業內其他企業引領示范的作用不明顯,從現階段鄭州的角度來看,推廣應用并不突出。如宇通公司、三全食品、好想你棗業和鄭煤機等雖然自身品牌加速崛起,但品牌影響力并未凸顯,沒有形成很好的頭雁效應。
結合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需要,大力做好網絡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有效構建“工業寬帶+工業云+工業智能終端”信息網絡體系,為智能制造提供支撐保障。規劃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網絡設施,打造技術多樣、主體多元、模式創新的網絡體系,著力構建高速智能的信息通信連接網絡,形成高效密集的網絡信息交換樞紐,為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充分應用提供保障。提升工業互聯網的應用發展,為智能制造提供高速實時暢通的網絡通道,確保工業生產各個環節數據的高效性、實時性和準確性,完善工業互聯網安全管理措施。加快制造業企業內外部網絡設備的更新換代和網絡的改造升級,不斷擴大網絡覆蓋面積和終端接入規模,逐步完善工業互聯網網絡架構體系。加快構建工業云和工業大數據平臺,支持企業依托工業云、工業大數據平臺,打造網絡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制造業的轉型發展關鍵就在于技術的創新,而信息技術是企業實現智能化的關鍵核心,只有不斷加強信息技術的自主創新,制造業才能更好地實現技術信息化、智能化。因此,我們要加強信息技術在企業的研發設計、制造生產、售后管理等重點領域的應用,不斷提高企業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加強信息技術在研發設計的引領和創新作用。利用區塊鏈、大數據、云平臺和物聯網等技術的優勢,打造全新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工業信息平臺,提升產品研發的數字化水平,縮短研發設計周期,提高企業產品研發設計質量和效率。
加強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交流,暢通多方交流學習通道,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加強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對接和合作,不斷推進“產、學、研”協作發展。加強專業化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通過校企合作、產業融合、實踐培訓等多種渠道,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有效構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堅持因勢利導,集聚發展的模式。按照河南省網絡信息安全產業的具體發展規劃,加快企業內部的網絡改造升級,統籌各行業間的信息安全、網絡規劃協同發展,將網絡信息安全落到實處。落實分級保護評價、保密等級分級維護、風險管控等管理措施,提高網絡信息安全風險和安全風險檢測預警機制,增強應急管理能力,加強網絡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深入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示范試點,通過凝練成功的經驗和特色亮點,加以推廣應用,形成“頭雁效應”。實施試點示范項目,聚力培育一批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入融合發展的示范企業,可以在重點細分行業、關鍵產業鏈環節實現信息技術攻堅和深度融合發展。以示范試點為契機,加快企業進行技術改革和轉型升級,支持企業不斷拓展創新,主動利用信息技術的資源體系和創新理念,推進制造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