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含,楊紅雄
(1.暨南大學智能科學與工程學院/人工智能產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2;2.天津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天津 300384)
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期間提出“要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與天津市“十四五”規劃賦予天津“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功能定位,可見把天津建設成引領新時期高質量發展的制造業城市,既是國家領導人的期待,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需要。近期天津高端裝備制造業圍繞建成全國領先的高端產業聚集地、自主創新先行地、應用場景示范地和智能化解決方案策源地、生產地。
高端裝備制造業中發動機、金屬切削機床、鐵路機車、發電設備、電動機國內實力前五都沒有天津在榜。天津制造業體系雖然較為完整,幾乎所有產品都能生產,不過高度集中于中低端制造和傳統工業,結構性問題比較嚴重。天津制造業有明顯的短板,呈現不足如下:研發能力、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系統成套能力差,勞動生產率和增加值低;營商環境優化不足;智能制造落地難度較高;大型骨干企業少,圍繞大型骨干企業的中小企業群體配套能力弱;大型企業大而不強,小型企業小而不精;產業門類全但較分散,沒有形成集聚優勢;數字化、信息化技術與高端裝備制造業融合弱,產業升級速度慢;吸引技術人才的政策力度不夠,自主創新缺乏足夠的人才;產業結構調整速度慢,企業改革深化力度不足;新舊動能轉換不暢、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市委市政府引導高端裝備企業自主研發,抵御外部風險影響,同時倡導產學研機制運行。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多領域發力,與一大批著名集團、企業、高校開展深入的技術合作。這些高端裝備制造集群與研究院所正成為天津加快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是助力天津實現“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制造業立市”的重要基礎。天津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不僅僅是受政策引導這一單一因素所影響,需要從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過程涉及的多個因素深入探索。基于此,天津高端裝備產業發展的策略如下。
對于政府組織的重大工程,傾向接納天津市屬各高端裝備公司投標、合作設計、合作制造,鼓勵天津全域在重大工程建設中使用本地產高端裝備產品與零部件。對天津高端裝備公司單獨或與國內外其他公司聯合投標并中標的企業給予獎勵。
根據天津高端裝備企業貢獻度大小,制定“綠色清單”,排除冬季由于空氣質量原因限產、停產等原因導致的企業訂單受影響情形發生;采取重點企業一事一議原則。
通過政策調節、稅收優惠、補貼等方式引導天津市域范圍內同行業同類型產品生產企業適度合并;倡導同行業不同類型高端裝備產品生產企業差異化生產,協助構建同行業企業間協作發展機制,指導企業重點做好做強自身特色優勢產品。
天津市政府部門與企業共建高端裝備經濟共同體生態系統,政府相關服務部門、金融機構、研究所、高校或專業研究團隊、高端裝備材料生產企業、零部件與產品生產企業入駐,多元化配置系統主體。基于天津市高端裝備發展目標,強化主體間共生關系,鼓勵企業不要拘泥于已有業務范疇和格局,支持其跳出自身陳舊、傳統的固有業務和技術邊界,嘗試依托研發機構在產品上創新,或與周邊業務相關企業溝通,嘗試延長高端裝備產業鏈,促進共同體生態系統自身補鏈機制完善。基于此多途徑尋求發展契機,多維度增強企業生存彈性,助推共同體成長壯大。鑒于國家級行業檢測中心、計量基地日益顯現其在行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天津市委市政府應大力支持更多的行業監測機構、計量基地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級行業檢測中心。
建立剛性制度與柔性制度并存的政府工作流程圖,塑造政府部門工作職能傳承性體制,使其不因領導更替、部門調整而導致一些重要項目、重要事項、重要程序受影響。重建政府部門服務企業方式,對標一流,放眼全天津、全國、全世界,提升服務格局和服務思路。建議成立天津市振興高端裝備產業領導小組和產業專家委員會。幫助研究制定天津市高端裝備工程戰略規劃和方案,提供決策咨詢和依據;負責本市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咨詢診斷、項目評估、投資論證,保證科學合理的組織實施;參與天津市高端裝備產業重大項目的實施工作,推廣先進技術,開發高新技術產品,組織聯合科技攻關。此外注重行業研發中心和中介服務的建設。
將政府的服務意識、服務行為落到實處。提升營商環境,以口碑和做事風格吸引新企業前來、穩定已落地企業,保障已穩固企業。引導企業基于自己的規劃、想法和做法,提出實施方案,特殊事項獲取市委、市政府、區委區點對點部門階段性常態化服務支持,以匹配其所需資源、政策、加速其成長通道建設。
傾力打造海洋裝備、航空裝備、航天裝備、智能制造、軌道交通裝備5條重點產業鏈,落實政府主管部門鏈長制,按照“一條產業鏈、一個工作專班、一套工作方案”模式,做強頭部企業,壯大配套企業,延長服務企業,提升高端裝備產業鏈發展能級和整體競爭力。培育一批鏈主企業,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產供銷整體配套。
按照“一園一特色、一區一品牌”的原則,加大政策支持,打造高品質、高能級的主題園區。注入企業發展靈魂,打造新動能引育的沃土、園區建設發展的標桿。重視產業空間載體作用,堅持布局集中、產業集聚、用地集約,明確特色主題園區發展空間,推進特定產業向特定空間聚集。落實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要求,推進存量土地資源盤活利用,支持主題園區先行先試新型產業用地政策,探索土地混合利用立體開發模式,進一步提高用地效率。
推進高端裝備產業與城市、人文等功能融合發展,打造具有復合功能的品牌綜合樓宇或產業社區。就地就近建設人才公寓、青年公寓,提升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健全主題園區交通配套。突破傳統園區治理模式,鏈接政府、科研院所、企業和投資機構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園區治理,提升園區治理現代化水平,增強園區發展核心競爭力。實施高端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題園區培育工程。
一是依托天津市高校和制造業有關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加強對高級人才的培養和繼續教育工作,培養高素質的、了解和掌握制造技術發展前沿的工程技術、經營管理和研發骨干隊伍,提高天津市高端裝備制造技術創新能力,加速新技術的推廣傳播。二是培養一大批具有職業技術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大力發展包括高職、職高在內的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大批現代制造業急需的軟件“藍領”、數控設備操作工等高級技工人才。加強在崗工人職業技能再培訓,提高現有技術工人的職業能力。通過多種渠道,大力開展職工技術培訓,使之經常化、制度化、全面提高職工隊伍的素質。當然,還要實施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支持政策。發揮十大產業人才創新創業聯盟作用,精準引進人才和項目,打造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天津特色、世界水準的企業家隊伍。
以企業為主體,建立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長期聯系,綜合利用科技資源搭建自身的高水平技術支持平臺,集中力量加強對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的開發、研究,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同時積極參與市級、國家級高端裝備創新平臺。依托海河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著力突破重點領域“卡脖子”技術。著力打造高端裝備創新園區、國家級城際軌道交通創新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加快構建高端裝備產業創新格局。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新型研發機構等。
主動對高端裝備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推動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工業基礎軟件和產業技術基礎等領域研發創新,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積極爭取承接一批國家級重點產業基礎項目,支持企業通過主動承擔重大攻關項目,加快解決共性基礎問題,增強自主保障能力,加快高端裝備實現產業化突破。企業聯合共建高端裝備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發展海洋裝備優勢產業集群,培育智能制造與軌道交通新興產業集群,改造提升航空航天等傳統產業集群;影響一批集群發展服務促進機構,構建新型集群發展促進體系。聚焦京津冀代表性高端裝備產業,規劃協商共建一批跨區域產業集群,聯手打造全國乃至世界級先進高端裝備制造業集群。依托已有的北辰、濱海新區等高端裝備產業工業區,充分利用產業聚集效應,優化布局。
企業深入推進智能化改造升級。圍繞高端裝備企業設備換芯、生產換線、產品換代、機器換人,培育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在智能制造新模式、新場景下,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基于市場新趨勢,加快培育高端裝備制造業企業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智能化制造、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能力,推動生產方式、組織模式和商業范式深刻變革。
圍繞結構節能節水、技術節能節水、管理節能節水,基于精益管理思想推進高端裝備行業和企業能效提升。多元化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業技術獲取渠道,通過投資與收購完善其技術產業鏈,依托對外投資與收購快速獲取和吸收應用工藝,縮短進入高端裝備下游各領域的時間。積極采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加工設備和生產工藝,大力提升高端裝備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注重吸納國內外高技術含量、附加值高的零部件、元器件、中間材料等產業的轉移,促進天津高端裝備產業的產業結構升級。構建“以價值為中心”的多維度高端裝備發展支撐體系。積極實現高端裝備企業數字化管理。首先是推行數字化設計,然后應用生產工藝數字化和裝備制造數字化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信息化,提升產品穩定性、質量可靠性,提高企業快速響應市場的能力。將生產、供應鏈、客戶關系網絡集成起來管理,實現全流程數字化、數據化管理,提高企業的在國內、國際的競爭力。
高端裝備企業實施自身架構梯次培育。通過嫁接、改造、調整、重組、培育具有競爭優勢的高端裝備產業大集團、核心企業,形成以頭部企業為引領、以“專精特新”企業跟進的梯次培育格局。圍繞產品集成度、生產協作度高的產業鏈,建成一批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優的高端裝備企業。構建“以競爭優勢為中心”的多級高端裝備發展支撐體系,實現研究開發、制造生產、工藝設計、工程設計和實施、應用服務等各方面生產要素的重新整合,逐步成長為具有優勢、基礎條件好、有發展前途的企業。鼓勵高端裝備企業強強聯合,提高經濟規模和國際競爭力;組建跨部門、跨行業的工程公司,發展成套服務,培育具有綜合競爭優勢的大型裝備制造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