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震,劉 飛
(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6)
機器人是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的重要推動力量,不僅可以成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而且有利于提升人們生活向著高水平邁進。“十四五”時期,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引領下,中國工業各項事業朝著更高質量的方向發展。首先,制造業中的高精尖制造逐步向發達國家靠攏、同時低端制造產業鏈轉移到了勞動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等國;其次,中國人口紅利的優勢逐漸消失[1]、相關的資源和環境監管的加強,往日的簡單粗放式發展已經不可持續,迫切需要尋找新的發展引擎,逼迫我國制造業提升效率與加強質量。面對新一代信息技術浪潮的席卷,新應用、新產品不斷落地,在機器人相關的質量和性能在持續提高的時候,機器人的生產成本也在不斷下調,同時機器人有著高安全性、高穩定性的突出性能,能夠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生產出更高質量的產品,將來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當前,我國機器人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阻力依然不小。按照現階段國內情況看,我國機器人產業面臨的突出問題有技術攻關能較弱等。按照現階段國際情況看,技術封鎖、產業鏈打壓日漸加深,合作信任度低,國際間貿易摩擦等不利因素一定層面上影響了相關企業的經營狀況,從而進一步減弱了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
1)國產機器人產業出現重復建設的現象。當前,我國機器人生產制造企業已近千家,其中有超90%處于機器人產業鏈的中下游水平,主要是代加工和組裝,同時機器人產業不集中,很難形成較強的積聚效應,再加上很多產品同質化問題突出,能夠在國際上形成競爭力的產品較少,處于上游的高端產業創新研發能力較弱,下游低端產業有較為突出的較低水平的重復建設現象。國內處于機器人中游本體制造方面擁有較強實力為數不多的像沈陽新松機器人、廣州數控設備等。
2)機器人產業基礎較弱、核心技術原創能力不足,核心零部件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雖然我國在在機器人產業的政策力度不斷加大,核心零部件的一些技術得到解決,機器人國產化有了一定的改觀,但是在穩定性、使用年限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機器人巨頭水平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間。從2018年開始,工業機器人國外巨頭的機器人公司投入更多資金增強在中國的產量能力,世界上工業機器人上下游產業鏈加速向我國推進,很大程度上使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競爭更加突出。世界工業機器人總體價格不斷下調,在我國機器人核心技術及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程度還較低的局面下,工業機器人價格的持續下降,直接使國產機器人盈利空間更小,從而加劇了國產機器人品牌的盈利能力不容樂觀,使得國產機器人品牌的生存環境更加嚴峻。
3)機器人相關規范和相應的標準亟需完善。作為國家戰略的機器人產業,一直備受關注,投入了大量各類資源,然而機器人相關標準的不健全、過時、缺乏相關的規范體系等原因,從而導致有些地區機器人產業暴露出發展雜亂的現象,一些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機器人產業基地尚未有整體的布局規劃,缺失產業協調溝通機制,導致重復建設。除此之外,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相關現行標準是在發達國家制定的標準上發展來的,外國機器人寡頭由于積累了很多,形成了產業閉環,從而擴大了對機器人市場的占有率,導致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空間減小。
中國機器人產業正處于調整和升級時期,由過去追求企業數量,到現在開始強調企業發展的質量,由過去低水平的定位開始向高端發展[2]。機器人產業從國家戰略層面的制定的產業政策是我國機器人產業持續不斷發展的主要助推劑。我國在“十四五”時期要加快推進機器人產業更高質量發展,就需要不斷加強頂層設計規劃牽引和配套政策支撐,從更高定位謀劃機器人產業發展,打造適合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有利環境,全國各個地方要實際評估當地自身經濟發展水平、相關人才與相關技術情況,產業扶持與轉型升級的需要等狀況,有序切合實際地制定產業發展規模與方式。采取合理的方式促使企業進一步針對機器人相關細分市場進行研究,鼓勵差異化生產發展,防止企業無序發展,在低端產品領域進行重復發展建設。著重疏解相關資源不斷向機器人領軍企業聚集,挖掘有利資源彌補短板,更大程度推進機器人產業助力制造強國發展。
有效合理體現制度保障,形成合力進行源頭創新、自主創新,根據需要及時加強國家重大重點研究發展計劃、戰略攻關科學技術項目對我國機器人發展的引領作用,有效把我國已有的機器人產業園、相關聯盟協會、機器人研究院所、戰略支撐創新平臺等,推進搭建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密切合作的戰略創新平臺,重點攻關相關技術與制造工藝研究,努力打破國外對核心零部件和核心技術突出難題的局面,進一步推動研發創新再上新臺階,在機器人高端領域不斷提高相關產品質量,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機器人品牌,打造產品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加強機器人產業鏈自主權。
加大對機器人領軍企業發展謀劃、技術源頭創新、標桿機器人項目打造、國內國際資本等資源的導入與支撐工作強度,積極展示機器人領軍企業的標桿帶動作用,憑借重大重點項目產業園區建設,合理把產業聚集和空間布局緊密結合,有效帶動中下游產業鏈上的眾多企業集聚在領軍企業的四周,形成產業集群,引領產業鏈相關企業朝著國家及地方支持的方向發展,形成較強的產業優勢力量,更好達成機器人上下游企業緊密高效發展。還應加大力度搭建擁有技術能力的人才群、相關信息咨詢服務等具有公共性質的平臺,匯集國內外科學技術、行業人才和資本資源,建立有利于機器人產業集群發展的服務體系,有效增強示范區基地對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全方位加速能力。
體系標準一直以來被視為國家間主要競爭的重要依據和必要手段,被看作是高新科學技術產業競爭的頂點。為加快推進機器人產業和相關技術創新合理有序發展,亟需推動建立、完善機器人相關體系標準,制定緊跟時代發展的相關技術標準、安全相關的標準、質量相關的標準乃至較長遠的應用相關標準,推動開展機器人的有關產品認證體系制度,根據發展需要提升機器人行業準入條件,加強機器人企業的相關認證和檢測等品質質量服務,從根本上抓我國機器人自主品牌的產品質量,推動實施我國機器人相關自主技術成果轉化為國際應用標準,積極開展行業自查自糾,避免機器人產能不合理地重復建設。
人才始終是產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原動力。機器人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有戰略眼光和卓越領導力的創新隊伍、專家人才,而且要有執行具體生產、維修等的專業人才。因而,需對人才流動機制進行及時改革,緊緊把握機器人產業的市場需求與應用,積極制定多種用人的機制,采取多種方式引進行業專家和優秀人才,持續發展中國機器人專家人才群體。深入了解分析各個不同地區發展和產業培育發展走向,牽手相關科研機構、企業、大學等制定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和培育計劃,推動高端人才在政府等單位和企業之間的充分有效互動合作,完善高校與企業共同培養適應產業發展的人才的創新模式。有效把職業教育培訓以及相關職業從業資格制度相結合提升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從而使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人才更好地無縫對接,推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