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明宇

歌唱是人類表達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人們常常通過唱歌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對那些歌聲悅耳動聽的人,我們常常稱贊他們有一副“被上帝親吻過的嗓子”,但也總有一些人唱歌不著調不說,還特別喜歡充當“麥霸”。這可能不是因為他們自戀,而是他們“天生”或后天大腦結構改變后,分不清楚各音符之間的高低差異。
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精明能干、心細如塵,卻聽不出自己唱歌在跑調——正如語言障礙被稱為失語癥,對音樂的感知出現的障礙,醫學上稱之為“失歌癥”,這樣的人被稱為“失歌者”?!笆Ц枵摺痹谌巳褐械谋壤s為4%。早在19世紀20年代就有對這一現象的相關記載,但對“失歌癥”的正式研究則是近年來的一個新鮮事。
有學者認為,“失歌癥”屬于失語癥的一種,是由于大腦優勢半球(多數是左半球)相關的腦功能區發育異常,或大腦優勢半球繼發其他病變所致。區別于一般的五音不全,“失歌者”最大的問題不在于唱歌跑調,而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跑調。就像色弱者無法分辨波長相近的顏色一樣,“失歌者”無法分辨音高相近的音符。
眾所周知,音樂有4大元素:音高、節奏、強弱、音色。不論是《西班牙斗牛士進行曲》還是《東風破》,絕大部分音樂是由音高相鄰的音符按照一定的規律組成的。若是察覺不到音高的差別,自然也就無法領會音韻的變化。“失歌者”的聽力、智力和記憶力正常,但對音樂的感知度極差,唱歌時對音高把握不準,無法準確唱歌,卻往往不自知,甚至以為自己唱得還不錯。他們往往表現欲極強,這種后天的認知障礙加上先天的“缺陷”,導致了“失歌癥”的產生。對他們來說,大多數歌曲聽起來都差不多,甚至美妙的音律會讓他們覺得跟用扳手敲擊水管一樣,或者常人聽起來不和諧的旋律他們也不覺得難聽。
約有30%的“失歌者”存在溝通障礙。音樂通過音高、音量、速度或音質的改變而傳情達意,這與講話時通過語音語調的變化來交流情感的方式不謀而合。世界上超過一半的語言可以通過語調來改變語意,特別是漢語、韓語、泰語這些講究語調的語言?!笆Ц枵摺北鎰e不出語言中傳達的害怕、生氣或者諷刺等情緒,因而經常會遺漏對方的“弦外之音”。還有的“失歌者”表現出較差的空間處理能力,比如他們無法識別三維圖像,因此有學者認為,大腦對音樂中音高部分的處理可能與空間認知能力存在重疊。
人類大腦的右半球是“藝術腦”,主管人的想象、色彩、音樂、節奏等,遺傳等方面的原因會導致處理音樂的腦區產生音高識別障礙,且這種障礙會在現實音樂情境下被放大。也有研究指出,“失歌癥”與左側大腦半球顳葉前部病變有關,導致他們認知音符、歌唱演奏甚至欣賞樂曲的能力可能部分或全部喪失。
“失歌癥”常見的原因有3種。一是先天性“失歌癥”,這與遺傳因素有關,主要是大腦負責音樂處理與協調的腦區先天發育異常。二是獲得性“失歌癥”,主要因一些疾病如腦炎、卒中、外傷、腫瘤等損傷大腦語言中樞或音樂處理功能區所導致。三是假性“失歌癥”,由于緊張或突發事件等原因導致,往往為一過性,可恢復。
世界上約有10%的人五音不全,其中大部分是可以通過視唱練耳來解決的。視唱、讀譜、練耳,可提高個體對音高的分辨率,加強對音色的敏感度和精確性。但對患有“失歌癥”的人,則需要相應的專業治療和心理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