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新軍

日常生活中,不少相當常見的海洋生物,名字聽起來耳熟能詳,但我們卻總是將它們混淆,比如魷魚、墨魚和章魚。
魷魚、墨魚和章魚都是頭足類動物,隸屬于軟體動物門,現存約800多種,廣泛地分布在全球海洋當中。顧名思義,“頭足類”意為“頭上長腳的動物”,即修長的腕足直接連于頭部,這便是其最大的特點之一。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腕足的數量對其進行區分,長著8條“腿”和圓腦袋的是章魚,它們的學術名稱為“蛸”;長著10條“腿”、身體纖細、肉鰭長在身體末端的是魷魚,通常稱為“槍烏賊/柔魚”;長著10條“腿”、體形扁圓、肉鰭繞軀體一周呈“裙邊”狀的是墨魚,通常稱為“烏賊”。
在它們柔軟的身體里隱藏著“內骨骼”,稱為內殼。因此,還可以通過內殼的不同來區分魷魚、墨魚和章魚。其中,魷魚的內殼已經退化成塑料質感的透明薄片,而俗稱海螵蛸或墨魚骨的烏賊,內殼像艘小白船,體積最大,用小刀輕輕地能夠刮下白色的粉末,章魚的內殼則幾乎完全退化。
作為魷魚中體型較大的莖柔魚,最大可長至1.5米、重40公斤,其生活于大洋彼岸,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中部以東的海域,南美洲的秘魯和智利沿岸、外海的資源量極為豐富,總體資源量約為700-1000萬噸。
莖柔魚適應性強,擁有晝夜垂直洄游習性,白天通常生活在800-1000米的水層,夜間則上浮至0-200米的水層進行攝食,棲息水溫范圍為4-32℃,不僅能夠耐受30℃以上的高溫,同時也能耐受深水層10℃以下的低溫,這為它們能夠在各個海域、各個水層生存打下了基礎。
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的莖柔魚,其食量和代謝量巨大,依靠著碩大、堅硬的角質顎,能夠輕易地撕碎獵物,以支持其胴體的快速生長,它們的攝食對象為魚類及甲殼類等,并且還存在同類間自相殘食的現象。另外,莖柔魚也是其他高等海洋掠食者的美味佳肴。因此,它們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扮演了“承上啟下”的重要角色。
莖柔魚的生長速度較快,生命周期較短,約為一年以內。短短一年的時間,莖柔魚能夠從幾毫米長的幼體長至1米多長的大型魷魚,但這也意味著它們在海洋中擁有著較大的競爭力。
憑借著強大的捕食能力、較強的適應性及短生命周期這三個特點,莖柔魚的生長速度和世代更替較快,這使其擁有著較大的資源量,不僅是重要的經濟頭足類,也是人類不可多得的優質蛋白質來源。
莖柔魚漁業起始于上世紀70年代,以當地漁民手釣作業為主,漁獲量較少。隨著捕撈技術的發展,作業方式逐漸被商業化魷釣漁業所取代。我國遠洋魷釣船于本世紀初對東南太平洋的莖柔魚資源進行了開發,目前,東南太平洋海域的莖柔魚已成為我國遠洋魷釣漁業的主要捕撈對象之一。
如今,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枯竭,來自遠洋的頭足類資源很好地彌補了這一空缺。我國遠洋魷釣總產量占世界遠洋魷釣總產量的50-70%,作業漁場范圍、生產規模和捕撈產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范圍內的遠洋魷釣漁業強國。
然而,遠洋頭足類作為一類短生命周期的動物,其產量極易受到全球氣候變化和海洋環境變化的影響。因此,還需我們通過科技手段對其資源進行預測和評估,為充分開發、利用和管理遠洋頭足類資源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