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 杰

當前,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城市面向未來塑造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舉措,而中小城市作為大城市和鄉村的中間層次,如何把握數字時代機遇,走出適合自己特色的數字化轉型之路,更是成為數字化戰略落地的重點。
近日,《重塑中小城市的未來:數字化轉型的框架與路徑》洞察力報告發布,這是世界經濟論壇聯合騰訊研究院歷經10個月的研究成果。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小城市正在成為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參與者,研究中小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模式和實踐,對于全球而言具有普遍的社會價值。“部分中小城市已敏銳洞察到數字時代的機遇,在民生、經濟、治理等方面開啟了數字化轉型的‘中小模式’”。
伴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字化也開始廣泛深入滲透到中小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中。
5月10日舉辦的中小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道與術論壇上,河南省開封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局長張磊告訴記者,中小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典型痛點包括對成本敏感和對錯誤的包容性低,因此對數字化工具的選擇就需要更加精準,把握“增效、易用、可持續”三個關鍵點。
作為農業大市,安徽省宿州在發力農業數字化的同時也在創建“中國云都”,通過兩手并舉來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宿州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副局長楊春濤認為,中小城市數字化建設要著力構建全市數據中臺,加快數據匯聚治理共享運用,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可以依托數據中臺,小程序上線,加快數據賦能,通過數字化解決民生服務領域痛點”。
作為“中國蔬菜第一縣”,山東省莘縣則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建成農產品區塊鏈追溯平臺,使全縣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莘縣大數據中心主任康懷航認為,對于小城市而言,應該優先考慮的是產業數字化,因為這意味著生產力的提高,可以帶動各領域數字化進程加快。“作為地方政府,迫切需要數字企業的技術、人才和資金支持,而數字企業則迫切需要政府的資源、業務和環境支持,因此建立持續的政企合作關系非常重要”。
行業人士認為,各利益相關方的參與是成功實現中小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首要原則。
國家信息中心學術辦主任、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斯斯建議,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精準把脈城市各類人群需求以消弭數字鴻溝;重視城市全民數字化培訓,破解數字化人才鴻溝難題;要把握中小城市發展規律與運行特征,因地制宜促進城市的智慧化發展。
當前,很多中小城市擁有自己非常獨特的產業特征。中國信通院規劃所主任陳才告訴記者,要進一步發揮數字技術的連接、疊加、倍增效應,提升中小城市特色產業發展能級,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建議中小城市積極利用數字化手段,探索構建‘飛地’虛擬園區,創新財稅分配、資源置換等合作模式;加快發展具有供需撮合、普惠服務能力的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降低產業數字化轉型門檻”。
云計算被認為是中小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得力助手。騰訊云副總裁李哲認為,中小城市數據轉型的核心是把連接做好。“在人、產、城的結合中,人的方面是要關注如何把更好的服務快速連接給市民,產則是要關注如何做好產業的連接,城的核心是連接城市治理中的各類要素,通過各要素之間的聯動來為城市提供服務”。
5月6日,我國《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已重磅出臺,事實上近年來已經有一系列的文件為中小城市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方向和支持,中小城市已經成為數字化戰略落地實踐的重要空間載體。正如世界經濟論壇物聯網與城市轉型平臺中國區負責人徐亞敏所言,中小城市的發展不能只是拷貝或者復制大城市的成功。“數字化是工具,而不是最終的目的,它的最終目的是以人為本,為民生、產業和城市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