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羅朝淑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新時代推進科普工作的系統布局已經形成。”9月5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時代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有關情況發布會上,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表示。
面對新時代科普工作的新需求,《意見》聚焦當前科普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進一步明確科普發展的戰略任務和使命導向,切實發揮科普在培育科學精神、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營造社會創新氛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以創新和科普的雙重動力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
《意見》還提出到2025年和2035年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科普服務創新發展的作用顯著提升,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到203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25%,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能效顯著,科學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為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意見》有哪些亮點?未來的科普工作將如何開展?
如何讓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兩翼”同頻共振?《意見》一大亮點就是提出了落實“同等重要”的工作思路、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李萌介紹,《意見》特別注重強調加強制度保障,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保障對科普工作的投入;完善科普獎勵激勵機制;加強科普工作的監督和評估;完善科普的法律法規體系,積極推動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其次,《意見》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當前科普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短板和不足。“目前,全國共有1500多個科技類場館,數量遠低于公眾的實際需求,大部分場館多為綜合性場館,且內容形式相對比較單一,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有的甚至存在著內容不準確的問題。”李萌說。針對科普場館覆蓋不足的問題,《意見》提出,要鼓勵建設具有地域、產業、學科等特色的科普基地,全面提升科普場館服務能力;針對新興產業和科研科技科普不足的問題,《意見》強調,要發揮科技創新對科普工作的引領作用,聚焦基礎研究和前沿領域,向公眾普及科學的新發現、技術的新成果,推動科技資源科普化;針對應急科普不足,特別是防火、防震、防疫、防洪、抗旱這些緊急避險和應急救援專業領域的科普相對還不足的問題,《意見》強調,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行業領域科普工作的組織協調、服務引導、公共應急、監督考評。要建立應急科普機制,統籌日常和應急科普工作,加強行業領域的科普公共應急工作。
《意見》還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提出了構建大科普發展格局。李萌介紹,科技部將從加強科普工作統籌協同、發揮網絡科普力量作用、推出優秀科普作品、建設高水平專業化科普場館、營造重視科普社會氛圍等方面推動落實。
“當前科普工作正在由線下平面化向線上線下數字化、智能化結合的方向發展。網絡時代信息爆炸,通過微博、網絡、微信形式傳播的科學信息已經占到80%以上。”李萌介紹,《意見》特別強調適應網絡化和智能化趨勢,注重創新科普工作的理念和方式,通過不斷豐富科普作品的形態和傳播渠道,讓公眾在深度體驗和互動過程中不斷提高科學素養。
《意見》還明確各級科學技術協會要發揮科普工作主要社會力量作用,首次提出科學技術協會要強化科普工作職能。對此,中國科協專職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表示,要落實好《意見》的要求,發揮各級科協組織在科普中的重要作用,應該從四個方面做好工作:將科普工作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突出科普工作的政治屬性,強化價值引領,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以高質量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構建品牌、平臺、機制、隊伍、改革、陣地“六位一體”高質量科普服務體系,提升科普服務能力;發揮科協組織優勢,完善四級聯動基層科普組織動員體系;加大優質科普資源供給,以科普短視頻創作為重點,推動優質科普創作行動計劃。
據介紹,截至目前,中國科協已在全國500個文明新時代實踐中心實現科技志愿全覆蓋,有實名注冊的科技志愿服務者345萬名,1200萬“科普中國”信息員活躍在基層一線。
孟慶海透露,近期,中國科協將聯合主流媒體和網絡平臺,共同實施“科普中國”平臺建設工程和“科普中國”創作聯合行動,以求打通科普創作的內容供給、評價認證、渠道傳播、體系聯動、社會協同的全鏈條發展路徑,向全社會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科普資源。
此外,《意見》還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強調加強國際科普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