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煥崗

“網得西施國色真,詩云南國有佳人。”這是清代詩人謝塘贊美的一種珍稀魚類。蘇東坡、鄭板橋等詩人也曾贊其為“南國絕色之佳”。這種魚便是有著“水中西施”美譽的長江鰣魚。
作為溯河產卵的洄游性魚類,長江鰣魚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因每年定時于初夏時節入江產卵,其他時間不出現,且路線固定,因此而得名。
“芽姜紫醋炙鰣魚,雪碗擎來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莼鱸。”這是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描寫長江鰣魚的詩篇。
被譽為“長江三鮮”之首的長江鰣魚,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名貴經濟魚類,千百年來一直是文人墨客的吟詠對象,從明代萬歷年間開始就成為了貢品。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長江鰣魚已被列為“滿漢全席”中的重要菜肴。當時第一批捕撈的長江鰣魚一上岸,即刻快馬加鞭日夜兼程,送達京城。
長江鰣魚雖為魚中之王,但在生活中卻很嬌嫩,尤其愛惜亮白如雪的鱗片,只要被漁網掛住,就立馬不動,生怕碰掉一片魚鱗,寧可雍容華貴的死,也不愿鱗片破損的活,所以,被蘇東坡稱為“惜鱗魚”。說其嬌嫩,還在于它不能離開水,因為出水即亡。
遵守時令,是長江鰣魚的優良品格之一。平時生活在海里的長江鰣魚,為了繁衍后代,它們在每年的2月下旬至3月初,成群結隊從海洋溯河洄游。
長江鰣魚產卵的水溫很重要,必須等到5—7月份,它們才在江河的支流或湖泊中有洄水緩流、沙質底的江段產卵,此時的水溫大約能達到28℃,它們產卵時間一般選擇在傍晚或清晨。
親魚產卵后還會游回到海中。小魚們就先留下,進入長江支流或湖泊中覓食成長,直到9—10月,小魚稍微長大一點才游入大海。鰣魚在長江產卵的水域相對集中于鄱陽湖及贛江一帶,也有少數鰣魚會逆水而上到洞庭湖然后入湘江產卵,只有極少數可以到達宜昌附近產卵。
長江鰣魚也可以算是比較晚成熟的魚,一般性成熟魚齡要在3歲以上。
然而近些年來,長江水生物種頻頻告急,鰣魚也已發生危機。據統計,1974年長江鰣魚的產量還在1575噸,進入80年代后產量逐年下降,1986年的產量只有12噸,十年之后的1996年,有關部門在長江鰣魚棲息的峽江試捕一個月,毫無所獲;在鄱陽湖口進行幼鰣魚監測,也難覓芳蹤。
為什么長江鰣魚會從豐富走向瀕危狀態?原因和其他魚類基本相同,除了捕撈過度之外,合適“產房”被破壞,導致長江鰣魚的資源量急劇下降,從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間,短短10年,長江鰣魚的種群數量已讓人吃驚地處于瀕危狀態。在2021年新修訂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長江鰣魚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物種。
與長江鰣魚再相見,應該采取哪些保護措施?人工干預的方式,或許能夠讓長江鰣魚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也能夠讓生態圈始終保持最好的狀態。
人工繁殖是個不錯的選擇,科技人員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展人工繁殖長江鰣魚的研究。在1982年,人工繁殖成功,并培育出數萬尾長江鰣魚魚苗。但這還不意味著繁育成功,還需要把它們養大以待觀察。為了分擔風險,科技人員將魚苗分別放入池塘和贛江兩處進行養殖。然而一段時間后,放入池塘的魚苗不斷死亡,放流贛江的魚苗也是有去無回。
更為嚴峻的是,用來人工繁殖的鰣魚“媽媽”,已越來越難找到。因此,人工繁殖工作暫停。
針對于此,專家提出修“魚道”的建議,這是最重要的補救解決辦法。成功范例并不少見,比如湖南修建的洋塘魚道,使8種魚類順暢通過。美國哥倫比亞河流域的10多個水力發電站均建起了魚道,魚類洄游問題迎刃而解。
我國將長江鰣魚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提升了保護級別和力度,修魚道的建議若能得以實施,再加上其他保護措施的落實,長江鰣魚或能與人們早日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