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劍,張 皓,徐 航,許方晨,戈澤琦
(1.國網市電力公司,北京 100041;2.東北電力大學,吉林 吉林 132000)
2022年冬奧會是我國重要標志性體育賽事活動。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作為北京冬奧會官方電力服務合作伙伴,致力于為冬奧場館提供安全可靠、綠色清潔的供電保障。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以下簡稱公司)充分響應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號召,結合當前“針對首都相關重大政治保電的標桿模板工程開展創新建設”“重大政治活動下體現國網公司重要電力戰略價值”“現有國內重大活動電建保電經驗成果需有效歸納總結”的內外背景,在開展有效對比分析、在相關類似保障經驗及成功案例后,提出了以兼顧“方案、設計、施工、物資、評估、保障”六位一體、整體籌辦內外協調的北京冬奧會電力建設與服務保障管理新模式[1]。
就電力建設項目管理,國內傳統管理模式多采用三方管理。近年來,逐漸形成了相對優化的管理模式,如CM模式、PMC模式等。盡管如此,材料質量把控不到位等問題仍存在與后續的竣工核查中。而針對電力的服務保障方面,整體難度較高、研究周期過長等制約因素少之又少。因此,如何有效整合前期電力建設與服務保障工作,消除以往固有管理下所產生的一系列缺點,具有實際重要研究意義[2]。
對標質量、成本、安全、進度管理的綜合要求,公司提出了包括“上下層”雙層控制保障機制的管理新模式。上層為基于效益最優原則及決策理論,開展一體化管理。下層為著重面向整體管理方案實施推進、標準把控等輔助化。新模式的內容包括:打造高效化協調溝通平臺、全過程周期管理施工建設、提前制定部署預案等[3]。
方案確定:設置客服中心與單位同步聯合辦公窗口,為各冬奧場館提供一站式報裝業務,集中式受理不同用戶的特殊用電需求,并依此提出應用于場景下的供電方案。在經過探討與可行性分析后,由公司的電力技術專家團隊對供電方案嚴把質量關,對報裝、業擴、新建工程的審批細化至每一個子環節。
針對配供電設計的規劃:對各場館配供電的設計標準進行準確分析,同時確定配供電設計基本原則。公司著手統籌組織對場館配電側、供電側環節設計,包括場館外電源至配電站室(低壓出線開關)永久工程以及賽時臨時供電工程,規劃完成后,電力技術專家團隊介入,對設計開展綜合評審。設計團隊骨干將分別按其負責設計內容編入賽時保障團隊。
以延慶賽區各場館為例,在其供配電敲定審批過程中,公司按照已制定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永久配用電設施建設指導意見》,受理其“一體化”場館供電方案,把關設計,組織冬奧專家團隊開展一系列審核工作,提出多條修改意見并要求逐一落實[4]。
針對物資的采購:集中配供電保障裝備商、電力建設工程設備材料商與相關所需品提供商,統一開展協議式采購,提高效率,確保質量;全程質量管控,要求相關操作人員提供設備操作培訓、設備功能講解,將其編入賽時保障團隊,并按照其提供設備類型按照“場館化團隊”的分配標準駐守不同冬奧場館。
針對施工建設的開展:在提前制定完畢整體施工管理標準化流程及制度后,隨即開展各場館電力建設施工方、監理方的選擇工作。針對進度保障,公司要求明確各子節點時間;針對質量保障,公司要求監理單位采用現場質量管理,針對4M1E全要素集合建立指標控制體系;針對效率保障,要求施工方有效應用關鍵點法開展月度、季度自檢并上報結果。針對電力建設工程的驗收評估:組織冬奧技術專家團隊,按照不同時間階段對工程開展規模質量、采取工藝標準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性檢查。驗收評估是對各場館投入使用前的檢查。專家結果及相關意見將有效督完成現場整改及推動意見工作。著力為后期的賽時電力服務保障工作提供堅實的基礎設施[5]。
應用智能化供電服務保障技術:開展冬奧會供電保障全景智能指揮系統管理,將各供配電網、區域場館、相關臨電設備及保障人員與相關物資的實時信息納入系統,應用智能化、數據化、信息化的管理系統輔助場館供電保障服務工作。
公司完善現有供電管理體系,推進組織體系縱向一體化、預案體系橫向一體化。在縱向一體化方面,參考以往重大保電經驗下的“三級指揮體系”,設置總指揮部把控整體冬奧供電、設置各分指揮部,指揮平臺收集管理信息并下達指令、設置各場館經理層指揮現場具體工作、設置各場館化團隊直接完成現場一線相關供電服務保障工作;在橫向一體化方面,更新設置了針對突發事故類、社會群體類、極端天氣類事件的總指揮部處理預案和相關場館直接應對預案。
公司統一組織協調各場館內外部供電保障力量,供電保障團隊“場館化”編制:將各職能部門人員、施工建設方、物資供應方、冬奧技術專家團隊、各場館設計團隊將分別編入到不同的場館團隊,以實現高質量的場館供電保障管理。“場館化”工作管理將設置場館電力經理、副經理以完成各場館供電保障團隊標準管理工作機制及以場館為單位編制電力保障工作手冊。
綜合優化各環節流程,由公司牽頭,技術專家團隊在竣工檢查評估后再次突擊抽查各場館供電隱患排查治理和可靠性評估;有序測試用電方案與備用供電方式;同時多次開展線上線下討論商議會議,不斷針對整體供電保障的各環節、各流程、各細節再次研討,并將本屆冬奧場館賽時電力保障級別設定為特級。
高效凝聚內部力量:建立冬奧會“季、月、周”三級調度協調機制。分別定期召開業務層面調度、專業層面調度、部門層面調度協調會。同時建立簡報、快報制度,公司定期向上級單位和相關委辦局匯報冬奧會相關籌辦工作推進情況。另外構建冬奧會專項工作組,下設專家組、保障組、綜合協調組,由北京各大設計院等單位的專家組成,主要負責指導、督促各場館及相關設施內部和外圍的電力設備運行及保障工作。
全程管控配套建設:公司在首鋼冬奧園區設置服務大型園區的供電服務中心,主動代理客戶完成報裝咨詢,為首鋼園區內涉奧客戶等提供前至規劃設計,后至運行維護的“管家式”服務。在崇禮奧運核心區建設電力物聯網綜合示范指揮平臺。做到數據“一處采集、處處使用”,實現冬奧保障全景實時感知、動態可控。
提前謀劃賽事保障:公司在冬奧會場館建設工程組織階段廣泛積累技術數據、提前熟悉適應賽區以及場館自然氣候、建筑分布等基礎情況、在工程組織建設過程中鍛煉培養運維與保障專業隊伍。同時認真總結2019年北京世園會、70周年大慶寶貴經驗,根據冬季寒冷環境特點以及冬奧會賽事保障需求,開展臨時供電工程設計實施。組織相關技術專家深入冬奧會比賽場館,多次開展“地毯式”供電設施的隱患排查。
有力促進創新發展:在冬奧場館智慧用能(電能替代)方面,建設“冷、熱、電、儲”綜合能源供應模式,開展電熱膜、分布式電源、儲能等設施配置方案研究;搭建冬奧會賽區“源、網、荷、儲”全要素綜合調控平臺,實時監控賽區內能源轉換、能量流動、場館能耗等情況。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示范方面,結合冬奧組委能源運行中心(EOC)建設需求,在北京地區構建基于泛在電力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能源調控系統。對外聯動冬奧會賽時主運行中心(MOC)以及北京電力、冀北電力供電保障指揮中心,形成統一的能源運行保障決策。
北京冬奧會電力建設與服務保障管理新模式以整體籌辦內外協調的全過程管理新模式為創新目標,已實際應用于2022年北京奧冬會的場館電力建設及相關供電保障過程中,下一步公司將針對部分細節處進一步完善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