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一客戶端暨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記者 唐余方
又是一個只睡了4個小時的夜晚。
11月22日清晨6 點,渝北區悅來街道陽光社區黨委書記王富強就起床了。頭天下午,他和街道駐社區干部一道召集各小區物業經理開會,解釋政策,收集意見建議,并督促各個小區嚴格落實好閉環管理,一直忙到次日凌晨2點。
起床后,王富強還沒來得及吃上一口早飯,便和街道駐社區干部前往各個小區巡查,查看政策落實情況、高風險區疫情防控情況等。
本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每天處理千頭萬緒的工作,是王富強的常態。
截至11月22日,這場硬仗已經打了半個月了。
11月8日,悅來街道通知所有干部職工回家收拾好個人生活用品,從11月9日起吃住在辦公區域。
王富強沒有時間回家。11月8日晚,他在辦公室加班,10點多鐘接到電話,轄區出現多例混檢陽性病例。
接完電話,王富強開始緊張起來,這是陽光社區第一次出現混檢陽性人員。
當天,涉及陽光社區的混檢陽性人員接近20 名,王富強一個一個打電話,確認每名人員當前所在的位置、家庭住址,安撫其情緒,并讓他們居家等待上門核酸采樣。
負責核酸采樣的醫務人員很快到位,王富強穿上防護服,主動承擔起核酸采樣信息錄入的任務。
這些混檢陽性人員都住在社區居委會附近的幾個小區,王富強和醫務人員一個一個上門進行核酸采樣,路途不算太遠。不過,有一個年輕人將地址報錯了,敲門一直無人應答,打電話也沒人接。后來,王富強通過各種渠道聯系上了這個年輕人,又來到他的新住址成功進行核酸采樣,前前后后多花了一個多小時。
那天晚上,由于人手不夠,街道駐社區干部萬曉冬也趕到現場,但他來不及穿防護服,只能在樓棟外用手機填寫混檢陽性人員的信息。
這次的混檢陽性病例只是一個開始。從那天起,陽光社區連續幾天都有混檢陽性或確診病例出現。王富強和同事們組織核酸采樣、籌備物資、報送數據、轉運樣本、搞流調、建好臺賬……天天忙到凌晨。

王富強(右二)和街道駐社區干部在防疫一線
旁人也許很難想象這些工作的繁瑣。比如,根據疫情防控要求,記者所在的小區做核酸采樣的地點時常在變,有時在小區中庭,有時在樓下大廳,有時上門入戶。每一次變化背后,都是社區工作人員提前組織各小區物業落實好場地,籌備物資,協調每個小區、每個核酸采樣點位的醫護人員、志愿者等。
除了這些工作外,王富強還要理順工作機制,不斷回應群眾訴求,確保社會面防控到位。
陽光社區總面積4.1 平方公里,有20 個住宅小區,面積大、住宅多,疫情防控工作重、壓力大。
在王富強看來,社區工作者吃住在一線,工作多、壓力大都是應該承擔的責任,疫情下,更應看到群眾的困難和不易。
“這段時間,我們一直擔心老百姓能不能買到菜,特殊人群的需求能不能保障到位。”王富強說。
陽光社區外來租賃人員較多,人員流動性大,大部分租賃人員沒有進入業主微信群,無法及時了解最新的疫情防控政策和附近的線上采購渠道。
為了保障這部分人的生活,王富強組織社區干部、網格員、物業人員開展了“敲門行動”,摸清轄區所有租賃人員的情況,建立臺賬,并讓每個小區的物業建微信群,把疫情防控的最新政策和線上采購渠道及時通知給租賃人員。
疫情防控政策隨時在變化,只要一有變化,王富強的神經就很緊繃。一方面,他擔心政策的推動和落實情況;另一方面,他擔心群眾是否能夠理解政策的變化,針對政策的變化,有沒有新的訴求。
此前,陽光社區只有一部熱線電話,這部電話每天都被群眾“打爆”。電話占線的時候,許多群眾就給王富強打電話,他的手機也快被“打爆”了。每次,他都會耐心地為群眾解釋,再著急的事情也是輕聲細語,他掛斷家人的電話很快,但卻從不掛斷群眾的電話。
“給群眾認真辦了事,群眾是會記得你的。”王富強說,和群眾打交道是一件快樂的事。前幾天,有一個居民來辦事大廳,辦完事后悄悄留下一包N95 口罩,這個小小的舉動,把大家都感動了。
“工作量大了,人難免會崩潰,但這些小事情總是讓人很感動,會把心里的負面情緒全都消解。”王富強說。
每天即使再忙,王富強都會關注社區志愿者群里黨員干部和群眾開展志愿服務的情況,只要他一在群里安排任務,馬上就是滿屏的“收到”。
在陽光社區人手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滿屏的“收到”,不僅讓王富強感受到群眾的力量,也給了他堅持下去的動力。
王富強是一名退役軍人,2006年開始從事社區工作。在陽光社區干部職工眼里,他們的書記做事雷厲風行,總是沖在最前面,身上有典型的軍人作風。
可再雷厲風行的人,也只是一個普通人。
一次,萬曉冬碰巧遇到王富強和家人通電話。共事4年多,這是他第一次看到王富強在上班時間和家人通電話。
原來,王富強8歲的女兒一個人在家,已經高燒2 天,燒到嘴巴起皰疹,吃不了東西,妻子陳世利在電話里哭訴:“是不是要把工作辭了,才能好好照顧孩子!”
還沒等到妻子把話說完,就又有電話打進來,王富強只好先掛斷妻子的電話。
陳世利也是社區工作者,是回興街道的一名網格員。這半個月,夫妻倆都吃住在各自工作的社區,每天的工作強度和壓力差不多,雖然能夠相互理解,但是對女兒的愧疚也變成了雙份。
那兩天,王富強很擔心女兒,“害怕她燒壞了,那就是我一輩子的遺憾”。
雖然工作很多,但是王富強還是鼓起勇氣,給街道領導打電話請了半天假。他和妻子把女兒送到發熱門診,看著女兒無精打采地靠在疲憊的妻子身上,這位硬漢心里滿是說不出的難受。
“一天只有24 小時,顧了大家,就沒辦法照顧小家。”王富強說,工作上的疲憊可以消解,但對家人的愧疚卻難以消解。
滿懷愧疚的又何止王富強一個。這群在基層一線工作的人,他們是服務群眾的工作人員,也是別人的父親、母親、兒子、女兒。
11 中旬,寒流來襲,當街道通知大家可以叫家人將厚衣服交機關車輛統一帶回時,萬曉冬對同事說:“行李不想收拾,我就想回去好好抱抱娃兒。”所有人都聽出了這句話里的心酸與無奈。
雖然照顧不了家庭,但大家的堅持換來了轄區疫情防控總體可控。“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王富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