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一客戶端暨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記者 楊濤
“我是黨員,肯定要沖鋒在前!”
“作為黨員,能為群眾服務,是一件無上光榮的事情!”
11月,重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異常嚴峻復雜。越是關鍵時刻,越見黨性修養。從城市到鄉鎮,從機關到社區,廣大黨員干部或主動請纓,或聞令而動,沖鋒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參與志愿服務,用實際行動扛起疫情防控的責任,也扛起群眾沉甸甸的信任,讓黨徽在群眾身邊亮起來,讓黨旗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
“接街道疫情防控指揮部通知,現需建立小區志愿巡邏隊,17日到20日每天4人組隊。我們先安排17日的,歡迎大家接龍報名!”11月16日晚9點多,兩江新區鴛鴦街道金橋社區志愿者微信群里,志愿者聯絡員,重慶兩江新區教育團工委書記、少先隊總輔導員龍驪發出一條征集信息。
“我來”“我報名”……群里頓時熱鬧起來。
“崗位”只有4 個,卻引來30 多人報名。見17日的名額已滿,有人干脆預定起后面幾天的名額。直到深夜,還有人在群里接龍,生怕被落下。
“像是在搶單,真的是‘手慢無’。”龍驪笑著說。

11月16日,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華潤凌江社區,張利星(右)和妻子尹健忙著為居民運送物資
“團結一心”是志愿者們說得最多的一個詞。11月17日上午8 點,鴛鴦街道金嵐社區核酸采樣點,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綜合行政執法總隊一支隊副支隊長汪鵬正在忙碌。
這是他擔任志愿者的第6天,期間他一直在負責核酸采樣信息錄入、秩序維護、現場消殺等工作,上午8點準時開工,中午不休息,下午1 點半收工。
“現在志愿者人手充足,大家分工合作,工作量也減輕了。”汪鵬說,此前,采樣點僅有1 個窗口,輪流值守的有五六人,卻要面對1800 余名采樣居民。
“哪里有需要,我就往哪里去。”很快,正在休假的護士來了,社區老書記來了,黨員干部志愿者來了。隊伍的不斷壯大,讓汪鵬倍感振奮,工作起來也更有勁頭。
團結精神也在群眾中間傳遞。無論是為學生、老人、特殊群體開設“綠色通道”,還是對高風險區樓棟實施風險管理,大家都全力配合,沒有發生一起矛盾糾紛。
鴛鴦街道黨員干部志愿者服務總隊臨時黨委副書記、市能源工會副主席向東介紹,從11月11日起,1000余名來自市級機關、高校、科研單位、中央企業、市屬國有企業、兩江新區及兄弟區縣的黨員干部來到鴛鴦街道8 個社區報到,他們迅速下沉,就地上崗。
街道隨即成立臨時黨委,每個社區成立臨時黨支部,并組建19 支高風險區管理服務隊,通過分級管理、分工負責、分工把口,讓所有志愿者分布在防控點位值守、卡口駐守、核酸采樣、流調摸排、物資配送、宣傳引導、小區巡邏等崗位,確保“人人都在組織中、人人都在管理中、人人都在抗疫中”。
“陳老師,辛苦了,趕緊來吃飯!”
11月14日中午,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虎溪街道虎興社區,市教育委員會基建后勤處處長陳明政和志愿者們一起,排查完社區里的居家隔離人員信息。脫掉已被汗水浸濕的防護服,喝完一瓶水,吃了幾口飯,他又開始運送物資,在核酸采樣點維持秩序,一天下來,步數超過5萬步。
“哪里有需要,我就往哪里去。”自疫情發生以來,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向教育系統全體黨員發出倡議。市教委機關百余名黨員干部職工迅速下沉,深入60余個街道社區服務。
除了單兵出擊,在抗疫一線,還活躍著不少“夫妻檔”“父子檔”“母女檔”。他們相互支持,配合默契,從家人升級為戰友。
市教委督導室(市政府教育督導室)一級調研員張利星和妻子尹健住在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華潤凌江社區。11月初,夫妻倆變身志愿者,從幫鄰居在網上買菜,到擔任生活物資配送員,再到協助醫務人員入戶采樣,兩人過得忙碌又充實。
入戶采樣更為艱巨。小區一棟樓有33 層,每層6 戶居民,張利星和醫務人員需要一戶一戶敲門,和居民做好溝通,解答疑惑。遇到家里沒人、老人一時找不到身份證等情況,就仔細記錄并反饋給社區,安排后期補采。一趟下來,至少得花費5個小時。
“我們夫妻倆都是黨員,我又是退伍軍人,不管走到哪里,身在哪個崗位,軍人本色不能丟!”張利星語氣堅定。
20 多公里外的渝北區寶圣湖街道寶石路社區,西南政法大學司法鑒定中心主任劉正宏就地轉崗,并帶動妻子、表妹一起參與社區志愿服務。小區內的學校教職員工還發揮所長,為社區如何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出謀劃策。
在重慶理工大學楊家坪校區,63 名黨員干部組成臨時黨支部。得知志愿服務差人手,管理學院辦公室主任卓麗霞趕緊打電話,叫來剛剛結束線上授課的丈夫朱小飛。外國語學院副院長趙紅梅和女兒李嘉瑫同赴“疫”線,在她看來,這次志愿服務行動,就是對女兒最好的教育。
“小伙子,辛苦你了喲,扛著米爬了7層樓,快歇一歇!”
12月1日,渝北區兩路街道雙北街社區,從李鋒手中接過一袋大米,居民王嬢嬢熱情地遞來一瓶礦泉水。
“謝謝嬢嬢,心意我領了,我自己帶了白開水,就不喝啦!”李鋒擺擺手,緩了幾口氣,囑咐王嬢嬢清點好大米、錢款后就匆忙離開。
李鋒來自重慶市勘測院,自11月15日下沉社區后,除了在片區值班,他每天還有一項任務:為居民提供“跑腿”服務。
他所負責的片區屬于老舊小區,有8 棟單體樓,住著上千位居民,以老人居多。擔心一些老人不會網上購物,在社區防控花名冊基礎上,他主動梳理出一份“特殊關愛名單”,包括近60名保供人員、獨居老人、患病和殘疾居民、懷孕居民的信息。
對照這份名單,李鋒挨個報上自己的聯系方式,告訴對方,從買米買油到就醫買藥,只要有需求,都可以和他聯系。
不僅是特殊群體,居家期間,普通居民想購買生活物資,有時也會向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求助。
抱著“信息共享,精準對接”的想法,很快,他又梳理出一份聯系名單,包括社區網格員和周邊超市、豬肉店、水果店、藥店、診所、文具店、寵物店等門店的聯系方式,并張貼到醒目處。
“我是黨員,請居民朋友們放心,我們絕不會收取商家任何好處,也不會索要大家一分錢。”李鋒鄭重承諾。半個月下來,他每天至少要接20 份跑腿“訂單”,日行2 萬步,瘦了6斤。
“哪里有需要,我就往哪里去。”在沙坪壩區沙坪壩街道,黨員干部志愿者奔走在各個樓棟,為居民“跑腿”送菜,打通配送“最后一米”。在巴南區石灘鎮,全鎮25 個合作社設置了34個物資配送點,112名黨群志愿者走村串戶,為居民“代買代送”,讓他們安心居家。
黨群同心,眾志成城。每位志愿者好比一塊磚石,雖默默無聞,卻異常堅毅。千百個志愿者匯聚在一起,就能筑起一道“抗疫長城”,守護人間煙火,護佑萬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