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婉儀
(黑龍江科技大學,哈爾濱 150027)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多年、執政70多年來,始終用自己的行動推動著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使社會主義煥發著勃勃生機,不斷走向勝利。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至關重要,但是縱觀相關研究,學者們總是將研究局限于整體的宏觀敘述角度,缺乏微觀式實證分析和區域性審視。正如學者所說的,研究中的宏觀研究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微觀的分析和論證,宏觀的審視也就失去了牢固的支撐。基于此,以歷史上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地方——東北地區作為切入點,才能厘清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于馬克思主義在東北地區傳播的深遠影響。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東北地區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我國最早聽到十月革命隆隆炮響的地方,也是最早接觸、認識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地區之一。
1897年,沙皇俄國開始在中國領土上修建中東鐵路及其沿線以侵略中國、控制遠東和掠奪財富。客觀來看,這條鐵路雖然是作為工具而修建的,見證了沙俄對中國的政治侵略和經濟掠奪,但它同時也是一條將科學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的思想通道,對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成長和壯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03年,列寧領導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成立后,開始宣傳先進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注重用正確的理論武裝鐵路工人隊伍。由于大量的俄國工人和中國勞動人民參與了修建鐵路的工作,東北地區成了兩國工人的聚集地。無產階級革命斗爭思想在他們日常的交流交往中逐漸盛行,東北成了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心地帶。依靠中東鐵路,擁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積極思想的俄國共產黨員來到了中國,中東鐵路也成了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媒介。
1905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哈爾濱工人團成立,其在中俄兩國工人中間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并進行革命工作,大大促進了中國工人階級的思想覺醒和階級覺悟。此外,以報刊書籍為代表的文字媒介,如《前進報》《回聲報》《東北早報》《哈爾濱日報》《哈爾濱新報》等,并不是將目標局限于簡單地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而是明確提出工人階級在經濟政治層面的種種訴求,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歸國的旅俄華工群體是將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傳入中國的又一重要力量。
列寧的反對階級壓迫思想在二月革命之后深入部分在俄國受到資產階級壓迫的旅俄華工心中,他們的革命思想不斷被馬克思主義理論喚醒,與俄國工人一起反對沙皇統治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十月革命勝利后,俄國的工人階級和在俄工作的中國勞工結束了被壓迫、被剝削的生活,加之俄共(布)積極地在華工中宣傳無產階級思想,使他們看到了工人階級求得自身解放的光明前景——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社會主義。1918年,旅俄華工聯合會在彼得格勒成立,旨在維護華工的合法權益,對在俄中國工人進行文化教育和政治工作,促進華工共產主義世界觀的形成,并號召中國人民繼續進行反對中國北方賣國政府的斗爭,同所有亞洲無產階級建立緊密聯系。
十月革命后,大約有4萬名在俄工作的中國工人陸續通過中東鐵路回歸祖國,他們不僅帶回了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十月革命的報刊和書籍,還將親身經歷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熱情地宣傳給還在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的中國人民。回到中國的旅俄華工在家鄉的宣傳使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深深扎根于中國工人的心中,使俄國成為中國工人心中的向往之地。回到中國的旅俄工人成為中國工人運動的開拓者,成為共產國際的朋友和在中國從事革命工作的人們的橋梁和紐帶。
東北地區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不僅有來自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經驗,而且有一批活躍在東北地區的先進知識分子積極地對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思想進行廣泛宣傳。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越來越多的先進知識分子意識到,必須徹底地反帝反封建才能解救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中國人民和墜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中華民族,而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夠實現中國獨立解放的夙愿。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就像照亮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前進方向的明燈,他們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和中堅力量。
張西曼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之一,他曾兩次赴俄學習,并秘密地在東北三省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工作。1917年,張西曼受鄧潔民邀請與其創辦了東華學校,后來該校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據點,也是國內革命者及先進知識分子去往蘇聯學習和考察的中轉站和秘密聯絡點,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基地之一。張西曼在哈爾濱期間為哈爾濱的工人運動、學生運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力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宣傳。
鄧潔民作為東華學校的創辦人,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傳播者,在結束學業回國后,便開始籌辦哈爾濱東華學校。學校邀請了許多具有進步思想的優秀青年教師和知識分子一起研究討論革命問題,向學生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思想,組織和帶領學生參觀北京、天津等地,深入革命實際,接觸社會主義理論,并將各地的進步刊物帶回哈爾濱。
1917年,由進步人士創辦的毓文中學成立,教師以講課和讀書會的形式向學生介紹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且從各地購買宣傳新思想文化的圖書、進步報刊,以及民主進步人士和革命先驅者的著作。校刊《毓文周刊》更是經常刊登宣揚進步思想、抨擊現實的文章,有力地推動和啟迪了青年學生的思想覺醒。
閻寶航、任國幀等人在沈陽利用基督教青年會介紹社會主義,并通過舉辦的“奉天暑期大學”講授社會發展史、唯物史觀及唯物辯證法,向青年學生和社會進步分子講授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主張,闡明共產主義的實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雖然東北地區較早地受到俄國十月革命思想的熏陶,加之歸國的旅俄華工和先進的知識分子的積極宣傳,使東北地區的群眾有良好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基礎和革命思維。但將目光擴大到整個東北地區,受到語言、經濟、地域等各方面的限制,其影響仍然十分有限。從本質上講,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馬克思主義在東北地區的傳播是廣大工人階級和愛國人士不甘于被侵略、被壓迫的狀態的自強運動。基于此客觀情況和主觀需求,我們黨明白,要想擴大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上的影響,推動人們進一步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就必須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思想和理論的灌輸。所以,中國共產黨迫切需要在東北地區建立基層黨組織來打破這種限制和壁壘,將東北地區的革命運動納入統一的軌道。
1921年9月,馬駿受黨組織委托來到東北開展革命工作。他深入基層,在工人和青年學生中宣傳革命思想和社會主義主張,介紹反帝愛國斗爭經驗。1923年3月,中共北京區招待委員會派陳為人、李震瀛來哈爾濱組建黨組織和團組織,在他們的建議下,由韓鐵聲創辦的哈爾濱通訊社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哈爾濱創辦的第一個新聞通訊社,該社是建立和發展黨組織、團組織的據點,也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陣地。同年,哈爾濱青年學院成立,該學院是團中央與哈爾濱黨組織和團組織的秘密通信機構,通過文化知識講座向青年學生傳授先進思想,以研究學術、交換知識、宣傳文化、改善社會為宗旨。10月,隸屬于中共中央的地方黨組織——中共哈爾濱組成立,它是我們黨在東北地區建立的第一個地方黨組織,擔負著全東北的建黨任務。
中共哈爾濱組的建立使革命的火種撒播在東北大地,這標志著哈爾濱乃至全東北人民的革命斗爭進入了一個由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的嶄新階段,為整個東北地區黨組織的建設和發展開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此前革命思想傳播的局限性得到修正,更多群眾開始系統地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無產階級革命理論,使東北地區的共產主義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與全國相一致的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來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理想,擴大了黨在群眾中的影響力,一些非馬克思主義者受馬克思主義思想所具有的真理性的浸染,逐漸開始接受、信仰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對東北地區的黨組織建設和革命活動給予了極大的重視,派出了一批批優秀的共產黨員來到東北。他們在群眾中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給處于壓迫下的東北人民指明道路,擴大了群眾中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力;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革命,筑牢了群眾心中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大廈,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當地的結合,壯大了無產階級的隊伍。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在基層黨組織的推動和影響下,人民群眾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覺悟不斷提高,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以工人、學生為主體的革命運動進一步發展,其活躍程度遍布東北。五卅慘案發生后,在黨的領導和推動下,五卅運動的槍聲迅速席卷東北,東北地區人民群眾的反帝熱情持續高漲,各階層積極參加反帝愛國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大力領導和組織下,在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浪潮中,東北人民逐步轉化為具有堅定革命覺悟的無產階級,工人運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群眾階級覺悟日益提升,為今后整個東北的革命活動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馬克思主義在東北的傳播,促進了東北人民革命運動的迅速興起,人民群眾進一步推動了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在中國共產黨的實踐領導下,東北革命形勢達到了新的高潮,成為國民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早期旅俄華工和先進知識分子將馬克思主義帶到東北地區,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但是,中國共產黨要領導全國革命斗爭,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發出真理之光,使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接受社會主義思想,就必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必須以區域化的實現為基礎。區域化是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一個國家的某一個地區的具體運用,并在通過具體實踐指導和解決這個地區的革命、建設和發展問題中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中國共產黨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改造群眾思想和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時,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滲透到群眾中,運用最科學的理論武裝起廣大的東北人民,這是推動東北地區革命形勢向前發展的關鍵。而這個前提就是必須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本土民俗文化相結合,使之通俗易懂。“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因此,共產黨人必須結合東北地區的實際情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通俗的、容易被人民群眾接受的、具有東北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從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和政治覺悟,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進程。
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意味著我國擁有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從此,生活在黑暗中的東北人民有了可依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有力宣傳,使受眾者日益增多,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延伸到社會各階層之中,為日后東北人民反抗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為中國共產黨團結組織,并領導大眾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奠定了群眾基礎。而馬克思主義在東北地區的區域化也是探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一步提升和整合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體系的過程,這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在東北的傳播,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100多年的傳播歷史中不可分割,更是不容遺忘的部分,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史中具有突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