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婞
(廣州軟件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廣州 511370)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把大思政協同教育體系研究推向了新階段。“課程思政”概念的提出,使很多專業教師加入思政教育研究隊伍,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課程思政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亟須解決。我們要緊跟黨中央的指示,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結合落到實處,探索二者在實踐中有效協同的方法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課程思政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教學改革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挖掘隱性思政元素,發揮隱性教育功能。由此可見,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是課程思政的應有之意,也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首要問題。
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非常豐富,但是在實踐中卻往往得不到合適的、有效的選取和運用,亂用、錯用、濫用的例子比比皆是。究其根本,一是對思政元素的概念沒有清晰的認識,二是思政元素的挖掘工作沒有做到“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效協同。
因此,我們應該回歸源頭,在明確黨中央對思政元素的界定和要求的前提下,思政教師要與專業教師共同努力,對思政元素進行系統的整理,這是將課程思政規范化推進的第一步。
專業教育內容中自然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古語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習近平總書記也說:“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既要精于‘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傳道”是教師的天職,在教學的同時,要向學生傳達思想、精神、價值觀。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對精神文化內容的需求高于對枯燥知識的需求。
實施課程思政,是對“傳道授業解惑”完整教育理念的回歸;挖掘思政元素,也是挖掘學生需求、提高教學實效的途徑。《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這是對思政元素的明確界定。
其實,《綱要》界定的思政元素與思政課程在內容上高度重合。思政課程是課程思政的主渠道,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挖掘思政元素,應該用好主渠道的力量。
1.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統籌思政元素的依據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與《綱要》界定的思政元素基本重合,可以看作《綱要》的細則,可以作為挖掘思政元素的指南。挖掘思政元素,可以直接借鑒“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同時參照《綱要》進行梳理,有的放矢地選取合適的思政元素,把浩如煙海的思政元素系統化。
2.在思政元素的挖掘工作中,應加強思政教師與專業教師的聯系
高校可以通過建立有效機制,促使思政教師參與專業教研活動,幫助專業教師在《綱要》和“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引領下,共同確定思政元素的方向和要點。此外,思政教師還能協助專業教師嚴格把控選擇思政元素的“度”,把握為黨和國家培養社會主義建設優秀人才這一根本,把握不違背黨的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底線。
3.課程思政的建設要形成體系,思政元素的選擇和整理也要統一規劃
課程思政的建設要在課標中明確下來,避免專業教師閉門造車、各自為政。在本專業的思政元素整體統一后,再給予專業教師一定的選擇空間,讓他們能充分地發揮教學特長。
總之,應該讓“主渠道”與“責任田”協同工作,系統地進行選擇和整理,建立規范且豐富的思政元素系統,并隨著教學實踐有序地擴展,成為課程思政建設的源頭活水。
對思政元素的運用要體現在具體的案例上。要想改進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就必須研究如何有效運用思政案例。
1.思政元素被亂用、錯用、濫用的原因是案例運用不當
這就要集合思政教師和專業教師的智慧,共同發掘合適的案例并逐漸形成案例庫,提供給專業教師實際運用。只有這樣,才算真正形成了思政元素系統,統一、規范使用成熟的案例,保證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及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
2.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還要重視思政案例的融入方式
浮于表面等也是課程思政實踐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因此,統一并規范思政案例,不能是一種刻板的規定。在規范的前提下,保證專業教師選擇思政元素、思政案例有一定的自由度是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教師發揮所長,把他們熟悉的、精選的案例講深講好,發揮好隱性教育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3.如果沒有思政元素的整體規劃,案例雷同也是實踐中常見的問題
不同課程的教師若重復使用同一案例,則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重復使用案例,一方面是挖掘不夠,另一方面是使用不精。建立思政元素系統可以解決思政案例的數量問題,而思政案例的運用質量則需要思政教師和專業教師協同解決。實際上,不同課程的教師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案例,不但不會形成機械重復,還能引導學生就一個案例從多角度深入思考,讓學生的認識更加完整。
因此,要加強思政教師和專業教師的聯系,讓他們對彼此案例的安排和使用有更全面的了解,在教學中可以超越課程進行配合。一方面,思政教師要把教學內容與學生所學專業相結合,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政理論課教學;另一方面,專業教師也要和思政教師配合用好思政案例,把課程思政落到實處。
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是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目前還難以形成完善的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機制。面對現實困難,教師要找到合適的點進行突破。筆者認為,要從能夠衡量課程思政建設實效的最終環節入手,建立針對學生的課程思政考評體系。
學生是思政建設的檢驗標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也受到思想的洗禮。因此,檢驗思政建設成效的標準就是學生的獲得感,這也是思政改革的落腳點和出發點。相比于對教師的評價,學生是課程思政最直接的學習者、感受者、獲益者,評價高校課程思政應基于供給側、投入端考查,更應在需求側、產出端考查。在實踐中,針對學生的考評體系更容易付諸實施。
首先,要想把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就必須盡可能地讓課程思政考評覆蓋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將課程考核和日常考核囊括其中。考評內容要以學生的認知、情感、價值觀為中心,不能與專業知識相割裂。考評的是綜合的,體現知識性、人文性和多樣性的內容。要將客觀量化評價與主觀效度評價結合起來,采用過程評價、動態評價、結果評價等靈活的方式,制定系統、精細的評價標準。只有這樣,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長情況,反映知識學習與價值體驗的結合情況。
其次,在具體的考核上,考試內容要注重結合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同等重視理論考核和實踐考核。考核方式可靈活采用口試與筆試相結合、開卷與閉卷相結合等方式,以及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集體互評相結合,課堂表現與日常行為相結合等的方式,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樣性。
再次,以關注學生獲得感為核心的課程思政考評體系,不能忽視學生的持續性發展。除了關注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意識、行為表現,還要努力對學生以后的生活、工作進行持續性的跟蹤評價。
最后,建立課程思政考評體系,需要高校所有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協同。“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就在于思政教師、黨政干部、輔導員,以及廣大專業課教師能夠相互配合、同向同行,真正形成育人育才的協同效應。教師是育人的主體。高校所有教師都承擔著育人職責,履行著育人使命,共同守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責任田”。教師要優勢互補,加強信息聯通,共同監督和評價學生的課程思政學習效果。如果說在思政元素挖掘階段,只需要聯合專業教師和思政教師的話,那么在課程思政考評階段,就有必要實現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廣泛的聯合。
1.專業教師和思政教師協同完成思政元素的挖掘和統籌工作是建立課程思政考評體系的前提
只有共同確定了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才能為最后的考評提供明確的依據。在實踐中,教師可以采取建立專業教師和思政教師集體備課制度、促進思政教師參與專業教研會議、邀請思政教師給專業教師開講座等方式。
2.對課程思政所涉及的思政內容的考查,也要通過教師的協作來完成
在實踐中,筆者聯合了思政教師、專業各科教師、輔導員等,共同為課程思政考查設計了綜合題庫。題庫涉及文化常識、黨史知識、道德規范、法律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等,這些題目還與課程思政案例直接相關。題庫作為學生的日常習題,成績則作為課程思政學期綜合考評的一部分。
3.安排思政教師擔任駐班德育導師,讓他們參與到日常思政工作中
思政課教師要和輔導員等加強聯系,及時、全面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狀況。學生的日常表現可以更精準地掌握在思政教師手中,成為課程思政考評的重要依據。
4.思政考試要和專業知識結合
在期末考試中,專業課考試包括課程思政的內容,而思政考試要和專業知識結合出題。
5.重視期末課程思政的綜合考評
一方面要,綜合學生課程思政習題的平時成績、思政課程的期末成績、日常表現成績;另一方面,也要綜合專業教師、思政教師、輔導員的評價。其中,各種成績是量化的、精確的評價,反映為分數;教師的評價是效度的、整體性的評價,不強調細化,只在評比時換算成一定的分數。兩方面分數的綜合,成為學生一個學期最終的課程思政成績。學校要以此為依據,對表現優秀的學生予以獎勵,對落后的學生加強關注。
6.引導學生根據課程思政的學習情況進行自評和互評
這些評價雖然不直接計入課程思政的期末成績,但也能成為促進和監督學生進步的依據。從長遠來看,這也為進一步完善課程思政考評體系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本文從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體系的首尾兩個重要環節出發,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協同育人的方法與路徑,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工作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