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才
(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2022年8月5日,我國出口印尼雅萬高鐵高速動車組在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下線,標志著雅萬高鐵項目取得重大突破。雅萬高鐵是中國高鐵全系統、全要素、全生產鏈走出國門的“第一單”,也是中國中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車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動實踐。從“萬國機車”到“中國創造”,親歷140多年中國軌道交通裝備發展史的中國中車,探索出一條中國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的特色模式,成為中國鐵路裝備制造業從“站起來”到“強起來”的縮影,見證了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百年奮斗史。
2021年6月25日,備受矚目的拉薩至林芝鐵路正式開通運營,結束了藏東南不通鐵路的歷史,標志著“復興號”對31個省區市的全覆蓋。從世界首條穿越高寒地區的耐高寒動車組,到穿越戈壁大漠的抗風沙動車組,再到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內電雙源動車組,奔馳在祖國廣袤大地上的4 000多組高速鐵路動車中,僅“復興號”便已累計安全運行8.36億km,相當于環繞赤道行駛2萬圈,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生活和出行方式,高鐵經濟應運而生,“流動的中國”生機勃勃。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回顧中國高鐵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從“跟跑”到“領跑”的過往歷程,深感來之不易。1978年,鄧小平同志坐在日本新干線列車上感慨萬千,他說:“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而彼時中國鐵路客運列車平均時速僅為40 km左右,相較同時期運營時速達到210 km的新干線高速列車,天差地別。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歷史告訴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偉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都從來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百折不撓為自己的前途命運而奮斗。“打造屬于中國人自高速鐵路列車,讓中國人民步入通往幸福生活的快車道”成為了一顆希冀的種子,黨和國家的關懷和重視,使這顆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1997年4月,中國鐵路啟動第一次大提速,并開始高速動車組自主化研制探索。邁入新世紀,面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中國高速動車組產業拉開快速發展的大幕,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全面自主創新,逐步建立起自主完善的研發制造體系,時速200~250 km、300~350 km的高速動車組相繼下線并成功投入運營。2010年12月3日,設計時速380 km的CRH380A高速動車組在京滬高鐵上跑出了486.1 km的時速,刷新了世界輪軌鐵路正常營運編組列車最高試驗速度紀錄。
創新無止境。2016年6月,我國成功自主研發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新一代標準高速動車組,并于一年后被正式命名為“復興號”。2017年6月26日,“復興號”動車組在京滬高鐵上首發運行,這標志著高鐵發展進入“中國標準動車組”時代,實現了中國高速動車組從“跟隨者”向“引領者”的角色轉變,開啟了引領世界高速鐵路客運裝備發展的新階段。同年9月,“復興號”動車組在京滬高鐵以時速350 km運營,我國成為當時世界上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2004年初,國務院通過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提出建設1.2萬km以上“四縱四橫”快速客運專線網。隨后,黨中央、國務院又進一步明確了“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的鐵路機車車輛裝備現代化總體要求。
一場動車組技術引進攻堅戰全面打響。引進動車組技術,掌握核心技術是關鍵,自主創新是核心密碼。按照“先僵化,后優化,再固化”的思路,首先要完完整整地理解消化引入的技術,不折不扣地執行標準要求,其后要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優化,實現再創新,最后把再創新成果轉化為完全適應國內車輛指導研發制造的標準要求,實現先進技術從“為我所用”到“唯我適用”。
2015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中國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時指出,“高鐵是我國裝備制造的一張亮麗的名片,成為我國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搶手貨’,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中國中車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在當時的中國鐵路總公司(現為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牽頭組織下,以中國標準為主導,按照正向設計思路,以自主化、簡統化、互聯互通互換、技術先進為目標,成功研制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時速350 km的“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從啟動研發到最終定型,歷時5年時間,歷經503項仿真計算,5 278項地面試驗,2 362項線路試驗。在中國標準動車組采用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占到84%,11個系統96項主要設備采用了統一的中國標準和型號,從此,中國成為新的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
中國中車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布局全球資源,中歐班列、中老鐵路、雅萬高速鐵路、中非鐵路等已成為溝通世界、開放合作、互利共贏、文化融合的重要紐帶。
中老鐵路,友誼之花。“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老鐵路成為首條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全線采用中國技術標準、使用中國裝備的國際鐵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老鐵路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工程”。中國中車牢記囑托,勇擔使命,根據列車行駛沿線多山、多橋、多隧道的復雜環境,因地制宜,提供定制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郢匠揮斤,推陳出新,中國中車為中老鐵路特別定制了時速160 km的集中動力動車組。中老鐵路2021年12月開通以來,加快了兩國互聯互通國際大通道建設,將中老兩國人民連通到一起,列車跑起來,經濟活起來,“友誼之線”成為共贏之路、開放之路、友誼之路。
歐洲是火車的故鄉,歐洲和北美是目前全球對軌道交通標準最高、要求最嚴的地區。2021年,首列由我國自主研制、滿足歐盟技術標準的雙層動車組出口歐洲,服務奧地利、德國、匈牙利等5個國家。在優化結構設計方面,雙層動車組采用6節編組的基本形式,最大載客1 280人,較單層車運量提高30%至35%。載客量的大幅提升得益于輕量化設計,整車質量相對單層車僅增重10%左右。
如今,中國中車已經在全球布局18個海外研發中心、83家境外機構,產品和服務遍布全球六大洲112個國家和地區,基本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展示著中國鐵路、中國制造、中國裝備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