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紫晨
正值青春的我們或許會對未來有很多迷茫,不確定性是經常困擾我們的問題之一。但是我們要知道,人生本來就充滿了不確定性,而未來正需要我們在許多的不確定中,一步一步地摸索、尋覓。在學習中,除了汲取書本知識,如何做自己、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也是重要的一課。希望能通過下面這些經驗,讓大家有勇氣、有計劃地迎接自己的未來。
在學習或生活中,我們或許會給自己立下很多目標,布置很多任務,或是設定很多角色。但真正實踐起來,力不從心、患得患失往往是常態。當發現自己的能力無法達到預期時,焦慮、失望、自我懷疑也就接踵而來。與其想著無數短期、長期的目標,不如先想好達成這些目標需要的現實條件是什么,哪些是自己目前力所能及的。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至于其他的,視事情發展情況再行決斷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把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是對現實的尊重與把握,亦是建立在正確的自我評估基礎上的。當我們認識到自己能做的事情有哪些時,其實是自我接納的過程,而不斷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也是焦點聚焦、目標鎖定的過程。不斷完成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水滴石穿,便能水到渠成。
人生應如何定義?怎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至少有些內容是確定的,人生絕不是從出生到中考、高考,所以,人生的意義也絕不局限于考一個好高中、好大學。學好幾本書是基礎,學會和自己做朋友則是一生的功課。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想想未來5年、10年、20年這些想法會不會變,能夠幫助你更好地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以后,便要積極地接納自己。如果你學不會數學題,如果你不喜歡金融等熱門學科,如果你晚上就是無法集中注意力,那么,積極調整自己,不要強迫自己或自我埋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劇本,發現你所愛好的、擅長的,不斷督促自己向上,你一定可以成為最優秀的自己。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無法如愿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這時取舍和選擇尤為重要。比如,如果時間緊迫,但又有大量作業或任務需要完成,那么先列好事情的優先級就是十分必要的。再如,在大學選擇專業時,我們只能選擇一個主修專業,也許你會體驗“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面對選擇,也許家人會給你一些功利性的建議,也許你很想順從自己的內心,或者按照直覺行事。所有的選擇都基于一定的理由,總有選擇,總有出路。但建議大家,適當結合理性計算與感性情懷進行選擇。比如,在我們休閑娛樂的時候,感性的情緒得到了滿足,但如果影響了學習,就應當減少,這是在理性上的及時調整。再如,如果我們出于對未來就業的考慮,選擇了熱門的大學專業,但與自己的志趣相去甚遠,這時也可以思考自己究竟是否適合、現有規劃中的未來是否是自己渴望的。在取舍過程中,建議大家能夠學會抓大放小,不要事事苛求完美。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要學會在不斷的選擇與取舍中,找到自己所熱愛的,追求自己所渴望的。

真正的、長久的驅動力來自內心,而非外界施加的壓力。想一想:你學習的目的是什么?也許很多人會回答:考上一個好初中,再考一個好高中,再考一個好大學,再……功利的想法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但是,我們做事情,要講求中庸與平衡。如果一直以來,激勵我們的都是功利的目標,那么當目標實現時,你可能會感到空虛,甚至是比執行目標之前更嚴重的迷茫與無措。在完成每一個目標時,盡量感受自己的成長,學會享受過程,注重自己在“旅程”中的收獲,并且不斷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不要被功利心反噬,被現實利益異化。
文章的最后,我想把電影《無問西東》中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行你所行,愛你所愛,聽從你心,無問西東?!毕M蠹铱梢栽谌蘸蟮纳钪?,減少焦慮,腳踏實地,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和自己成為朋友;在面對選擇時,學會取舍,不斷認識自己;平衡好理性與感性的天平;去感知生活與生命,而非被功利心過度影響。希望我們每一個人的未來,都是用我們的真心、勇敢博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