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姣
2021年在昆明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是一次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建全球生態文明的全球性會議,這一世界各國矚目的全球媒介事件也為主辦國塑造國家形象提供良好契機。因此,在全球化逐步加深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全球媒介事件對我國國家形象進行媒體自塑,展現我國綜合國力,減少文化折扣,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全球媒介事件就其內涵而言仍屬于媒介事件的范疇,媒介事件這一概念最先由丹尼爾·戴揚和伊萊休·卡茨提出,指的是:“關于那些令國人乃至世人屏息駐足的電視直播的歷史事件,尤其是具有儀式性的電視直播事件,并且主要是國家級層次的事件。”[1]全球媒介事件是指通過新媒體、電視、報刊等各種技術媒介,在國際主要媒體有持續重要報道的全球性事件。[2]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在云南昆明開幕,作為東道國的中國借這一全球媒介事件向全世界積極展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優秀成果,宣揚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使世界進一步正確認識我國國家形象。
國家形象是一個認識評價,是由國內外民眾對一個國家展現出的實力、形象等的總體認知,是一個國家各方面的綜合評價,是國家至關重要的軟實力。[3]媒體自塑即相對于他塑而言,指的是一國的國家形象通過本國媒體進行自我塑造。近年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不斷提升,為更好掌握國際話語權,如何利用全球媒介事件進行中國國家形象的媒體自塑,增強中國國際吸引力和人民內部凝聚力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光明日報》創刊于1949年6月16日,由中共中央主辦,以知識分子為主要受眾。其注重科學、教育、文化方面的報道,是知識分子的交流平臺,具有一定權威性、廣泛性。因此,選擇《光明日報》作為研究我國主流媒體塑造國家形象的樣本來源具有一定代表性。
本文擬以2021年一整年為時間單位進行抽樣,發現《光明日報》2021年第一篇關于COP15大會的報道在3月9日,最后一篇報道在12月25日,故選擇2021年3月9日至12月25日為研究時間階段,抽取《光明日報》在這一年標題及內容中含有“COP15”的40篇報道,并通過量化的內容分析法對這些報道進行框架分析,研究我國主流媒體對昆明COP15大會報道策略、報道傾向等內容并提出相關建議。
1.議題框架
(1)報道數量
報道數量是媒體對于事件關注程度的直接反映,《光明日報》2021年關于(COP15)大會的報道中,從報道的總體數量統計來看,如圖1所示:

圖1 報道數量分布
(2)報道主題
本研究將報道內容劃分為政治類報道、經濟類報道、文化類報道和社會類報道。其中政治類報道包括各國領導人講話,中國在政治生活、外交等方面的方針政策等;經濟類報道包括生態建設的經濟效益、綠色金融等;文化類報道包括教育科研、旅游氣象、文化科普等;社會類報道包括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社會生態問題、COP15期間社會現象、社會事件等。
從主題分布來看,《光明日報》更關注社會類和政治類的動態。其中政治類報道《我國積極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介紹了我國在支持聯合國“框架”下的實際行動、《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智慧》介紹了中國發布的首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的主要內容等;社會類報道15篇,占比37.5%,如《云南加快城鄉群眾新冠疫苗接種》《長汀經驗,“生態興則文明興”的生動詮釋》。
2.結構框架
梵·迪克指出新聞報道是由約定俗成的新聞圖式所組織的,其作用是再現規則、規范和意識形態系統。[4]他認為,“話語的總體形勢可用以規則為基礎的圖式來界定。”[5]根據該理論,本研究選取后果(由故事引起的直接或間接反應或影響)、口頭反應(相關人物對故事的觀點)、評價(媒體或記者對故事的分析與評價)、背景(與故事有關的背景材料)作為研究文章結構框架的標準。
本研究對《光明日報》所選取的樣本進行逐篇分析,對每篇文章的報道結構按以上四個類目進行總結。以便分析出《光明日報》在報道COP15大會時,報道形態是否固定,議程設置是否平衡,以及文章報道的結構特點。
研究發現,所有新聞報道中涉及后果、口頭反應、評價、背景所占的比例相差不多,其中包含口頭反應圖式的報道最多,共計22篇,如《多國代表高度評價生物多樣性昆明大會和可持續交通北京大會取得豐碩成果》中就提到《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穆雷瑪、中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中國交通運輸部副部長戴東昌、聯合國負責經濟和社會事務的副秘書長劉振民的相關發言,《要向中國學習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就以訪問斯里蘭卡真菌專家薩曼塔作為主要內容;包含后果圖式的報道相對較少,共計16篇,如《長汀經驗,“生態興則文明興”的生動詮釋》就指出,2020年,長汀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成功入選COP15大會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長汀經驗”開始走向世界。
以上體現出《光明日報》在設置不同新聞篇目中的報道框架時的差異性,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光明日報》在對COP15的報道中已經建構了屬于自身的報道框架并形成了相對固化的報道形態。
3.話語框架
COP15大會是國內的重大全球媒介事件,中國政府以及國內新聞媒體通過這一生物多樣性盛會來積極塑造國家形象。《光明日報》作為國內重要的新聞媒體,通過對COP15大會的報道對國家形象的塑造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研究通過對每篇樣本的關鍵詞進行分析,來探究《光明日報》的報道傾向。新聞報道的傾向性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即積極、中立、消極。其中積極性報道為新聞在多方面塑造我國積極正面的國家形象,中立性報道為新聞客觀中立的陳述COP15大會以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情況,消極性報道為新聞指出我國在相關方面的不足之處,具有一定負面色彩。
《光明日報》在進行COP15相關報道時,積極正面的新聞報道數量共25條,占總體報道的62.5%;保持客觀中立的報道數量次之共12條,占30%;消極負面的報道數量共3條,占總體報道的7.5%。其中在積極正面的報道中多使用如“成效顯著、改善、推進、提高、開創性進展、促進、全面提升、成功開展、貢獻、高度評價、范例”等具有贊揚褒獎性質的詞匯,如《萬物和諧共生,這里的生物多樣性緣何豐富》一文標題中就包含“和諧”“豐富”這類積極屬性的形容詞,內容中也使用了“取得突破性成果”“完好保護”等正面短語。與此同時,為保證報道的客觀性,《光明日報》也有負面的報道,如《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期待科技助力》一篇就指出各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存在技術短板需不斷精進。綜上,從整體上可以發現《光明日報》作為中央媒體塑造了一個積極正面的國家形象。
1.政治方面:和平友愛、開放包容的國家形象
COP15大會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展現出中國堅定地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為全球生態生物多樣性保護注入力量,多國代表高度評價中國作為東道主的領導力。如《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提供中國智慧》一篇就以“中國發布《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為主要內容,積極向世界展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念、舉措和成效,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體現出中國無私奉獻、開放共享,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的大國責任擔當。
2.經濟方面: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國家形象
中國堅決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通過打贏藍天保衛戰、水污染防治行動、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多措并舉推動農村環境整治等舉措,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發展。同時,利用生態賦能,積極探索生物多樣性價值的可持續利用方式。如《萬物和諧共生,這里的生物多樣性緣何豐富》就提到麗水市深入挖掘蘊藏在生物多樣性中的觀賞價值、教育屬性、文化傳承等可持續利用形式,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創新之路。與此同時,中國重視科技創新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支持,如《用癡情的“綠”描繪彩云之南》就介紹了西南林大的竹子專家在滇南地區保護和恢復瀕危的巨龍竹、甜龍竹,給山區群眾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使其成為造福一方百姓的綠色產業。
3.文化方面:崇尚自然、海納百川的國家形象
習近平主席在COP15大會上發表了題為《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主旨講話,內容中體現出中華文明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統哲學思想。同時,中國通過主辦COP15大會為各國進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交流平臺。如《攜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就提到各國代表在會議上進行平等的有效交流,通過了“2020后框架”和“昆明宣言”為2020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確定了框架和藍圖,達成合作構建萬物和諧共生的美麗地球家園的共識。
1.突出本國特色,打造文化品牌
在報道主題方面,《光明日報》涉及政治、社會類的內容較多,缺乏關于經濟、文化方面的報道。COP15大會的召開為來自不同文化的國家提供交流的平臺,在跨文化傳播中,我國主流媒體在報道時承擔起跨文化傳播的任務。一方面應以平等開放的態度,積極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文化自信包括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如以全球達成共識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為核心,降低文化折扣,建構全民乃至全球的文化認同,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另一方面,可以以召開COP15大會這一媒介事件為契機,加強關于自然環境、生態保護等內容的報道,通過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護品牌地區、重視完善綠色產業鏈等方面的報道等方式,充分挖掘我國豐富的旅游生態、生物多樣性資源,以期更好地發揮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經濟效益。
2.報道以人為本,力求知微見著
在報道結構框架方面,《光明日報》包含口頭反應以及評價的報道占比較多,且采訪對象選擇的口頭反應者多為相關學者、專家、政府官員等官方專業人士。這樣的報道框架一方面增強了文章的專業性、權威性,但另一方面忽視了對普通群眾的關照,缺乏受眾思維,如報道中缺少關于COP15大會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內容對普通群眾的社會生活的影響,無法與受眾形成良好的共鳴,使其目光聚焦在全球媒介事件上,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價值觀的傳播效果。與此同時,報道框架中涉及后果及預測部分仍不夠充分,如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期待科技助力》一文的報道框架中就未涉及后果部分,不能有效體現科技重要性以及未來生物科技發展方向。因此,我國主流媒體在進行報道時應注重傳播技巧,堅持以人為本,增強交互式、參與式報道;同時堅持黨報領導地位,重視對全球媒介事件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影響的深度挖掘,充分發揮媒體的守望、整合、教育的功能。
3.定位客觀公正,內容貼近實際
在報道話語傾向性方面,作為我國主流媒體的代表《光明日報》承擔著樹立積極正面的國家形象的責任。報道中積極正面的篇幅占大部分,盡量避免負面新聞報道,這一做法易產生主流媒體自說自話、過度宣傳的效果。為打破主流媒體注重“教條式”正面宣傳的刻板印象,媒體在報道時可以遵循平衡報道原則,適當指出我國在相關方面的不足之處以及存在的問題,敦促全社會進行關注以及加強改進。同時在新聞話語中可以適當減少記者直接對故事進行分析的評價圖式部分,而采取增加口頭反應圖式部分等方式側面表明媒體對全球媒介事件的相關態度以達到增強新聞客觀性的目的。
大型全球媒介事件在塑造國家形象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我國主流媒體、外宣媒體要把握傳播時機、講求傳播技巧,講好中國故事、增強國家軟實力,避免陷入西方媒體“他塑”的被動局面。同時,在移動社交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情況下,在YouTube、Twitter等海外社交平臺上的自媒體博主也應結合熱點積極發聲,生產海內外用戶喜聞樂見的優質內容,我國公民也應不斷提高自身媒介素養,理性發言自覺維護我國國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