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題報道是新聞報道的難點。主題報道的水準決定了媒體的高度和深度,也體現了媒體的公信力與影響力。行業報面向“特定行業、特定讀者”的特性,決定了其內容專業化、信息量單一,在進行重大主題報道時,常遭遇傳播效力不強的瓶頸。因此,如何抓住重大主題報道的節奏是行業報需要認真探究和思考的課題。文章通過分析《中國化工報》近年來的重大主題報道,包括全國兩會報道、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報道、建黨百年報道、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報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道等,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行業報找準結合點,兼具宏觀性與貼近性;找準突破點,利用專業優勢發出獨家聲音;找準切入點,以行業視角折射時代變遷,能夠走出一條揚長避短的路。
關鍵詞:重大主題;新聞報道;行業報;《中國化工報》;傳播效力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1-0141-03
在我國的媒體矩陣中活躍著一個特殊群體,它們以特定行業讀者為受眾對象,為特定行業發展服務。其主要功能是對行業進行調控和管理、對內交流行業信息、對外樹立行業形象,是中國報業體系里的一個重要類別[1]。這個群體,即行業報。
行業報面向“特定行業、特定讀者”的特性,決定了其內容專業化、信息量單一,在進行重大主題報道時,常出現傳播效力不強的瓶頸。對此應如何揚長避短、抓住節奏,是行業報在開展重大主題、重要事件、重點題材新聞報道時需認真探究的課題。
近年來,《中國化工報》在辦報實踐中錨定重大主題報道這個“綱”,緊抓專業化的“目”,走出了一條找準結合點、突破點、切入點的路。
主題報道一直是新聞報道的難點。主題報道的水準決定了一份報紙的高度和深度,也體現了報紙的影響力[2]。當前行業報面臨的現實情況是:重大選題特別是全國兩會等選題,其聚焦的主題往往是關系黨和國家發展全局、關系國計民生的宏觀議題,對具體某個行業特別是新業態的涉及不會太多太細。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行業報找準結合點,既全面、準確、及時傳達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又充分結合行業所處的位置、扮演的角色、發揮的作用,使報道在展現宏觀性的同時具備貼近性。
在2022年的全國兩會報道中,《中國化工報》就在找準結合點上下了功夫。報紙在重要版面位置開設了兩會熱點、兩會觀察、代表委員訪談、兩會專題等欄目,在形式和內容上有機結合宏觀主題與具象視角,起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兩會熱點欄目針對政府工作報告、部長通道、答記者問中與行業有關的內容進行重點報道。比如3月9日一版頭條刊登消息《石化界代表委員提議——要鼓勵能化企業開發利用新能源》,介紹全國兩會期間石化界代表委員們對能源轉型的建議。3月11日,一版頭條刊登消息《能源界代表委員建言——從國家層面進行氫能產業頂層設計》,介紹能源界代表委員們提出的制定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和支持政策、加強液氫儲運技術開發等建議。3月8日,一版刊登消息《CCUS示范項目急需政策支持》,反映了多位代表委員認為我國CCUS示范項目整體規模較小且運行成本高,急需政策支持。這些報道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兩會上與行業發展密切相關的熱點話題及關鍵詞。報道在宏觀“大主題”中發現與行業有關的脈絡,透視和分析行業熱點,提出發展建議,做到了新聞性與專業性的統一。
代表委員訪談欄目,就兩會熱點、行業熱點等對行業代表委員進行訪談。全國兩會期間,該欄目就磷化工產品出口、完善碳排放權市場建設、綠色化工發展、化工國企改革、廢塑料高值利用等主題,采訪了多位代表委員。這些主題既是石化界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又是行業細分領域感興趣的焦點,兩相碰撞,激起思辨的火花,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如果頭版消息是焦點,訪談是集萃,那么專題報道就是重頭戲。從3月7日起,《中國化工報》連續刊登專題報道,對兩會上行業關注的熱門話題進行透視化、深度化、密集化報道。其中,3月7日專題報道為《<政府工作報告>里的化工關鍵詞》,第一時間刊發代表委員和業內人士對能源安全、區域協調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綠色低碳發展、穩產保供等話題的看法。這些話題都是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提及并在業內反響熱烈的內容,既有普遍性,又有專業性。接下來的幾期專題報道繼續圍繞兩會熱點話題,采訪石化行業科技界、企業界多位代表委員和專家學者,報道他們對提升科技硬實力的看法,對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建議,對促進能源結構優化轉型的建言。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化工報》還刊登了一篇頗受關注的深度調查報道——《“雙面”笑氣——對一氧化二氮流通使用的調查》。報道刊發的背景是,全國兩會期間兩名代表委員不約而同提出與笑氣(一氧化二氮)監管相關的提案和建議,引發關注。在此背景下,記者就一氧化二氮市場流通及使用情況展開深度調查,相繼采訪了代表委員、行業協會專家、醫學專家及執法部門,探尋社會問題,體現行業思考。報道做到了呼應兩會熱點、聚焦行業熱點,成為將宏大主題與行業主題有機結合的典型案例。
綜上,100多條全國兩會報道撐起了《中國化工報》2022年全國兩會報道的骨架。這些報道有血有肉、由點及面,做到了“大主題”與“小視角”的結合,起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行業報普遍存在內容單一、發行面狹窄的問題,但在行業權威和專業報道方面獨占優勢[3]。因此,行業報要想在重大主題報道中提高傳播力,就要發揮好專業優勢,通過加強主題策劃和專業傳播來打造獨特視角和聲音。
在2020年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中國化工報》起到了發出行業聲音的作用,特別是在傳遞行業正能量、反映企業困難訴求方面刊登了不少獨家報道。作為石油和化工行業權威媒體,《中國化工報》在了解掌握行業一手信息方面具有優勢,因此該報努力在同質題材中尋求獨家路徑。總體來看,報道方向有三個:記錄疫情阻擊戰,傳遞行業正能量;傳達政策新部署,答疑解惑指方向;調研產業困難點,反映企業新訴求。
2020年2月3日,《中國化工報》刊發一版頭條消息《阻擊疫情,化工行業不遺余力》,報道了石油和化工企業員工在春節期間堅守崗位,滿負荷生產防疫急需的醫療、消毒和防護用品及原材料的事跡,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等央企力保油品供應不斷供的承諾,以及相關企業積極為疫區捐款捐物的感人之舉。此后,《中國化工報》抗疫報道陸續展開,形成規模效應和矩陣效應。其中比較有特色的報道包括:2020年2月4日,一版刊發頭條《石化央企承諾防疫物資保供不漲價》,報道石油化工央企在加大裝置負荷、開足馬力生產、緊急調配物資的同時,許下“不漲價”的鄭重承諾;2月10日,一版刊發頭條《四大央企力保湖北油氣供應》,介紹疫情發生后,四大石油央企的5萬多座加油站正常營業,特別是湖北境內2658座加油站24小時不打烊,全力保障油氣供應;2月21日,一版刊發頭條《石化民企獻大愛保供應勇擔當》,反映國內民營石化企業一方面勇于擔當,全力參與疫情防控并積極捐款捐物,另一方面克服不利影響,或轉產保供,或創造條件復工復產,為疫情防控和行業經濟穩定運行作貢獻。這些報道從行業出發,獨家講述了防疫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展現了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精神風貌,凝聚了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營造了萬眾一心、不畏艱難的輿論氛圍。
除了關注企業防疫和生產現狀,《中國化工報》的抗疫報道還關注行業與企業的難點,致力于幫助他們發出聲音、解決問題。
2020年2月7日,一版刊發頭條《原料供應受限產品難以外運(引)石化企業復工受困物流運輸(主)》。報道刊發背景是當時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提出,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組織推動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但《中國化工報》記者通過采訪河南、河北、貴州、江蘇、上海等地的石油和化工企業發現,企業要恢復正常生產還存在困難,首要問題就是物流運輸不暢,導致原料供應受限、產品難以外運。報道揭示了行業面臨的特殊困難和問題,傳達了企業的痛點和訴求。報道刊發后,國家職能部門和各地政府陸續出臺措施,聚焦化工企業關注的物流受限問題,為企業排憂解難。
類似的報道還有很多,比如《河南肥料業呼吁開通運輸通道》,介紹受人流、物流、交通流限制,河南重點化肥企業生產負荷降至平均50%的事實;《全國重點氯堿企業疫情影響調查及建議》,反映工人到崗難度大、企業招工難、下游復工時間推遲等因素對氯堿企業的影響;《民營化企復工受制要素保障》,報道疫情對國內民營化企正常經營與運行造成較大沖擊;《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緊急調研顯示——疫情給農藥企業帶來五大難題》,揭示農藥行業面臨物流配送受影響、病蟲害防治存隱憂、農技服務受限制、產品出口受限等難題;《陜西農資行業急盼物流暢通》,報道企業呼吁春耕期間打開農資運輸綠色通道……這些報道把一線企業的真實情況和意愿訴求反映出來,在業內引起共鳴的同時,還在政策層面起到了“下情上傳”作用,彰顯了行業特色。
綜上,行業報進行重大主題報道時,無法像主流媒體那樣面面俱到,只能根據自身特點加強新聞報道策劃,尋找突破點。在這一點上,《中國化工報》的抗疫報道既當好了“記錄者”,又當好了“瞭望者”;既傳達了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又反映了行業真實現狀,還為企業答疑解惑、提振信心,在報道的深度、廣度、感染力、影響力上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2020年7月,國務院國資委給《中國化工報》發來感謝信,認為這些稿件樹立了行業的正面形象,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如果將重大主題報道比作一個大蛋糕,讀者在試圖觀其形、嘗其味時,就需要媒體提供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從“大主題”中尋找“小切口”,不僅可以起到以小見大的宣傳功效,還能通過小故事闡釋大道理,實現“四兩撥千斤”的報道效果。具體到行業報的實踐,即將行業置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格局中進行觀察、報道。
在建黨百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重大主題報道中,《中國化工報》進行了一系列探索,通過找準切入點,讓更多的人了解行業、讀懂行業,以行業的小視角折射出整個社會與時代的大變遷。
在建黨百年報道中,《中國化工報》開辟《向建黨百年獻禮 石油和化工行業轉型升級再創輝煌》欄目,總結各化工子行業百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在黨的領導下各領域篳路藍縷、欣欣向榮的發展歷程;開辟專欄《學習百年黨史 凝聚奮進力量》,引導黨員干部職工感悟黨的偉大歷程,統一思想認識、凝聚奮進力量,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出版《百年產業精神特刊》,從厚重滄桑的歷史中提煉經驗與教訓,吸收營養,為加快建設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強國凝聚共識、積蓄能量。
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報道中,《中國化工報》開辟《學貫六中全會精神 行業在行動》欄目,邀請有代表性的行業協會負責人、化工企業“一把手”談對六中全會精神的所學、所思和所感,反映行業如何積極全面貫徹落實六中全會精神,如何將六中全會精神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強大動力,如何以昂揚奮進的姿態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道中,《中國化工報》除了報道常規內容,還對會議提出的“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這一重大政策改革給予重點關注并進行連續報道。會后,報紙當即刊發消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部署——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采訪這一新政在石油和化工行業中引發的熱烈反響,同期刊發評論《答疑解惑 標本兼治 遠近皆顧》,認為對能源化工行業來說,此次會議對若干焦點、疑點問題作出了權威應答,起到了一錘定音的關鍵作用,使行業對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信心倍增。隨后,報紙還刊發綜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化工用能“松綁”能化新材料產業迎來政策“甘霖”》,提出這一政策改革將給我國能化新材料行業帶來重大利好;刊登消息《煤化工企業期盼能耗新政盡早落地》,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出臺具體方案和實施標準,建立煤炭減量退出機制和交易規則。同期,報紙還組織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領航行業發展”系列報道,邀請業內人士暢談中央經濟會議對行業發展的新部署、新要求。
此外,2022年7月1日當天,《中國化工報》組織刊發整版專題報道《我們這十年》,以五個不同人物的視角,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遷。在選題上,主創團隊在前期搜集大量素材的基礎上,最終選取奔向小康的農民、入職十年的民營企業員工、承接國家戰略項目的科技工作者、基層環保工作者、奮斗在“一帶一路”的建設者這五位典型人物作為重點報道對象。報道通過展現受訪對象十年來的變化,在新征程上踔厲奮發、奮斗圓夢的精彩故事,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脫貧攻堅、經濟建設、環境治理、科技創新等方面的輝煌歷程和偉大成就,體現人民群眾不斷增強的獲得感、幸福感。這篇報道通過找準切入點,以人物反映時代變化,起到以小見大的作用,用真實生動的故事、引人入勝的情節、豐富飽滿的細節、細膩鮮活的表達方式,唱響主旋律,展現“大主題”,有效增強了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
在重大主題報道中,行業媒體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也有獨特的優勢。只有將行業置身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視野中,才能揚長避短,較好地完成重大主題報道任務。行業媒體的固定受眾群體是垂直領域的從業者,在重大主題報道中,行業媒體的定位不能局限于行業內部,要想講好行業動人故事,需要跳出行業看行業,從更高的站位、更廣闊的視角,重新審視行業,把行業的故事講給行業內外的人聽,讓更多的人從報道中了解行業、讀懂行業。
參考文獻:
[1] 童兵.新聞傳播學大辭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567-568.
[2] 郭影.關于行業類時政新聞報道的幾點思考[J].中國報業,2012(10):50-51.
[3] 沈艷陽.談行業報新聞報道的價值取向[J].新聞傳播,2006(5):34-35.
作者簡介 王鵬,碩士,主任編輯,中國化工報社融媒體記者部副主任,研究方向:報刊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