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質效發生深刻變化,這使主流媒體的新聞評論工作面臨新形勢和新挑戰。文章旨在通過類型學分析,對時事新聞評論、社會新聞評論和民生新聞評論的本質要求和實踐路徑進行梳理。研究發現,時事新聞評論的本質要求是主導主流議題,關鍵環節在于選好選準選題;社會新聞評論的本質要求是厘清模糊認識,貴在通過說理,明辨是非曲直;民生新聞評論的本質要求是引導社會輿論,在寫法上必須入情入理、有親和力。在此基礎上,文章還提出,事實是觀點的基礎,在新聞評論中融入現場感,可以有效提升新聞評論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更容易贏得受眾共情共識。最后,文章認為,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價值導向沒有改變,思想觀點的核心競爭力沒有改變,主流媒體評論需要在守正中創新,發揮好評論優勢,構建起主流媒體在輿論引導方面的“主流優勢”。
關鍵詞:全媒體;主流媒體;新聞評論;本質要求;實踐路徑;現場感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1-0147-03
當前,隨著數字技術不斷更新迭代,媒體融合不斷深入發展,全媒體時代的特征和影響迅速且廣泛地遍及新聞傳播領域,傳播的平臺更加多元,傳播的形式更加豐富,傳播的受眾也進一步細分。比如,紙質媒體不再是單一的文字、圖片傳播,而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融為一體的傳播格局;傳播平臺不再是單一的報紙平臺,而是報紙、微信公眾號、掌上客戶端、微博等更加多元的傳播平臺,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矩陣。在這樣的背景下,主流媒體傳播格局、傳播質效和傳播理念均隨之發生了深刻變化,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特別是新聞評論工作面臨新的課題。筆者在新聞工作中,積極實踐新聞評論的平臺拓展延伸和傳播內容創新,以探索提升主流媒體新聞評論話語權和影響力的路徑。
(一)選好選準選題位居首要位置
打造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核心競爭力,選好選準選題位居首要位置。那么,如何選好選準選題?對此,只有對當前宏觀時勢了然于胸,才能在繁雜的海量信息中敏銳地捕捉到具有新聞傳播價值的信息,才能更好地聚焦時事熱點,進而選好選準選題,起到引導、主導主流議題的作用。
北宋王安石有句詩,“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新聞評論必須站在時代的最前沿,才能把握大局,及時發現對全局或某個局部有普遍意義的新事物、新問題。同時必須深入掌握新聞的宏觀背景,掌握詳盡事實,從真假混雜、支離破碎的海量信息中篩選出真實、權威、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并對新聞事實進行分析梳理、歸納總結,找出事物之間的內部聯系,剖析新聞信息的實質及傳遞的信號,只有這樣才能提出對全局有普遍指導意義的選題、立意,引導受眾從典型案例中“滴水見太陽”,把握社會變遷動向[1]。
(二)評論選題需體現時代主流價值
主流媒體評論選題的突出特點是在穩重中體現時代主流價值。只有精準聚焦時事焦點,才能使評論選題的視野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全局發展的戰略問題、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捕捉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新趨勢和新動向。
新聞評論的成功之處在于密切關注重大新聞或現象,緊盯與百姓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動向,捕捉時代進步發展中具有典型意義或對人民群眾有重大影響的重要事件,才能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從而真正起到主導輿論的積極作用。以筆者2022年的評論《肩挑“金扁擔”端牢“中國碗”》為例,主要內容為:中央財政下達100億元資金,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農資補貼。這是繼2022年3月中央財政下達200億元一次性補貼資金后,再一次為廣大種糧農民送來了“及時雨”。財政的“真金白銀”將有效緩解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影響,進一步降低農民的種糧成本,更好地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讓更多肩挑“金扁擔”的農民精準享受到惠農利農利好政策,推動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基礎不斷夯實,將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國際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背景下,評論緊扣“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一重大主題,從國家出臺惠農利農政策、農民種糧獲得感的角度切入,上接天線——國家惠農政策,下接地氣——農民切身感受,以平實的語言闡述宏大的歷史背景,將黨的惠農政策和決策部署娓娓道來,具有很強的政策解讀性質。文章標題將農民享受到利好政策喻為“肩挑‘金扁擔”,形象生動、引人入勝。此篇網評稿件被省委網信辦在全省主流媒體網站推送。
(一)緊跟社會熱點,明辨是非曲直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中不斷涌現新現象,不少領域出現新的認知乃至爭論,不同群體產生不同的利益訴求,價值認識由此產生模糊狀態甚至截然相反的情況。在此情況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要緊跟社會熱點,找準不同人群利益關系的交融點、思想認識的共同點、情感交流的共鳴點,以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清晰判斷,以客觀存在的事實進行科學嚴謹的論證,引導受眾認清繁雜現象,明辨是非曲直,厘清模糊認識,從而在履行主流媒體職責使命中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2]。
比如,每年的高考都關系到千萬家庭,牽動著社會各界特別是高考學子的緊張神經。筆者在2022年高考期間,撰寫了評論《夢在遠方 路在腳下》,鮮明闡述了觀點:十年寒窗苦讀,今日拔劍出鞘!一年一度的高考如約而至,莘莘學子胸懷自信,邁進人生中一次至關重要的“青春賽場”,以筆鑄劍,以墨為鋒,奮力書寫下不負韶華的精彩答卷……攻書寒苦,卻充滿收獲和喜悅。經此賽場,有的同學即將進入大學校園繼續學業,也有的同學即將進入不同的職業領域。無論是繼續深造,還是走上就業生涯,都是一個嶄新的人生起點,同樣需要我們以“乘長風破萬里浪,凌青云嘯九天歌”的凌云壯志,去遨游人生夢想的星辰大海。評論最后落腳“于高山之巔方見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覺長風浩蕩。高考是人生的一次淬煉,但已經落下帷幕,人生的道路還很漫長,愿我們以‘行者無疆,大道無垠共勉,走好腳下的路,眺望前方的路,都能迎來美好的未來”。
評論緊扣莘莘學子參加高考這一社會關注度極高的話題,角度卻不落窠臼,從普遍常見的高考加油、展現青春風采這種常規視角中跳脫出來,細致切入“高考后如何走好人生之路”進行深入論述,特別是對離開學校、進入社會的高考失利學生們提出“沒有誰的人生道路是一路坦途,一直和風細雨,而必將要經歷無數次的摔倒和失敗,也只有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才能變得更加堅韌和強大”等觀點,并以具體的人和事進行論證,事實清楚,視角獨特,在眾多評論稿件中脫穎而出,獲全省主流媒體網站推送。
(二)論如析薪,貴能破理
新聞報道以敘事為主,理、情輔之;新聞評論以說理為主,事、情輔之。事雖然是評論的依托,情雖然與評論的論點相生,但它們都是為說理服務的。評論有無說服力,說服力是強還是弱,主要取決于理是否講透。要把理講透,有三個前提:一是所講的道理必須是正確的,是對新聞事實的科學分析,能夠給人以正能量,而不能成為“歪理邪說”;二是說理必須合乎邏輯,說理的力量就是邏輯的力量,推理是在新聞事實的基礎上逐層深入,在“有據”基礎上實現“有理”;三是說理還需剖析問題癥結,弄清問題所在,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評論的價值所在、生命力所在[3]。
新聞評論貴在破理,亦貴新意。針對一個題材,常常有多家媒體進行評論,必須評出自己的新意,有新的認識、新的角度、新的構思,否則就會出現炒冷飯、嚼蔗渣的情況。一篇評論就算題材再好,時間節點再有利,如果立意不新、說理不力、構思不巧,那么這篇評論就會成為“老調重彈”,新瓶裝舊酒,正如那句話:別人嚼過的甘蔗不甜。
(一)以百姓視角闡述身邊事
新聞評論在關注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將國家重大方針政策落地之外,還需要從自身受眾定位出發,致力于對受眾身邊的熱點新聞事件進行具體分析,尤其是對受眾身邊正在發生的社會關注度高的新聞事件,要以普通老百姓的視角和人文情懷進行評論闡述,這樣一來,評論的親和力就會提升。因為是身邊人、身邊事,所以受眾會更加關注,這樣一來,新聞評論的傳播力也會更高。
2021年4月18日,2021“奔跑中國”馬拉松系列賽在歷史古城淮安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1.5萬名選手相聚“運河之都”,央視對其進行現場直播。這是淮安舉辦的首屆全程馬拉松,也是繼2019年成功承辦央視中秋晚會后,與央視、中國田協等聯袂打造的又一重要盛事,規模之大、層次之高,刷新了淮安體育賽事的歷史記錄。
需要說明的是,此次比賽前期籌備只有一個多月時間。這一發生在人們身邊的大事、喜事,能夠成功舉辦實屬不易,淮安老百姓對此非常關注。對此,筆者撰寫了《盛會空前,點贊淮安城》《以民為本,幸?;窗踩恕贰秴R聚力量,砥礪淮安行》三篇系列評論,以全市上下攜手同心成功舉辦馬拉松比賽為事實依據,分別從“淮安城”“淮安人”“淮安行”三個層面,提煉出顧全大局重擔當的政治意識、不講條件重執行的責任意識、攻堅克難重落實的奮進意識、群策群力重協作的團結意識、精益求精重細節的較真意識,人民群眾在廣泛參與、積極服務重大活動中感受到這座城市實實在在的進步變化,感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匯聚起淮安人能干事、能干成事、能干成大事的精神品質,轉化為推動各項工作開展的強大動力,激勵淮安人民勇擔使命、砥礪前行。三篇系列評論既多層面“揭秘”了賽事背后鮮為人知的人們的艱辛付出和不懈努力,更深入分析了舉辦此次賽事的重要意義,起到了很好的“擴音器”效果,使黨委、政府的聲音傳得更廣更遠,使主流輿論導向更加深入人心。
(二)帶情的理更容易被受眾接受
做好主流價值“擴音器”,需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情之所感是伴隨著認識事物、理性觀照不斷加深的過程,是伴隨著情感深化的過程,是情理交融不斷深入的過程。說理中必然帶有鮮明的個人感情色彩,但需要將輔之以理的情恰當地融于理之中。新聞評論的情,必須真實。只有真情實感,才能真正打動人。
因此,評論需要充分利用新聞要素,挖掘新聞背后的事件,揭示事件背后的真相,用事實說話,并在闡述事實的過程中激發真情實感,通過帶情的理感動人、引導人。正如《莊子·漁夫》篇所說,“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新聞評論的情要與理統一,情感的色彩要與理的格調和諧一致,“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辭斷”。
(一)事實是觀點的基礎
新聞評論的主要任務是表明觀點、闡明道理,不是敘事,但這并不是指事實無關緊要,恰恰相反,觀點道理都是從事實中提煉出來的。如果事實虛無縹緲,那么觀點道理就不能成立,事實是觀點的基礎,事實勝于雄辯。因此,在新聞評論中融入現場感,可以有效提升新聞評論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更容易贏得受眾共情共識。
2019年9月13日晚,“緣聚淮安 幸福平安”——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在淮安大運河文化公園精彩上演。在完成中秋晚會消息稿件的同時,筆者撰寫了一篇現場感十足的評論文章《全球華人的盛宴 淮安精神的綻放》,消息、評論配發現場圖片,并在第一版刊發,十分醒目地全景式再現了這場彰顯家國情懷主題、弘揚傳統文化、展示淮安元素的“月光盛宴”,展現出淮安文化名城、歷史古城、開放新城的生動形象,更通過評敘結合的方式呈現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華兒女們心中對祖國母親的深深祝福。
一般而言,現場是記者所長,評論則是評論員的專業,前者傳遞信息,后者建構觀點。但是,隨著媒體融合不斷深入推進,不少媒體都在倡導“一專多能”,文字記者、圖片記者、視頻記者的分工不再像以前那樣清晰。在新聞現場,文字記者拍圖片、拍視頻的現象比比皆是。
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字記者的分工也在悄然變化,特別是地市級媒體,設置專職評論員比較難,這就需要文字記者在做好日常的消息、通訊等稿件寫作的基礎上,不斷鍛煉包括評論在內的其他體裁的寫作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記者的文字采訪也為評論提供了第一手素材,為增加現場感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基于現場,評論更有說服力
現場感首先來自現場采訪。一般認為,評論不同于消息,消息需要到現場采訪,評論則不一定需要到現場采訪。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現場采訪后再寫作評論會有更好的效果,到現場采訪后會有更真切的現場感悟,更能直觀理解新聞事實的本質,得出更深刻、獨到的分析和見解,使評論更有說服力。
現場感還來自擁有畫面感的語言??坍嫼矛F場場景,描述現場生成畫面感,是評論寫作的常用筆法,可以使評論文風更加生動活潑,更主要的是可以起到很好的烘托主題作用,從而把新聞敘事的“沉浸式”和新聞評論的“思想性”緊密結合起來。
現場感需要觀點來統領,現場采訪收集形成的文字材料可能有數千上萬字,哪些材料有用,哪些材料無用,哪些材料是核心內容,哪些材料是花絮,都要慎重分辨,不然就會陷入盲目堆砌材料的誤區?,F場材料的選取,必須滿足真實性、獨特性、典型性要求。在此基礎上,以觀點統領細節,使所選取的每一個現場都為觀點服務。
全媒體時代,傳播渠道變化多元,傳播平臺拓展延伸,傳播形式豐富創新,但新聞價值導向沒有改變,思想觀點的核心競爭力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評論是思想觀點的最直接體現。主流媒體評論需要在守正中創新,貼近受眾而不是迎合受眾,贏得流量而不是討好流量,發揮好評論優勢,從而形成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的“主流優勢”。
參考文獻:
[1] 徐蕊.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發展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6):77-78.
[2] 李智超.全媒體時代,讓主流聲音更響亮[J].休閑,2020(5):49.
[3] 丁法章.全媒體時代黨報評論應對方略[J].新聞記者,2012(12):65-69.
作者簡介 楊尚,本科,記者,淮安報業傳媒集團時政要聞部負責人,研究方向:新聞生產、媒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