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以2018年至2021年中新網關于“孟晚舟事件”的報道為研究對象,進行文本挖掘,從新聞原則、新聞內容、新聞立場及報道方式四個方面入手,分析其新聞報道策略。研究發現,中新網對孟晚舟事件的報道能夠準確呈現新聞事實,且更新頻率穩定;對文本內容把關嚴格,利于消解復雜議題;態度立場明確嚴肅,發揮駐外媒體優勢;圖文交織,提升信息傳播效率。孟晚舟事件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等多個方面,這對媒體報道策略提出了更多的挑戰。文章旨在通過對中新網有關孟晚舟事件的新聞報道進行整體和細節梳理,剖析中新網對國際復雜事件或政治事件的報道相關策略,以期讓更多媒體學習借鑒,為今后的實踐和研究提供思路和觀點,利于講好復雜國際事件,做出更多高質量新聞報道。
關鍵詞:孟晚舟事件;中國新聞網;國際新聞;報道策略;新聞報道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1-0150-03
2018年12月1日,中國華為公司副董事長、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女士在加拿大轉機時被拘押,隨后美國向加方提出無理引渡要求。中國外交部、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對這一嚴重侵犯人權的行為表示強烈抗議,并與美加進行嚴正交涉,要求恢復孟晚舟女士人身自由。孟晚舟事件是一起嚴重的政治事件,歷時三年,出庭30余次,經過中國政府不懈努力,孟晚舟女士1028天的漫長拘押終于結束,于2021年9月25日乘坐包機順利返回中國。
孟晚舟事件經環球時報披露后,國內眾多媒體紛紛對此事件予以高度關注。其中,中國新聞社(簡稱“中新社”)作為綜合性、國際性的通訊社,其發布的新聞信息具有極高的權威性[1]。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中新社始終堅持黨性、人民性相統一,在呈現事實、傳遞信息、矯正謠言、輿論引導方面具有重大影響。同時,由于中新社的定位是以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與中國有關系的外國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國際通訊社,在對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塑造國家形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新聞網(簡稱“中新網”)由中新社主辦,屬于中央級重點權威網絡媒體,所生產的新聞內容更具有即時性、廣泛性、融合性的特點。從事件初始,到最后孟晚舟女士順利回國,近三年的時間里持續跟蹤報道。并能夠利用中新社駐加拿大記者站的優勢,拿到諸多第一手的詳細資料。
本文利用八爪魚采集器,采集中國新聞網官方網站有關于孟晚舟事件的所有新聞報道進行報道策略分析。具體的樣本采集和數據清洗過程如下:以“孟晚舟”為關鍵詞,為保證所收集數據與孟晚舟事件的關聯性,將檢索時間范圍設定為:2018年12月1日—2021年9月30日,翻頁次數為58頁,頻道設置為全部,最終采集到526篇新聞文本,經過對無效數據等清洗,最終呈現樣本460篇。經梳理后發現,中新網原創內容有188篇,其中,92篇來源于外交部網站,67篇來源于央視新聞客戶端,24篇來源于新華網,17篇來自于人民日報客戶端,剩余63篇來源比較廣泛,諸如新京報、中新經緯、中國駐英使館網站、北京青年報、參考消息網等等。消息主要來源權威,真實性能夠得到保證。
在報道“孟晚舟事件”中主要涉及幾點困難:一是事件涉及國家立場。必須站穩中國立場,準確傳遞中國聲音,務必牢牢把握好政治方向。二是報道內容涉及復雜法律、經濟、司法體制乃至于政治問題,這就要求新聞機構對事件梳理、內容報道、信息發布均要斟酌再三。三是獲取報道資料難度大。孟晚舟事件主要發生地在加拿大,國內多數媒體的新聞報道無法及時準確地獲取一手的現場資料,大部分媒體采取轉載的方式。有的媒體甚至捕風捉影,出現不實報道。中新社加拿大分社記者佘瑞冬在記錄自己如何報道孟晚舟事件時用了兩個必須:必須抵達最關鍵現場,必須拍到關鍵內容。佘瑞冬表示,“從孟晚舟事件曝光的第一天起,我便開始對此事密切跟進。時間越長,越深知其中的復雜、微妙、敏感。而對真實性、準確性的要求,更需放在首位。大到基本事實,小到某個涉及法庭表述的詞匯,反復求證成為我在關于孟案的報道中做得最多的工作”[2]。由此可見,對孟晚舟事件的新聞報道要做大量細致且困難的工作,確保報道真實準確。
首先,從文本層面來看,文本作為微觀敘事最好的表現方式,新聞文本生產難度低,事件的發展進程用文本進行描述記錄,更新的頻率容易得到保證[3]。同時,由于事件發展的不可預測性和時間的長度,為新聞生產提供了長期的文本內容。其次,從硬件層面來看,作為中央級媒體,中新網有穩定高級的技術支撐。中新網擁有具備深厚海外報道經驗的新聞人才,中新社有眾多海外駐地機構,能夠第一時間、第一地點獲取新聞信息,對于較為專業的涉及國際貿易、法律、商業等領域的內容也能夠準確把握。最后,中新網所發布的新聞信息,是代表著國家意志的話語內容,報道孟晚舟事件具有一定的宣傳意義,結合中美博弈的背景來看,對孟晚舟事件進行常態化報道,加強精神層面上的宣傳引導,對敦促美加承認錯誤、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向心力有重要意義。
孟晚舟事件本身是一樁復雜敏感的政治事件,其中的經濟、法律、政治問題只有專業人士能夠解讀,諸如長臂管轄、雙重犯罪、引渡制度等等。因此,如何向受眾通俗易懂地陳述事件進展,便成為了擺在媒體面前的一大難題。
面對復雜議題,既要把握新聞事件的最近進展,也要明晰每一個發展節點在整個新聞事件當中的地位。中新網利用消息、通訊、評論、深度報道、解釋性報道、圖片報道等多種體裁對事件加以報道和解讀。下文將試舉案例進行分析。
案例一:《孟晚舟案首輪引渡聆訊解析:控辯爭議點何在?后續有何走向?》(2020年1月25日),《孟晚舟案抗辯思路及庭審進展》(2020年12月31日)詳細梳理時間進展以及難點疑點,做出了解釋性的梳理,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思辨性。同時也展示出中新網的新聞高度以及較高的政治站位。
案例二:《加拿大國際刑事律師剖析孟晚舟案》(2021年8月27日)一文,詳細報道了由來自加拿大的兩位高級刑事律師,就孟晚舟事件加拿大方面的立場進行剖析,對中美加三方是什么關系、為什么加方愿意參與這次“冷戰”、對加方來說有何益處等問題發表個人看法。此類深度報道由中新社加拿大分社記者在一線采寫,用不同于國內的視角看待問題,豐富了報道內容,為受眾全面理解新聞事件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案例三:《孟晚舟引渡案續審 聚焦拘押過程是否存在程序濫用》(2021年3月18日),此篇報道內容翔實,首先說明觀點:拘押過程存在程序濫用;其次列舉可以證實存在程序濫用的證據,并且鄭重表示美方以程序濫用為由要求引渡孟晚舟這一理由不充分;最后,引出抗辯思路,并簡單闡述辯方提出的四個分支。
用簡單的話講復雜的事,看似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媒體作為報道者,首先要明確事件關鍵點在哪里 哪些是受眾最關心的問題?最后就是如何用通俗的語言描述復雜的事件?在多種新聞體裁中找到哪種類型最適合當下新聞報道,深耕內容,持續報道。面對外媒不實言論,牢牢把握中國話語權,澄清事實,作出回應[4]。
國際新聞具有國家立場這是無法改變的[5]。美、加兩國媒體,在有關于孟晚舟事件的新聞報道中,存在著大量受政治經濟影響而充斥偏見與謊言的內容。這樣的不實報道,容易對中國國家形象、中國企業造成污名化,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因此,有必要對外輸出中國聲音,澄清事實真相,維護國家形象[6]。
相較于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級媒體,中新社定位的特別之處在于,它所面向的是廣大海外受眾群體,因此立場堅定、定位準確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新聞報道中反映出來的問題有二:一是中國媒體必須能夠掌握新聞源,二是中國新聞工作者應具有判斷、分析西方媒體的新聞的能力[7]。孟晚舟女士身處異鄉,其所受到的制約和制裁無一不是陌生又讓人深感艱難的,對于新聞報道來說也是如此。中國記者不能夠隨意引用外國媒體的報道內容,小到一個用詞,大到對別國法律的認知,都要親力親為地去學習和了解,做到準確無誤地使用,客觀真實地呈現。一旦出錯,不僅僅是新聞失誤,所造成的輿論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中新網對報道的準確還體現在正面解讀重大事件上,注重現場報道,尊重事實。中新網一貫秉承“國際視角+親和力”的報道風格。在展示中國立場、講述中國故事方面一直以一種活潑輕松的文風、平和客觀的視角而受到群眾青睞。在報道孟晚舟事件上也是如此。就中新網具體新聞標題進行舉例:
例1:《王毅:公道自在人心,正義終將到來》(2019年3月8日)
例2:《中方回應加拿大總理涉華言論:有理不在聲高,公道自在人心》(2019年8月22日)
例3:《中國駐加大使:加方應盡快妥處孟晚舟事件 中加關系不缺“拾薪人”》(2020年9月13日)
例4:《中方再談孟晚舟事件:加拿大為虎作倀是教科書般的侵犯人權》(2021年8月19日)
例5:《晚舟已歸,公理之輝。中國公民合法權益不容侵犯!》(2021年9月26日)
例6:《中方再談孟晚舟順利回國:“正義力量的勝利”》(2021年9月27日)
中新網關于孟晚舟事件的新聞標題開門見山,直接陳述,無多余贅述,善于直接使用外交部發言人或官方的話語,一種“自報家門”的方式,一方面在標題中呈現出權威性及態度立場,利于信息傳遞。另一方面,避免了記者或新聞機構較為主觀的態度傾向[8]。就概念間的意義關聯與建構而言,“正義”“公道”“侵犯人權”“合法權益”“勝利”等詞匯體現出積極情緒,這些帶有情感意向的詞匯構成了情感豐富、立場鮮明的新聞標題文本,增強了新聞報道的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影響受眾對于孟晚舟事件的認知與態度。
圖片是一種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符號,表象是客體的外部特征[9]。在孟晚舟事件的新聞報道中,最核心的是要關注人。而圖片具有表意上的直接性,所傳遞的不僅僅是新聞信息本身,結合語境,能夠傳遞出文字信息以外的難以道說的內容。運用符號學的原理解讀,關注點自然是放在圖片的能指與所指上。本文對中新網在孟晚舟事件報道中所發布的視頻、圖片等新媒體內容進行分析發現,高頻次出現的場景為:外交部新聞發布會現場、孟晚舟在溫哥華的居所、加拿大法院門口,有時也會出現相關記者會的現場視頻或圖片。

圖上方的兩張圖片,均為孟晚舟女士從溫哥華居所出門前往法庭參加開庭的視頻截圖,能夠看出孟晚舟女士精神狀態較好,目光堅定,穿著得體大方,舉手投足間能夠反映出在此事上,孟晚舟女士本人及相關團隊一定是保持著不屈不撓,勇敢面對的積極心態的。
圖左下角為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就“孟晚舟”事件作出說明或回答記者提問。由于事件的特殊性,關系到復雜的國際關系,上升到國家形象層面,需要中國外交部出面做詳細說明。
圖右下角為孟晚舟乘坐包機回到祖國的圖片,其中能指顯而易見:孟晚舟女士一襲長裙,走出飛機艙門對現場接機人士、媒體人士微笑著揮手致意。結合語境來看,經過1028天的拘押,數次開庭聆訊,令孟晚舟身心疲憊,但最終能夠回到祖國,是無數人辛苦爭取而來的結果,令國人振奮。
馬歇爾·麥克盧漢稱,“媒介即信息”。通過綜合運用新媒體技術,文字+圖片+視頻的呈現,讓受眾更加切身體會到黨和國家所站立場和想要傳遞的信息,擴大受眾解讀維度[10],具有鮮活性。直擊現場的圖像信息,能夠發揮新媒體內容魅力,達到吸引受眾關注的目的,有利于受眾理解圖像表達的態度立場,最終使黨和國家的聲音在輿論陣地和網絡陣營中占領制高點。
中新網對孟晚舟事件的持續報道,為受眾提供了中觀層面的認識,敘事方式延續了以往的文本敘事和微觀敘事,整體架構為傳統報道結構,并滿足新聞事件要素的要求。體現出采訪、編輯、寫作、傳播的專業性與關注度,對這一重要政治事件進行了較為完整的呈現。通過站穩黨媒的根本立場,認真踐行新聞原則,發揮自身報道優勢,豐富信息報道策略,引導了主流輿論,向國內外發出“晚舟無罪,應立即回家”的中國心聲,形成了關鍵的輿論力量,展示出在敏感問題面前媒體的責任與擔當。其報道策略或許能給新聞工作者或新聞機構以啟發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楊夢潔.中國新聞社對外報道特色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7.
[2] 余瑞冬.作為前方記者,我是如何報道孟晚舟事件的[J].青年記者,2021(21):29-30.
[3] 丁柏栓.新聞采訪與寫作[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3-184.
[4] 陳一鳴.《人民日報》全國科學大會報道策略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20.
[5] 劉子軒.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新聞的立場選擇[J].新聞研究導刊,2014,5(5):66,70.
[6] 劉斐文.《中國日報》客戶端對外文化報道的報道策略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9.
[7] 丁剛.國際新聞中的國家立場[J].中國記者,2005(6):54-55.
[8] 黃順銘.“歷史照片”化為“新聞照片”的典范:對一幅照片的跨學科解讀[J].新聞記者,2004(12):71-72.
[9] 田宏明,熊山杉,黎源.對外傳播中百年大黨的形象建構:基于中國新聞社480篇報道樣本的分析[J].青年記者,2021(22):37-39.
[10] 陳家喜,焦嘉欣.數字時代我國主流媒體的適應與轉型:基于五家中央主流媒體的案例研究[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0,24(4):89-96.
作者簡介 魏宇鑫,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話語分析。